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载师恩难忘

2016-09-30 09:09鞠秀芳
歌剧 2016年5期
关键词:歌唱家唱法民歌

鞠秀芳

抗日战争胜利那年,我刚过11岁。苏州街头,到处是青松翠柏扎造的牌楼;所有的商铺都张灯结彩、挂着大红灯笼;收音机里,不断地播放着慷慨激昂的抗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而我最爱听的是那首委婉激奋的《长城谣》,不仅因为它所表达的爱国情思,更因为那沁入心脾的美妙歌声深深地打动了我,并在我心中种下了无限敬仰的种子。后来,我才知道那首歌的演唱者,就是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歌唱家周小燕老师。

1949年9月,我进入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音乐组,跟着当时人称歌坛“四小名旦”的姜蝶老师学习声乐。1950年夏天,我唱着周小燕老师曾经唱过的一首东北民歌《青年参军》,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先在著名的俄籍教授苏石林教授班上学习了半年,后来在我的一再要求下才转到周老师的班上。如今,65年过去了,周老师一直是我立身、做人,从艺、从教的楷模。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音乐学院的师生经常要到工厂、农村、部队去体验生活,并进行慰问演出。在这些场合里,周老师都会唱很多群众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如:在松江土改时,她用上海方言演唱《啥人养活啥人》,以提高当地贫下中农的阶级觉悟;在安徽治淮的工地上,她唱着用当地民歌改编的歌曲《翻身学文化》,激发了工地民工的学习热情;在慰问赴朝志愿军时,她唱着《慰问信飞满天》,以发扬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在周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中,我领略到了文化艺术为政治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意义。

1953年前后,学院正式开设民间音乐课,并聘请了一些著名的民间艺人来院任教,由于我经常帮艺人老师记谱,因此我比其他同学学得更多。我常把学到的民歌和戏曲唱段带到课堂上唱给周老师听,她也非常耐心地指导我如何更好地掌握歌唱的发声技巧和歌曲的思想感情。在她的辛勤指导下,1957年,我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声乐比赛中演唱了榆林小曲《五哥放羊》《走西口》和陕北民歌《兰花花》,最终获得金质奖章。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经过上世纪50年代的“土洋之争”,以及之后的“三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发展到今天,一种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民族唱法已经形成,这都是由我国早年的歌唱家、声乐教学家们,通过他们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以及“卧薪尝胆式”的探索精神摸索出来的。以前,周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学习西洋唱法,是借鉴,不是代替;是手段,不是目的;并反复要求她的学生“唱外国歌,不要有中国味儿;唱中国歌,不要像外国人”。她始终强调:作为中国的歌唱家,首先要唱好中国歌,要有中国的特点和气派。

为了发展祖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她把西洋唱法中的技巧结合运用到中国民歌的演唱中,以培养民族声乐演唱的专业人才。周老师认真地学习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主动向民间艺人请教,并带头种“试验田”,演唱了许多地域化的民歌和风格鲜明的民间歌曲,为上海音乐学院开发和建立了民族声乐的教学专业。

周小燕老师以老骥伏枥的壮志,为中国声乐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像一团火、一束光,燃烧自己、照亮旁人。如今,敬爱的周老师已离开我们,但她对中国声乐事业发展进步的杰出贡献将永垂青史,她的英名永远活在音乐人和广大热爱音乐的群众心中。

猜你喜欢
歌唱家唱法民歌
小歌唱家
歌唱家与报晓员
藤县水上民歌
草丛里的歌唱家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