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素琰
[摘 要]语言文字运用必须建立在学习语言文字表达之法的基础上。“得法”为先,方能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得词句法中模仿;在得篇法中表述;在得章法中习作;在得文法中创作,让学生走上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之路。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 实践 得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4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时必须明确两个大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我们该做什么?
1.以课文为例子,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方法,再重点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然后进行方法迁移,使学生逐渐学会表达。
2.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3.语言实践。学生语言运用等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
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
运用必须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得法”为先,方能运用。
(一)在得词句法中模仿
“词句法”就是遣词造句的方法。通俗地说,就是为什么会选用这个词而非其他,为什么这样的句式更好,为什么这样的修辞更感染人等。
词句法的实践运用更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积累之上的指导模仿。如《泉水》一文中泉水的四次抒怀:“我的水很多很多……”“我的水很清很清……”“我的水很甜很甜……”“我的琴声很美很美……”统一的前半句说明了泉水的特点,后半句通过具体描述来印证泉水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仿照句子说一说,能够训练学生将事物特征表述清楚的语言能力。
再如《找春天》一文:“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溪水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通过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将小草、野花、嫩芽、溪水幻化成春天的眉毛、眼睛、音符、琴声。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写法的巧妙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模仿句法:“你发现谁还像春天的什么?”
(二)在得篇法中表述
“篇法”即作者的谋篇布局方法,也就是文章段、篇的整体布局思路。概括、复述、讲述、评价、表演是引导学生实践“篇法”的好办法。
一位教师在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时,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消暑解热,生嚼涎滑,生嚼无涎”等词语,让学生明白作者是紧扣“宿”字,抓住事件的吃、住、行进行描写的,从而帮助学生理清了“夜宿”的先后顺序。接着,教师让学生用“首先……接着……最后……”来简要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最后,教师根据板书小结:“按照夜宿的顺序,首先决定住处,接着解决饮食,最后是对修订《本草纲目》的专心研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弄清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使得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方式有效地在课堂中顺利展开。
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出文章主线的基础上还可通过复述来让学生巩固文章谋篇布局的思路并内化语言。学生在领会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再复述或讲述故事就不难了。
(三)在得章法中习作
“章法”即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将课文写出来的,也就是作者的表达奥秘及独到的写作之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独到的写法进行练笔。
如《穷人》一课,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色。一位教师在执教时让学生勾画出桑娜心理活动的句段,品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动作、神态描写。然后,教师给定不同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作、神态描写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在习得了文章写法之后,如果能联系生活有创意的、独立自主的运用,就能把发展思维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有效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得文法中创作
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了各类体裁的课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儿童诗歌、古诗词、课本剧等。它们各具特色,共同丰富着语文的内涵;它们各有特点,各自隐藏着表达的奥秘。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还需要从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出发,教给学生读懂不同文体的文章,掌握阅读不同文体文章的方法,使学生逐渐领悟不同文体文章的写法,继而为学生领悟相关文体文章的独特魅力,甚至开启自己的创作奠定基础。
“得法”为先,运用为本。在“得法”中引导学生走上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之路,语文教学就会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