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我国乡村旅游标识系统的视角,深入分析利用乡村旅游标识系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对乡村旅游标识系统进行生态化设计,充分发挥经过生态化设计后的标识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效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乡村旅游 生态文明教育 标识系统 生态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156-04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一道形成“五位一体”,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必须举全民之力方能实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必须通过全面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和提升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全体公民自觉形成规范的生态行为习惯。当前,虽然学校和社会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育效果却不尽理想。本文以标识系统具有教育功能的视角,挖掘我国乡村旅游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元素,探索利用标识系统进行生态化设计来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和效果之路,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涵、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生态观念和行为是否健全、完善,因此我们党郑重提出必须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真正使生态文明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并在社会各个角落蔓延开来。
从理论上看,生态文明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它致力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人们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才是解决环境问题之策。从实践上,生态文明教育是覆盖学校教育、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民性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普及生态环保理论知识、加强生态环境法制教育、弘扬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来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们更加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地对待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共同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生态环保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生态环境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倡导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安全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等系列价值观念;进行生态文明程度的技能教育,提高人们节能环保的方法技巧,培养人们爱护环境、珍惜能源、保护生态的行为习惯。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生态文明教育都是为了将文明成果更加充分可持续地惠及每一个人的必要手段,因此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看作将生态文明的思想、原理、原则以及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教育的生态的动态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二)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总体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生态文明教育的规模目前还很有限。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应是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教育的规模应该延伸和覆盖到全社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生态文明教育受众主要集中在学生,社会大系统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比较少。
2.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比较匮乏和传统。在当前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中,教育内容比较匮乏、单一,教育的主要重点集中在生态知识和生态危机的宣教上,系统性不够强,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连贯性、全面性没有充分体现,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道德、生态文明文化、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等内容没有相应跟上。内容时代性欠缺,知识陈旧,在最大限度上激起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关注热情和支持态度上做得还不够。
3.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我国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应该包括政府机关、宣传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大中小学校、家庭等单位、部门。但在我国,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目前主要还是学校,由政府机关单位主导、全社会公民广泛参与的新格局没有很好地形成。一方面,政府机关单位还没切实承担起主要职责和核心任务,在把握导向、设计内容、制订规划等面做得不够,公共产品和基本服务提供不足。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导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
4.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传统、单一。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展板宣传方式,单向灌输式知识技能虽然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实践指导性要求更高、受众范围很宽的生态文明教育来说,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过于被动,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参与互动和具体实践,导致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5.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整体上还比较淡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均获得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领导干部唯GDP,长期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不协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但没有妥善、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甚至以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无节制消耗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短暂快速,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各种矿产能源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耗竭,使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一些大型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由于人口的高度密集,土地的过度开发,高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空气、水和土壤遭受严重破坏,很多地方出现了长期严重的雾霾天气,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我国乡村旅游中利用标识系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乡村旅游符合生态教育的认知规律。主要包括:
1.在乡村旅游中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体验式教育。乡村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深入的体验式教育的旅游方式。通过对标识系统进行生态化,将生态化元素融入标识系统再传达到乡村旅游地的每个角落,使旅游者在游览中可以通过体验式教育方式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体验式教育是通过让受教育者设身处地感受所处的环境,亲身经历所接触实物并验证查考,进而产生与所处环境和接触的事物相关联的情感反应和系列心理反应,逐渐在认识、情感、心理、思想等方面形成个人深刻的体验,实现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达到既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在乡村旅游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让置身于乡村旅游地这个广阔的生态环境中的旅游者进行感知和体验,有利于让旅游者有效地接受和增长生态文明知识,形成生态文明理念,进而培养他们的生态情感、提高他们的生态责任感。
2.在乡村旅游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环境教育。美国詹姆斯·威尔逊和乔治·凯林在1982 年提出了“破窗理论”,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假如有人把一个房子的一扇窗户打破了,而这扇被打破的窗户又得不到及时修补,那么过不了多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以此类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是不会随便乱扔垃圾的,一旦地面出现了垃圾,人就很容易跟随性地往地面乱扔垃圾,而且没有羞愧之心。这种现象表明:环境可以对人产生强烈的诱导性和暗示性,因此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必须及时修复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户”,时刻营造和保持良好的周边环境。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具有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对于美好的东西,大家都不忍心去破坏它,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保护它,使它更加完美;而对于破损残缺的东西,人们又会觉得它本身就不完美,因而不自觉地继续损害它,甚至在损害过程中没有丝毫羞愧之心。可见,环境对人诱导和暗示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过程,也是一种接受环境教育的过程,乡村旅游中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景,都以无声的语言向旅游者传递着信息。因此,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环境的不断改善,通过对标识系统进行生态化设计,充分发挥标识系统的管理功能,使生态化元素覆盖到乡村旅游地的每一角落,让生态文明教育无时无刻都在进行。
(二)通过标识系统增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和风土人情。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基础。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诸多不生态、不文明的问题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从开发、经营、消费到发展的过程,都是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消费者共同旅游行为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人的意识、观念、态度思等的外化。乡村旅游地是否得到合理开发、是否受到有效保护、经营发展是否可持续等问题都依赖于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旅游行为是否合理。改变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人的意识、观念、态度,而教育就是能够改变人的意识、观念、态度的有效方式,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观念、生活态度和消费方式,使人们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绿色消费观念、引导生态自觉行为,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意识、观念、态度融入和内化到人们的心里,进而外化,使人们不良行为习惯和消费方式改变,从而形成良好的乡村旅游道德氛围,极大地改善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标识系统的内在功能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的生态教育效果。具体如下:
1.乡村旅游标识系统本身具有的教育功能保证其生态文明教育功能的直接发挥。乡村旅游标识系统,是乡村旅游地为帮助乡村旅游者更加高效、优质、安全地完成乡村旅游活动而设置的具有引导、解说、教育、警示等作用的标识系统。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乡村旅游标识系统拥有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等三大主要特征,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具有鲜明的教育功能:
(1)“传道”——乡村旅游标识系统具有广泛的传播性。从“标识”的功能上看,标识作为一个有效的传播媒介,比语言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其主要的功能就是将容易识别的导示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传播,起到标示、指令以及表达意义、情感等作用,包括功能性的传播和审美性的传播两大主要功能。现代图像学的原理告诉我们,视觉信息的传播效率远高于其他非视觉信息,视觉信息的审美性传播功能和影响力也远强于其他信息,可以将承载在标识上面的设计理念、人文品质和艺术美感等理念和美的元素一并传递给受众,使受众在获得有用信息的同时还受到文化熏陶和美的教育。
(2)“授业”——乡村旅游标识系统可以传授丰富的乡村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完善的乡村旅游标识系统,不仅可以帮助旅游者顺利完成旅游活动,还可以使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更多的保护环境资源、保护人身安全的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乡村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等文化知识,提升旅游者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3)“解惑”——乡村旅游标识系统可以成为乡村旅游者的最佳向导。完善的乡村旅游标识系统,可以有效帮助旅游者识别定位,有效引导旅游者以最佳时空顺序完成旅游活动,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通过安全警示标识的适当设置,一方面可以使旅游者及时获得鲜明的提示信息,有效避免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发生危险,保证旅游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处变不惊;另一方面也可以教育和提醒游客应该如何关爱乡村旅游地环境和有效保护乡村旅游地的自然资源,使旅游者在享受旅游快乐的同时,避开容易受到破坏的生态敏感区,进而最大限度地做到避免对自然资源和旅游设施过度利用或破坏。
2.乡村旅游标识系统的具有其他功能保证其生态文明教育作用的间接发挥。标识系统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区别于另一个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识别形象,是旅游目的地营造风格、塑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识系统除教育功能外,还同时具备引导、解说、宣传、景观、管理和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在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关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和形象,关乎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关乎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评价,并通过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效率、参与率、到访量等方面来间接影响其生态文明教育作用的发挥的广度和深度。
三、乡村旅游标识系统生态化设计是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乡村旅游标识系统生态化设计的主要内涵。乡村旅游标识系统具有教育功能,是一位“无声老师”,然而,要使这位“无声老师”实现其生态文明教育功能,就必须先对这位“无声老师”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预装“生态文明教育”软件,即对标识系统进行生态化设计,形成生态化标识系统。对乡村旅游表示系统进行生态化设计,关键是在标识系统设计的理念上实现生态化,即在设计标识系统时要有效融入乡村旅游地的原生态文化,在设计的全过程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爱护动物、保护植物等生态文明理念,通过规范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向旅游者传递生态文明旅游的理念,向外界宣传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标识的审美性传播功能,将这些生态化的标识设计理念传递到每一位旅游者,内化为旅游者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和行为。通过对乡村旅游标识系统的生态化设计,将生态文明理念有效融入标识系统,充分利用标识系统的审美性传播功能,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乡村精神文化等,通过视觉有效传达给予乡村旅游相关的每一个人;充分利用标识系统的知识传授特征,将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保护人身安全的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乡村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等文化知识,通过简洁的符号和凝练的文字进行有效传授,大大提升旅游者的生态文明素养和保护环境资源的知识底蕴;充分利用标识系统的向导解惑特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规范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使之最小化影响景区的资源与环境,并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良好习惯。
(二)乡村旅游标识系统生态化设计的指导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1.我国乡村旅游标识系统生态化设计应当立足于生态文明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我国乡村旅游标识系统生态化设计的过程,是保证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应该始终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受具体范围和受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判断受教育对象所处的生态文明层次,了解受教育对象对生态文明知识的需求,确保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生态认知水平匹配,使教育内容能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和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他们。因此,对乡村旅游标识系统进行生态化设计,必须对乡村旅游地的地理地貌、民俗风情、物产物种和文化脉络等旅游资源和旅游者行为及心理需求进行详细认真的调研,从而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外在要求通过标识系统的生态化设计转化为受教育的内在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积极地接受教育内容并内化,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态观,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我国乡村旅游标识系统生态化设计应当立足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乡村旅游标识系统是乡村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对乡村旅游标识系统的设计,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乡村旅游地的整体发展,不能离开乡村旅游而孤立的存在。另一方面,我国乡村旅游标识系统生态化设计的目的是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和效果,而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和效果又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标识系统的生态化设计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因此,在对乡村旅游标识系统的生态化设计过程中,无论是标识设计理念的指导,还是标识制作材质的选择、标识内容的选定、标识布局的优化等,都必须紧紧围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点,着眼于对当地自然、乡村文化及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我国乡村旅游标识系统生态化设计的策略。要对我国乡村旅游标识系统进行生态化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1.第一层面:标识系统制作材质的生态化。要对乡村旅游标识系统进行生态化设计,首要就是应该在标识制作材质的选择和维护上实现生态化,符合“因地制宜、经济节能、方便维护”的原则。首先,应就地取材,根据材质的质感和肌理等特征,选用本地合适的材料,采用表现形式较为淳朴自然的材料,如木材、天然石材等;其次,应考虑乡村旅游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运用当地建筑手法来建造标识牌,标示牌的生产与现场安装时也应避免造成污染环境。最后,要注意保持乡村旅游地标识系统建设的持续性。标识系统制作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后,并不代表就可以一劳永逸,定期的维护、保养和调整更新也非常重要,一旦标识系统出现破损、污迹、腐蚀和严重褪色的,甚至出现断裂、歪斜、倾覆等安全隐患,就应该及时维修、更新,使乡村旅游标识系统始终保持完好无损、清晰、整洁、安全,保证标识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
2.第二层面:标识系统设计内容的生态化。要实现标识设计内容的生态化,一是要注意提取出乡村旅游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域生态文化元素来表现整个乡村旅游地的个性标识系统;二是要注意运用准确、明晰的文字和图标言简意赅地向旅游者展示乡村旅游地的地理地貌、民俗风情、物产物种和文化脉络,使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全面认识乡村旅游地所在村落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地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三是标识文字的书写必须工整、规范、正确,从而帮助旅游者在识别文字的同时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精确地引导旅游者完成游览,提高旅游者到达目的地的准确性。
3.第三层面:标识系统设计布局的生态化。“一个显得既不隐蔽又不突兀的标识能够很好地引人注目”,太多的标识会使希望大自然井然有序的旅游者感到突兀甚至反感,标识系统在设计上既要与乡村旅游地外在环境有机和谐统一,又要与标识系统内部组织保持连贯一致。从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来说,作为乡村旅游地旅游资源有机组成部分的标识系统,一定要与乡村旅游地的整体环境和风格等协调统一、与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产品相呼应、与乡村旅游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从而有利于乡村旅游地环境整体性的创造和乡村旅游地生态文化的营造;从标识系统内部组织来讲,一致性是逻辑的视觉习惯,是对旅游者进行准确引导的前提,需要在宏观把握乡村旅游地整体空间的基础上,确定合理、合适的标识类型和数量,使乡村旅游地的各种标识构建成一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自然协调”的系统。此外,标识的设计布局还应遵循“安全、科学”原则,既保障旅游者的行走安全,又能有效地引导旅游者选择最佳旅游路线,避免造成因旅游者的迂回路程而引起的时间和体力上的不必要耗费,这也是标识系统设计布局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宏,陈享尔,郭飞.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规划设计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3]张曼曼.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4]王琦,陈丽鸿.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探究综述[J].林业经济,2013(6)
[5]姜赛飞.对生态文明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
[6]许志红,唐琼.视觉行为习惯在旅游标识导向系统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1(4)
[7]黎森.基于游客满意度的乡村旅游解说系统优化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5(2)
[8]毛伟.旅游标识系统与旅游景区经营[J].中国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9]王茹,黄安民.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以晋江龙湖衙口滨海旅游区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09(5)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北部湾新农村景区旅游标识系统的构建研究”(KY2015YB205);2015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生态文明的广西壮族乡村旅游地标识构建研究”(15FXW00)
【作者简介】张晓翠(1985— ),女,硕士,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工会女工委员,中国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女书画协会会员,讲师。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