国内外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综述

2016-10-08 04:01邢小丽孔京京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建造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

邢小丽+孔京京

[摘 要]在当代,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取得了相对丰富的成果: 主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特征、形成路径、当代价值、实现的当代困境以及它的重建路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体系。但是,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研究不够重视,但青年大学生的信仰教育非常重要,它关涉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推动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文章围绕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状况、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境遇、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现状和解决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教育策略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简评。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建造

自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便日益升温。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术期刊、文献、论文等有很多,学者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解读,探析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包括以青年大学生为对象),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和意义等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解读研究中,从实践论、价值论、方法论等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详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但是并没有看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探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甚至是实现时代化、中国化都提供了重要借鉴方法,指明了具体操作方法,有的也从大众化的主体来提供方法,但是很少文献专门把大学生作为重要主体来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和意义的研究,指出了十七大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与时代化和中国化的关系,以及实现大众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意义,这对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其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并没有看到目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

一、不同角度与环境背景下学者对信仰的理解

1.中国学者对信仰内涵的理解

中国学者对信仰的理解充满了东方文化气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信”和“仰” 是分开使用的,“信”是被解释为“诚实”、“不欺”。“仰”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解释为“抬头”、“敬仰”等意思,其中“敬仰”与现代意义上的“信仰” 的内涵比较接近。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二者开始合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宗教的强行传播,“信仰”这一词语开始逐渐融入中国的词汇概念中,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现代国学大师冯友兰从“境界”的层面来理解信仰,他把“境界”从高到低划分为四种,即“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1]与冯友兰相比,认为“信仰是一个知识的形态”[2]。经上所述,不难发现,尽管当代中国学者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但是他们对信仰的理解仍带有更多中国文化的印记。

对于信仰的含义,当代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刘建军学者认为,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4]荆学民则认为“信仰问题是一个价值和价值观念问题,但不是一般的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王玉梁在《邓小平论》中讲到“信仰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政治制度、学说、宗教或某人物的高度信服和崇拜,并使之指导行动,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或榜样,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的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倾向。”[5];

2.西方文化背景下学者对信仰涵义的理解

在西方的荷兰著名思想家斯宾诺莎认为,“信仰是一个坚定的、基于一定的理由的信念,这些理由使我在我的悟性中确信,东西在我的悟性之外真实的就是这样,像我在我的悟性中确信的一样”[6]。康德认为,信仰首先应是在“信服”和“心服”二者的区别之上的。他认为,“如果所作出的判断对一切具有理性的人都是有效的,那么他的根据就是客观上充足的,以此而认为他是真的,就称为心服;如果判断的根据只是在于主体的特别性格,以此而认为判断是真的,就称为信服”[7]。

综观中西方部分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将信仰主要理解为:它是人的一种内在超越性,是置于特定实践活动中受传统习惯以及主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对客观世界和人生意义的认同方式,是对某种事物、现象或理论观点的由衷信奉和尊崇,体现着信仰者的精神与情感的终极寄托并以之为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的准则[8]。

3.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信仰含义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坚信,是“马克思主义”在概念构成上对“信仰”的内涵所做出的具体规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按照一般信仰内涵的解释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可、接受和维护,然后将其奉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服、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和执着追求,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目前学界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人们对这种理论的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牵引自己的行动和实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9]。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涵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科学性、革命性及价值性的坚信不疑、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践行。此外,在我国还表现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二、当代国内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现状

1.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山东师范大学的付叶亮在《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研究现状及对策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几个学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做了研究,并进行了因果性和对策性的分析,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作了原因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信仰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并且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但宗教信仰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中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危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大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众多理论中的一种,他们更崇尚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完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实证研究,加强了信仰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汪士华、高媛、史菲等人都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进行了调查,大学生中的宗教徒现象十分严重,家庭的教育和环境对大学生的信仰形成具有关键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很多学生信教的原因是觉得宗教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并把宗教的教义内化成了自己的行为规范,更多的是寻找一种心理慰藉。并认为“当代大学生精神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社会共同信仰的弱化, 是社会衡量标准化的结果。”[10],甚至很多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宗教,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严格的区别开来,“马克思是科学,是我们的思想政治信仰。”[11]马克思主义是在深刻总结历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12]

通过对大学生信仰特点的分析,刘树宏、黄建军从大学生本身的特点出发,认为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信仰的关键时期,而针对现在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极化趋势”,特别其中的学生党员信教人数在逐步增加,“不信仰宗教是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起码条件。”[13]并且很多人都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缺少宗教信仰的民族”,[14]并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寻求原因,还有些大学生直接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宗教。

熊英、阳海音、周行等人主要从造成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社会大背景出发,指出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各种原因,并着重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传手段存在着问题,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担任着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高校是教育大学生的主要阵地,要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倍的烂熟并机械的加以重复的教条”[15]。

还有学者基于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社会群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调研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已成为大多数民众的信仰对象,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单就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人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缺乏兴趣,少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持怀疑态度。“那时马克思主义已经产生了七十年,但中国一般人还不知道它(此处的那时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学校里教员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时,往往连马克思的名字也不知道。[16]此外,还有学者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事实上已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当前学界关于青年大学生信仰状况的看法尽管仍有分歧,但在以下三点却基本一致:第一,信仰坚持,与信仰缺失与信仰危机并存:第二,信仰多元与单一、崇高与庸俗、理性与非理性态势并存;第三,社会主义性质的信仰整体仍居主流,但个别领域呈式微或缺失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述共识为进一步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的现实境遇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背景。

2.关于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的途径可以总结如下:

(1)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目标,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工程建设。付叶亮在《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研究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提出了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大学生信仰的科学性;刘佩玲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中阐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并建议通过各种实践手段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

(2)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引导作用,保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质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完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机制,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网络环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工具、网络环境的建设。熊英、阳海音、周行等人,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担任着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高校是教育大学生的主要阵地,创新高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是重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渠道。徐金峰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研究》明确提出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教育,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念,并且要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教育,建立“红色网站”,完善网络教育的管理机制。桂林理工大学的梁英在《在青年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中,重点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障,要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倍的烂熟并机械的加以重复的教条”[17],所以一定要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完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机制。[18]

(3)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想特色,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理念路径,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想的方法。梁英在《在青年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中,主要从提高课堂教育,加强队伍建设,更要以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改革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要求有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技术手段,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和情感体验的结合,注重理论说教与情境创设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理论教育理性与情感的平衡,注重能引发学生思想共鸣的多媒体网络资料运用,认为教育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加快形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机制。

(4)加强大学生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修养培养,提高自我分辨能力,坚定信仰理念,主动研读经典著作,培养信仰情操,自觉提升精神境界,构建信仰环境,培养奉献服务精神。付叶亮特别主张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提出“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19]”的对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大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建立起科学、高尚、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像邓小平所说:“我相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科学”。[20]刘江宁针对大学,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分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途径做了梳理,认为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教育;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只有消灭世俗的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的桎梏。大学生作为新知识的传播者,其信仰内容表现为更加世俗化,更加重视追求的是“此岸”的价值,并非宗教“彼岸”的解脱,价值取向转向此世,而不是彼世,对超人间、超自然的神灵或力量的崇拜逐渐减少,更着眼于眼前的关怀。

三、国外关于信仰问题的研究现状

国外主要围绕着信仰危机来展开解释和阐述的。德国的包尔生在《伦理学体系》中讲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科学社会主义还是还是人文主义,无论是宗教文化的,还是世俗文化的,都承认二十世纪的人类文化,将带着信仰危机进入二十一世纪。[21]美国的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指出了“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仅不是儒雅安静的领地,它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战场,各种力量都在上面较量,相互角逐。”[22]

总体来看,学者们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成因、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问题的研究比较细致和深入,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内涵、特征、内容的相关研究不够深入;对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研究缺乏针对性;对如何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的理论成果成功运用到学生中去还不具体,因此在深度上、广度上有待做进一步探讨。

注释: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95.

[2]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8.

[3]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6.

[4]荆学民.社会哲学视野[J].2004.

[5]王玉梁.邓小平价值观[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663.

[6][荷]斯宾诺莎.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M],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5.

[7][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8-679.

[8]徐俊.信仰播撒与权力博弈[博士学位论文][D]南京市,南京理工大学,2011.

[9]蔚蓝.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2006(2):128-131.

[10]陈敏:《大学生精神缺失与社会共同信仰的弱化》,《文教资料》2006年12期, 第23页.

[1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2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3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刘建军.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 ( 4) .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6.

[16]《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6.

[18]郭磊.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锦州市,渤海大学,2013.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日报,2004,10(15):2.

[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21][德]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69.

[22][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6.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95.

[2] 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8.

[3]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6.

[4] 荆学民.社会哲学视野[J].2004.

[5] 王玉梁.邓小平价值观[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663.

[6] [荷]斯宾诺莎.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M],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5.

[7]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8-679.

[8] 徐俊.信仰播撒与权力博弈[博士学位论文][D]南京市,南京理工大学,2011.

[9] 蔚蓝.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2006(2):128-131.

[10] 陈敏:《大学生精神缺失与社会共同信仰的弱化》,《文教资料》2006年12期, 第23页.

[11]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2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3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 刘建军.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 (4) .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6.

[16]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6.

[18] 郭磊.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锦州市,渤海大学,2013.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日报,2004,10(15):2.

[2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21] [德]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69.

[22]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6.

[23]佟东华.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 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10.

[24]饶夏溦, 黄玉钗.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探析[J] .法制与社会2007,(6):650 .

作者简介:邢小丽(1988-),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孔京京(1992-),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建造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内河船舶船体建造检验节点控制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