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丽鹤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并能应用于实际学习与生活,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并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文章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研究,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兴趣;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7-0024-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信息技术知识与信息技术操作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在知识应用方面的能力。本文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受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家长在教育中更重视语数外等科目,而信息技术在家长眼中更是一种消遣,一种不务正业。因此,社会、学校、家庭各个层面的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信息技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不少学校缺乏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甚至缺乏合适的上机场所和器材,种种因素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2)学生差异性较大。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单纯依靠教材就可以学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多地依靠实际操作与上机练习。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拥有计算机,甚至有的家长为了防范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禁止孩子使用计算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们的信息技术基础千差万别,教师很难制定完美的教学起点,造成信息技术教学的低效化。
(3) 教学模式僵化。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心放在操作步骤上,过分强调显性的成果,忽视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隐形的成长体验。部分学校甚至把信息教学变成了临摹教学,过于注重具体步骤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方面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致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到乏味和枯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任何一次教学的改革都要从观念的改变说起,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不管这个社会如何看待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信息技术教师都必须正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可以在世人的忽视下自暴自弃,降低教学质量,轻视自己的贡献。学校方面更要看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完善教学场地,更新教学设备(计算机)。同时,学校也要努力加强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基础知识、家庭条件、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进行多层次的备课。例如,对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对普通学生则根据教材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态度,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3) 将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现存的信息技术教学过多地重视理论的知识与机械的操作培训,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将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理念,使用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由意志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与思考,再由教师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点评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极大限度地提高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4)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信息技术课程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将信息技术的信息方法、计算机技能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内容、思想方法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在前文中提到的“小学生消费能力”的课题研究就要利用到学生的数学统计知识,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等。在学生制作网页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更要利用到学生的美术功底和审美能力,甚至要考察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工具和手段,以支持其日后的学习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能力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教师和学校要摆正自己的观念态度,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各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8).
[2]高红霞.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J].山西教育,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