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6-10-08 13:19伍凤华
教师·上 2016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少数民族高中生

伍凤华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笔者任教的高中,地处偏远的湘西西部,学生均来自偏远的民族地区,他们长期生活在民族语言(苗语)的环境里,成长于除了教科书之外阅读量几乎为零的语文学习环境中。语文素养低,人文涵养差导致的阅读能力的缺失是学生们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拦路虎;要达到高考语文的要求,要学武松——打虎。笔者在七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象,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总结和反思。现试以诗歌阅读教学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为切入点,以求探寻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方法的“源头”,为培养方法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 诗歌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语文课三大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而诗歌,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地位之重要,由其所在教科书中的比重可见一斑。以目前我们所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05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为例,全套五册,每册一诗歌单元,内容上从现代新诗到唐宋诗词,挑选了我国诗歌中的精华。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体味我国文字的含蓄与美丽,感受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丰韵,对完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具有积极地意义。

2. 高考诗歌考查的更高要求

诗歌篇幅短小,却意蕴深刻;叙事简练,但情感丰富;往往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2016 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已明确规定了诗歌阅读为必考内容,能力层级涉及到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诗歌赏析题,不论是注重地方特色的省市卷,还是覆盖多省的全国卷,诗歌考查部分,试题是越来越难,要求是逐年提高;虽有迹可循,却也变幻莫测。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要求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积累相应的语文知识,拥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即我们常说的语文素养。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生们,缺乏阅读,欠缺思考,要让他们能“看懂”诗歌,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誓将上下而求索。

二、 诗歌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改变课堂传统模式,创新诗歌教学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的课堂模式即是:①诗(词)人背景介绍;②正音释义;③诗歌朗读;④结构梳理;⑤归纳中心;⑥分析特色(手法);⑦当堂背诵。这样的诗歌教学,俨然是教师借助教参自我解读诗歌的“满堂灌”,学生不能将诗歌自我咀嚼和消化,理解和背诵都成为困难。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在传统诗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已经基本丧失了“自我诵读和感悟”的能力,要重新唤醒他们,就必须创新诗歌教学模式。

1.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投入到诗歌的学习,教师可以从高一年级开始,在平时的诗歌教学活动中,多开展趣味性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诗歌续写;或是为学生展示教科书中没有,却又极具代表性的诗人或词人的作品;讲述诗人词人轶事,增加学生对他们的了解。

2. 比较彰显特点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同样有效。如若接触到的某首诗词比较艰涩难懂,那可将学生学习过的同一作者或相同内容进行回顾,求同存异,由易入难,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课是否吸引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自身魅力。教学任务的繁重,已经让高中语文教师无法解决“教然后知困”带来的困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师:学生基础差,关注高考少;课时任务中,学习机会小;地处偏远,外界资源缺乏。不要说阅读经典,就是语文学科的专业期刊,也甚少翻阅。笔者曾在任教的学校无意发现,高中教师中将沈从文《边城》一书全文阅读的寥寥无几,在执教必修五教材中《边城》节选时,教师的讲解就以教参或网查为准,对待现代作家尚且如此,可想,古代诗文更是无暇顾及。语文教师的营养不良,源头缺水,怎么会有学生的“下自成蹊”。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高中语文的考查更是对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全面检测,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

(三)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培养阅读能力,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完成这一学习过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古之大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少数民族地区语文基础薄弱的高中生,要培养古诗阅读能力,不妨模仿古人,完成三步走:

1. 一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古代诗歌既是古代文化的精华,要能掌握它的阅读方法,就要在头脑中形成做好它的整体构架。既能理解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坚定,又能知道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畅快;既能明确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又能感悟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既能体会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又能读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惆怅。诗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积累和集中训练的有效结合,是高中语文诗歌阅读中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学生厚积而薄发的“水到渠成”。只有在长期广泛的诗歌阅读中,学生才能在同一时期中区别不同的诗人,在同一诗人的笔下看懂他不同时期的作品。

2. 二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要抓住诗歌这一“美人”,不劳心憔悴不显诚意。诗歌学习,除了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地诵读外,最重要的就是背诵。而成功的背诵不是强制性记忆,是通过熟读和理解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高考默写题的改革就是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例如:《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程卷I》中名篇名句默写的考查就是:(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2)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叙述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那要完成以上题目,是不可能的。熟读和理解基础上的背诵,就是要求学生在感悟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诗中情感的体会,提高诗歌背诵的质量和速度。

3. 三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诗歌背诵中笔者就提到,要达到诗歌的理解,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教学中常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强调阅读中个性阅读的重要性,即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开展,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眼光研读诗歌,运用自身的情感解析作品。笔者认为,个性阅读的提倡,尤其适用与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生,适宜于鼓励他们展示自我的诗歌阅读感悟。如若能契合诗人的写作之源,那自然是可以隔着苍莽时空,与古人来一曲合唱;如若不能,那也是学会了借先贤的智慧,为自己疏解情怀一把。

对西部少数民族的高中生而言,诗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弥补他们感受语言美和提升作品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他们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扎土之根。要完成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达到高考语文的要求,就得开好诗歌阅读这一源头,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单位:湖南省花垣县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少数民族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