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明娟
音乐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产品,是人类从事审美活动的一种对象。它是以声音作为物质材料,在时间中组织、展开,用听觉来感知的一种艺术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的大脑中反应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自身不断发展的产物。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能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拉近距离,引起情感共鸣
一个音乐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之高低。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活动有效性,就必须在老师与幼儿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一切授课内容,关键是我们教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用慧心启童心”。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那些抽象、单调的讲述是没有共鸣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开展歌唱活动。通过发现的眼神、有趣的语气与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慢慢的,孩子们很自然地喜欢和我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对我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同时,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创设意境,提高歌曲表达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唱歌是幼儿园艺术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唱歌更是表达情感的好工具。但对于很多大班幼儿来说,有时却只是一种机械性的讲述和背唱,因此,听起来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总觉得干巴巴的。如何培养幼儿对歌曲的表达力呢?
1. 故事讲述,引发兴趣
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印象,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的兴趣与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幼儿园的大班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朗读、理解词义的能力,若采用传统的讲解式的灌输,对他们来讲则会由于平淡、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把歌词转换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作为学唱新歌的导语,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
2. 模仿演唱,提高能力
唱,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和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通过唱可以使幼儿在唱词、音准、节奏、吐字等方面得到练习和提高。大班孩子由于年龄限制,尚未具备一定视唱的能力,不能独立处理关于节奏的快慢、音准的高低、情感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只能采用模仿并演唱的方法来学唱这首歌曲。在教学中,我多用老师示范演唱和录音带,在幼儿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础上,通过三个步骤来帮助幼儿进行模唱:第一步,要求幼儿用耳听清老师的歌声,心里默唱,辅助些图片、PPT等教具;第二步,要求幼儿随老师进行轻声哼唱,要求是声音轻,能边听边唱;第三步,要求幼儿模仿演唱,反复进行齐唱练习,直至幼儿能够基本跟上老师或者录音的速度为止。
3. 辅助律动,融入情感
律动,是一种随着旋律的发展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孩子们表现歌曲和自己情感的主要途径。孩子们好动,听到音乐会自然而然地随乐摆动,律动正好符合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因此在歌曲学唱中孩子们很喜欢。例如,在学习《加油干》时,通过让幼儿想象打气、干活等律动,使幼儿在边唱边做的过程中,理解性地记忆歌词。“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三、以新带新,促进幼儿创造力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老师是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引导者。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如歌曲《我喜欢爸爸》,当孩子们会唱后,我就问孩子们:“怎样才能把这首歌唱好呢?”有的孩子主张要唱得优美些,这样才能表达爸爸对我们的爱;有的孩子说,要唱得有力些才能感觉到爸爸的力量。在稚气、动听的童声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于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愉快的情绪中我适当给以技能技巧上的指导,如发声、节奏、力度等方面,但这些指导的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按自己的意愿表达音乐和表现自己。
另外,我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如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创编时需要的有关生活经验等事先在其他活动中进行准备,以便幼儿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要求和创造的乐趣上。在创编歌曲中幼儿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孩子们常常会叫“老师,我又想出来了”“老师,我又想到了”……他们在创编中,获得的经验在不断提升,思维在不断碰撞,这种想象力和创造性就需要老师去发现、去鼓励培养和发展。
乘着音乐的翅膀,让音乐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放飞幼儿心灵,享受生活,享受音乐,让幼儿生活更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