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军
[摘 要]历史记忆和情感是激发学生民族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是中学历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程通过具体的史实和生动形象的人物、事件,来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
[关键词]中学历史;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和推动力,它能够使人们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使人们去关注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人们主动付诸行动。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更是最好的阶段,而历史课程中又富含极其丰富的教育题材,作为历史教师更要发挥课程的教育优势,关注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民族意识。
一、在中学时期民族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民族认同感变得薄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到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广泛交流,这些不同国家的信息,直接影响着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的生活、思维方式,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形式下,我过中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相对的出现弱化现象,学生的民族意识相对的薄弱。因此,基于这点,在中学生时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也就势在必行了。
(二)民族自豪感出现消减趋势
民族自豪感是对自己国家民族的一种认同,是生活幸福的精神内在,更是遵守国家法规的基本保证,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中学时期的学生,正是价值观逐渐形成时期,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看如今的中学生有一部分的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思想的影响,常常出现悲观、厌世、妄自菲薄的消极想法,甚至是盲目的崇拜一切外来事物,甚至是最基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都没有,这种丧失民族自豪感的现象是非常可怕的,这也是为什么要再中学时期就加强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民族责任感出现缺失现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纵观如今的社会,人们往往陷于对利益的追求,学生虽然还未走进社会,但已经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这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与过去的截然不同,虽然他们的思想很活跃、个性鲜明等等,但是在这些中学生身上的民族责任感、自豪感、认同感都出现了消减甚至缺失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中学生的民主意识出现了消弱的现象,这也是我们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意识途径
(一)挖掘历史人物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
在历史中重要人物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人物的精神意义,运用这些人物的高尚的精神去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是最受崇敬的,让学生合理得给自己定位,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这也是历史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意识的优势。挖掘途径可以是历史书籍,生平介绍、影视资料等等,特别是引用影视资料,能够降低初中历史学习的枯燥感,用视觉感受来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加深其印象和影响力。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育性和实践性是民族意识的培养教学的一大特点,相较于传统教学的传授式,问题探究方法更适合民族意识培养教学。通过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对民族意识进行自我解读,通过教师引领总结,学生总结,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意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 。如果担心学生看法比较片面,缺乏客观性,也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法,通过讨论来完善自己的理解角度。而且学生内部的交流,更利于相互之间的学习,还能够激发大家的探索欲望,将历史学习提升到逻辑辩论的高度。在笔者的历史课堂中,学生是言论自由的,对于一些观点,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其他同学也能表示反驳或是支持。采用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模式,让历史课的氛围更加活跃,不再是死气沉沉的阅读课本,而是在讨论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这是一个高效的自我学习过程。
(三)把民族意识寓于真实情境中
把民族意识寓于真实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更能让学生深切的感知其重要性,而在实践中更能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民族意识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历史虽然充满了奇幻,充满了变化,甚至充满了不可思议。但是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历史教学,并未将历史的精彩一面展示出来。起码学生是很难从枯燥的文字中领会的,采用真实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发生历史故事,进行历史对话,关注历史发展,从而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心理动态,感受到他们的爱国情怀,自然能够熏陶自己的民族意识,建立真正科学、丰富的历史态度。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课程的要求,通过民族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认识,让学生能够主动关心国家,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参考文献:
[1]李旭东.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