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英
幼儿园班主任是幼儿的组织者,也是幼儿的领导者和教育者。这种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既有对配班教师的管理,又有对不同个性的幼儿的管理;既有对生活的管理,又有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因此,需要班主任具有比一般教师都要强的能力。
一、处理好各种关系的能力
要当好一个幼儿园班主任,必须处理好与幼儿、同班教师、家长、领导这几者的关系,充分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教育的合力,这样才能尽善尽美地完成好班级工作。做班主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即与人和睦共处,促使整个团体能通力合作。
1. 与幼儿的关系——做一个孩子喜欢且尊敬的好老师
做一个孩子喜欢且尊敬的好老师,要做到:
(1)爱心。面对纯洁无私的孩子,并不需要什么天才的班主任,也不需要班主任具有什么特殊能力。如果我们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明白孩子需要的只是我们一颗真爱、宽容、无私的心。当然,这颗爱心里还要有我们的尊重、我们的关爱、我们的责任。就像高尔基所说的:“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孩子、把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手段的老师,会有好的教育结果。只有我们的爱心付出了,我们才能观察出孩子的一举一动是否与昨天不一样,我们才不会因孩子太小、觉得啥都不懂而掉以轻心,失去最好的教育机会。在幼儿园里,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就要很投入地做到那种角色。如孩子病了,要像妈妈一样搂抱她,亲亲她,让孩子在病中享受一份慈母般的亲情;孩子高兴了,要像朋友一样同他开心大笑,让他感受分享的快乐;在游戏中扮孩子的伙伴,一同嬉戏游玩……只有做到这些,孩子才会爱我们、想我们、愿意靠近我们。
(2)耐心。班主任对琐碎的幼儿工作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不怕累、不怕烦的精神,凡事从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不急于求成、鲁莽了断。可以说,孩子的每一个举动都有他的理由,教师要细心观察,耐心询问:为什么男孩子也想让老师梳头?为什么拿点心他爱排在最后?为什么他总是受伤?为什么他爱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了解幼儿的动机,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教育孩子。尤其是对学习上反应慢的幼儿,更要有不厌其烦的精神,循循善诱。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不能简单处理,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耐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缺点,不采取粗暴、过激的态度。凭借自己的耐心与智慧来教育幼儿,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尊重幼儿。提到尊重,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同样是和孩子交流,“蹲”与“站”“弯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4)公平。班主任一定要公平公正地对待班内每一个孩子,不论他是男孩还是女孩,是丑是美,是穷是富,是否是关系户,我们一定要一视同仁,决不能偏宠,否则,我们就会失掉在孩子们心中的威信!
2. 与同班老师的关系——做一名同事信任的班主任
(1)以身作则、以诚相待。班主任处处要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事事走在前,做在先,不怕累,不怕脏。用自己的行动、工作态度来感染和带动同班教师。教师之间要以诚相待,相互理解、体谅,一切以工作为重,时时处处事事为他人着想,要相信你为别人想,别人也会为你考虑的,这样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心情自然舒畅。
(2)对班级工作合理分工与合作。班主任依据同班教师的能力合理分配工作,对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或临时布置的工作,班主任要提出具体措施,然后再和配班老师商量,征得一致意见后分工又合作地尽力完成好。特别是开学、期末和大型活动时,事情多而繁琐,更要做好分工与合作,既不能所有的担子一肩挑,又不能做个甩手掌柜。在工作中,一方面,“该出手时就出手”,对突然发现的问题,班主任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地解决,而非将责任一推了之;另一方面,“该放手时就放手”,要充分信任同班教师的工作能力,给年轻教师更多锻炼的机会,遇到棘手的问题让同班教师多出主意,多拿意见,谁的意见合理就采用谁的,让大家有商有量地解决问题、促进工作。
(3)多沟通、交流。孩子是不断变化的,他们的表现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孩子最近有什么反常表现?对某某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激励、鼓励他?某某的性格如何?怎样解决某某家长的难题等一系列的事情应及时与班内老师沟通,交流意见和看法,这样既可加强老师之间融洽的关系,又有利于对幼儿的教育。
3. 与家长的关系——做一个家长认可满意的班主任
(1)主动交流沟通。班主任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与幼儿园的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孩子的发展。如通过“家长会”“六一文艺演出”“亲子游戏”“家长园地”“班级网页”“早晚接送交流”“定期电访和家访”等,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现和进步,了解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付出,从而在感情上接纳老师,在行动上真正与老师要求保持一致。建议老师每一次活动都要在家长心中树立好的形象。如家长会上,老师要对孩子们的发展做总体评价,提出本学期要求,并对家长反映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引用一些教育观念,让家长觉得老师的确很专业。虽然看班级网页和家教园地的家长不多,但还是要通过这些平台展示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满足层次较高的家长的需要。老师的形象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了提高,家长与老师接触久了会更加尊敬老师。
(2)及时反映幼儿情况,注意沟通技巧。班主任要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的表现情况,力求得到家长支持,要求一致相互协调配合教育孩子。在与家长谈话时,教师首先要注意沟通技巧,让家长体验到老师对孩子的帮助是建立在爱孩子的基础上,教师的言谈举止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孩子的关爱,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把班上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再指出孩子的缺点,家长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其次,现在很多家长很自以为是,不认为自己的教育有不足之处,我们要让家长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可以对家长说:“你觉得你的孩子在某某方面有什么困难吗?”或“你觉得在某某方面帮助你的孩子进步有什么困难?”然后帮助家长一起找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这样老师能够换位思考,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相信只要是老师对孩子付出的关心和照顾是无私的,再难缠的家长都会被感化。
二、建立良好班级常规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有良好的常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老师仅仅只热爱他的学生,而没有良好的班级常规进行管理,那整个班级就像一盘散沙,教育教学活动就不能有序地开展。
1. 常规教育要日常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吃喝拉撒睡的各种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排队喝水入厕上下楼、活动时是否与大家在一起)等,学习常规包括看书、翻书、专心听讲、举手发言、认真倾听、耐心等待等好习惯,教师要根据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有内容、有计划地开展常规教育的工作。
2. 班级常规建立的方法
这些好的常规如何建立呢?首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以身作则非常重要。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来说处处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例如,要求幼儿坐端正,老师自己就不能翘腿;要求幼儿专心听讲,老师在上课时就必须全力以赴,充分做好准备,绝不能漫不经心、找东找西的。总之,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其次,利用多种方式形成常规习惯。可利用故事、游戏的的方式让幼儿记住老师的常规要求,到了中大班时还可让幼儿参与到班级常规的制订上来,让幼儿一起讨论上课怎样才能听清同伴发言,想发言该怎么办,让幼儿自己制订倾听与举手发言的规则。还可用儿歌和音乐督促幼儿遵守常规,对于不易养成的习惯可用榜样和奖励的方式引导幼儿养成。再次,常规教育要抓重点、反复抓。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弱,他们良好的常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还需要我们在教育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常规教育贯穿始终,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以此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最后一方面就是在对班级幼儿的教育上要保持一致性。当然教育方法每个老师都自有一套,但在要求上必须是一致的,特别是幼儿的常规,不能班主任老师管理的是一套,配班老师管理的又是一套,也不能一个紧一个松,以免使孩子形成两面性,从而不能将常规形成一种习惯。
三、制订有效率的班级计划的能力
做班主任工作最主要的是“计划于工作之前”,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计划,比如在学期初认真仔细地制订各类计划是学期工作的重要一环,对将要完成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将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好,那么在开展工作时,便能从容不迫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如环境创设,首先自己脑袋里要有一个大致的方向,然后不断地收集资料,切忌临时“抱佛脚”。因为没有计划的事情有时就会显得太随意。再如班级的常规,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开学的时候就让孩子按照要求去做,孩子就会觉得这是一种习惯,不会产生压力,如果常规一开始没有固定好,今天这样要求,明天那样要求,就很难把他们不好的习惯纠正过来。
四、学习的能力
班主任要能敏锐地发现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多看专业方面的书籍,在互联网上获取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以此来了解当前幼儿教育的新动向、新理念和新观点。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像参加各种培训就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用眼看用心学,平时多观察同事的做法,虚心向同事请教,自己再去尝试,以此积累经验,从而在实际班级管理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有句老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只要你我用心去做,班主任工作一定会做得非常出色!
(作者单位:湖南省双峰县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