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学校文化,培养优雅小公民

2016-10-08 16:16刘云燕
教师·上 2016年9期
关键词:育德公民学校

刘云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学校生活应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公民教育过程,是通过民主生活、民主参与来实践公民资格、培养良好公民的过程。”

一个学校,“如何在儿童现在生活的河流里,引入一股他们未来生活的水流,把我们藏匿在遥远地方的教育目的的种子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促进他的精神成长?

回顾近几年我国公民社会推动的进程,我想起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杨团的话。他说:“如果说2008年被历史标定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启动元年,那么2011就是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元年。”是啊,2008年,汶川地震、三鹿奶粉等事件使得国人的公民觉悟、公民意识空前提高了。2011年,乌坎事件、郭美美事件、温州动车事件、小悦悦事件等发生在公共政策、公益慈善、公共、公民四个领域的事件的出现,使得中国公民以前所未有的公民热忱和个体的权利自觉,积极认真地投入公民社会的建设中。

也正是在2011年,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高瞻远瞩,面向未来并立足于今天,区域推进中小学公民教育,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

2012年,我担任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育德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校长。作为一个校长,如何审时度势,在儿童生活的“河流”里引入公民教育这股“水流”?我带领全校师生开始了思考、探索、实践之旅。

一、择高而立,提出共同愿景

荣毅仁先生为人治家有一句格言:“择高而立,就平地坐,向宽处行。”我觉得,办学也该如此!我们该如何给师生、家长描绘一幅美好的愿景图呢?

首先,我们对自己学校进行盘点。我校前身是解放军341高级工程兵学院子弟学校,建校于1958年,1966年收归地方所管,取名“育德”。育德之意,源自于唐代陈子良的“育德润瑶琼”和宋朝著名文学家宋祁的“育德吾君子,庸亲天下公”。校名源自这样的诗句,表明了育德人要像润泽、打磨玉石一样,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以便将来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8年来,学校秉承这样的信念办学,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之才。可是近十年,学校发展走到了高原期,且一直没有得到突破。

新加坡的治国理念使我深受启迪。新加坡要把社会治理成优雅的社会,我们学校完全可以借鉴这一理念来办学。于是,我们在传承“立德树人,细节育人”的传统基础上,提出了“育优雅公民,办优雅学校”的美丽构想。

围绕这一教育理想,我们建构起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系,明确了学校发展的六根支柱:崇尚健美、注重锻炼;崇尚礼仪、富有温情;崇尚责任,敢于担当;崇尚人文、最为儒雅;崇尚艺术、流淌诗歌;崇尚静雅,环境幽美。拟分四个阶段逐步实行优雅管理,建设优雅组织、优雅课堂、优雅环境,培养优雅教师和优雅小公民。从此,我们的事业都指向四个字:育德、优雅。

二、与时俱进,确立变革内容

《人民教育》主编傅国亮先生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学校不能分析把握时代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发展的方向,就难以建立一种适合学校发展的学校文化,更难以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

变革就是改变、革新和创造,就是在发展基础上的自我否定和扬弃,通过自我工作的不断改善实现创新。因此,我们决定,以公民教育为抓手,变革学校文化,培养优雅小公民,建设优雅学校。

我们确立了变革的基本内容为三个“革新”、一个“重建”:革新物质文化,濡染公民教育氛围;革新管理文化,体验公民生活;革新课程文化,习得公民精神;重建学校善好的公共生活。

我们明确了学校公民教育的重点为三种素养(文学、艺术、身体素养)、四种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五方面的教育(权利与义务教育、生态环保教育、规则教育、礼仪教育、民主教育)。

于是,我们申报了区域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小公民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申报了“小公民教育”特色建设项目,申报了长沙市特色项目建设示范学校,开始了学校文化变革的探索。

三、变革文化,培养优雅小公民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棵生命树,承载着学校的办学灵魂。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不间断地进行文化的变革与创新。

(一)变革物质文化,濡染公民教育氛围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形外壳,它以特有的象征符号,借助视听手段传递学校的思想、规范和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成员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态度与行为。

2013年寒假开始,我们向全校师生、家长发出了“今天我为小事建言,明天我为国事献策”的号召,要求大家以优雅、育德为核心,以营造公民教育氛围为宗旨,围绕儒雅精致的名称文化、厚重广博的厅廊文化、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别具一格的橱窗文化、简洁高雅的办公室文化为学校物质文化建言献策。之后,经过集思广益,我校物质文化由旧到新,从无到有开展了改建和新建。

现在,博雅楼、弘雅楼、连廊的每一层都有主题,师生们濡染的是“礼仪、责任、友善、规则、民主、公平”的教育氛围,陶冶的是人文、艺术情怀。安雅园的西北长墙,通过一个个公民教育的微故事,让大家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整个校园,以物质为表,蕴文化于内,已经构成了一部内涵丰富的公民教育课本,向师生散发着绵绵不绝的体温。

(二)变革管理文化,体验公民生活

爱因斯坦说:“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和真诚自信,它养成了学生驯服的性格。”我校变革管理文化,将“象牙塔”式的封闭型权威式管理转向“玻璃屋”似的开放型民主管理,让学校更有凝聚力、向心力,学校生活更有幸福感。

受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和教育家林格思想的影响,我校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理念:“教育需要的不是强硬,而是教养。柔美的气息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我们倡导用美丽思想、美丽语言实行优雅管理。优雅管理引入民主、平等、自由、公正思想。我们觉得,只有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公民身份,才能更好地开展公民教育;只有学校成为学生民主意识养成的土壤、发展的摇篮和强化的阵地,小学生的民主意识才能得到培养,他们的公民品质才能逐渐养成。

为了让孩子们参与公民生活,习得公民精神,我们进行了顶层设计。

1. 建保障系统

一是新成立了学校特色建设委员会,学生、家长志愿者协会等组织;二是新建了《育德小学对话守则》《育德小学师生申诉制度》《育德小学大事民主协商制度》《育德小学优雅小公民评选制度》《育德小学教育教学奖励制度》等;三是开展了多形式、多层面的培训学习。我们请来了湖南师范大学的郭娅玲教授、长沙市开福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的刘翠鸿老师进行专题培训,学校行政人员经常对老师、家长进行培训,老师们经常对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培养,让老师知晓公民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公民的身份培养小公民;让学生形成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公民精神;让家长知晓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做好表率,确保公民教育的参与面和推进力度。

2. 建实施系统

通过课题“小公民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的引领,将课程、课堂、课题结合推进,确保公民教育的推进途径。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推进。我们开展集体备课,建构优雅课堂“情境、激情、民主、尊重、艺术”五要素,公民教育领军人物上示范课,进行课例研讨、课堂教学竞赛,让教师自觉建立符合公正与关怀原则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二是通过常规实践、特色实践、主题实践、社会实践等开设小公民学习与实践课程。

3. 变评价方式

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有着导向、鉴别和诊断的作用。我校积极推进评价方式的变革。在学生层面,我们制定了《育德小学小公民成长记录卡登记方案》《育德小学优雅小公民评选细则》。小公民成长记录卡设立雅礼、雅行、雅读、雅艺、特别奖章等五个奖章,从“举止文明、品性优雅”“知识渊博、崇尚阅读”“知晓规则、遵守规则”“行为优雅、担当责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表现突出、成果显著”六个大的维度,涉及学生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跟踪记录小公民成长的足迹,班级每月两次评定,学校按定期和不定期两次盖章,每年设六一和元旦两次兑奖,也与评优挂钩。这样的评价方式,有效引导了小公民的思想行为过程,促进了小公民的成长。

4. 实行民主管理

每年伊始,我校便由工会、少先队组织征集教师、学生、家长的提案。每年征集的学校发展大小提案都有几十个,学校有专门的回应会议和改进措施。学校各项重大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评价标准的制定、规章制度的更新、评优评先、岗位晋级等均采取民主化,常年实行公示制,师生有权知晓了解、参与评论,有权有异议。平时,我们通过日常的大中小队管理融入民主意识。每年9月为我校的选举月,孩子们每人都有一张选票,他们采用民主的方式来选出自己喜欢的大中小队干部,心中民主意识的嫩芽逐渐生长。

(三)变革课程文化,习得公民精神

课程文化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获得一切经验的过程,它最终的价值是关注生命教育,关注生命体验的深度和高度。因此,我们把公民教育课程理解为学校塑造公民的“跑道”。

课程文化的变革,我们的思路是:以课程作保障,以课题为引领,以课堂为阵地,三课并推,从常规、特色、主题、社会实践四方面辅助,让公民教育在我校播种—发芽—生长。

1. 修建“跑道”

我们从五个方面修建公民教育“跑道”:一是国家课程,我校把综合实践课课时的一半直接开设公民教育课,并通过其他学科的国家课程整合或渗透公民教育。二是校本课程,利用校本课程选修课开设了直接、间接的公民教育课程十四门,直接的公民教育课程有三个小公民社会实践活动班,一个小公民礼仪班。三是特色课程,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开设十分钟的公民教育特色课程,讲述公民教育的故事,宣传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播报学校新闻,评论时事、热点问题,指出不雅行为,表扬优秀小公民。四是活动课程,我们开设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公民教育活动课程。五是隐性课程。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公民教育的隐性课程,因此,学校努力营造一个场,让每一个师生都成为学校公共生活的真正主人。

2. 在“跑道”上跑起来

有人说:“一盎司的公民实践比一吨公民理论的价值大。”的确,公民生活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习得的,公民精神的本质在于参与,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政治生活。因此,我们按照公民教育的思路,每年有所侧重,确立了三年的教育主线:“2013播种行动”—“2014发芽行动”—“2015生长行动”,其他学习与实践活动内容则与主线教育相辅相成,让孩子们在听中学、做中学,逐步养成公民意识,习得公民精神。

“2013播种行动”——关注、模拟,激发参与热情。当长沙橘洲浪漫烟花每周一燃放时,市民关切了,大家围绕“该每周燃放还是少燃放”进行热议,也正是这时候,我校引导全校学生收集社会、学校、班级公共问题。孩子们收集了五十多个公共问题,通过民主决策,大家选取了社会最关注的“橘洲烟花燃放问题”进行模拟听证活动。怎样开展模拟听证活动?学校先对他们进行了培训,之后,孩子们分别采访旅游局、电视台、环保局、浏阳烟花公司。他们实地考察橘子洲头,与远大空气品质公司的人员一起去浏阳河边燃放烟花测试PM值,了解到橘洲烟花燃放的利与弊,之后举行了模拟听证会。模拟听证之后,孩子们将意见整理并上呈给相关部门。现在,橘州烟花燃放次数减少了,我校孩子们的意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一实践活动得到了长沙晚报等十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播种这颗种子后产生了草根式效应,孩子们兴致高了,又开展了“德雅路公交站点设置问题”等探究活动。播种行动,让孩子们有了关注、参与公共问题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之后,学校好好总结播种行动经验,编印了《小公民实践活动指导手册》,指导孩子们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014发芽行动”——学会理性建言,习得参与知识。学校为了谋划发展,由工会、少先队组织征集金点子,开展“今天我为小事建言,明天我为国事献策”系列活动,学校提出了具体的严格的要求。一是要围绕“关注自己和他人”“关注家庭和集体”“关注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二是要围绕主题,我们公推了六个主题(儒雅精致的名称文化、厚重广博的厅廊文化、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别具一格的橱窗文化、简洁高雅的办公室文化、精细规范的制度文化),学生也可以自选主题。三是有建言的形式要求。四是有内容要求:每一份建言,都要有主题背景介绍、现状分析、建言内容呈现,还要有收获与感悟。上学期,十二个班级学生为班级文化建设建言献策,确立了团队名称、班级公约、班级口号,装扮了班级,各班的文化建设情况都在教师会上进行了分享。暑假,师生及部分家长也参与到建言献策之中,出现了不少金点子,学校表彰奖励了20个优秀建言者,其中九个优秀建言在接待湖南省名校长挂职研修时进行了分享。这些建言,让师生懂得了要发表自己的建议,一定要基于理性的研究分析,才能有理有据,这样才会对班级、学校、社会发展有用。这样的学习研究,不仅让孩子们更加关注、参与公共事务,还不断习得公民知识,提高了参与技能。

猜你喜欢
育德公民学校
论公民美育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学校推介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