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竟楠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力在不断提升,其中创新科技成为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武器。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建设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创新人才的心理素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尝试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进行构建。
关键词:创新人才;心理素质特征;培养
一、创新型人才的概念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还具备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品质。另外一种说法强调创新型人才必须在某个领域做出贡献和研究成果。如郝克明所说:创新型人才是指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科学领域和技术领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拥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
二、创新人才的心理素质特征
1.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具备的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在知识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础、渊博的学识。所谓人才就是在某个领域具有渊博知识的人,这样才能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加强提供知识基础。
2.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在具备了基本的知识技能后,还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结构,比如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遇到问题后,能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来解决问题。在处理任何事情上都能综合运用自己的能力,加上创新能力来解决遇到的困难。除了创新能力外,还要具备敢于实践的精神,遇到问题不退缩,勇往直前。
3.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指创新人才在心理层面上应具备的素质特征。创新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可以表现为在事业上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遇到问题不退缩的勇敢追求精神;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抵抗一切外来因素带来的压力;与他人协调合作,共同促进发展的能力等。这些强大的心理素质特征都是一个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品质。
三、创新人才心理素质的培养模式
1.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就要加强对创新人才多元化模式的培养。不同的高校要开设不同类别的专业课程,加强对学生知识技能多方面的培养,面对不同的专业领域要做到全面发展,在共同进步的基础上打造创新人才的多元化;另外在百花齐放的发展环节中,还应该抓住个性化的发展,突出创新人才的个别领域发展,尤其是一些高精尖领域,比如高科技领域等,在这些领域稀缺创新的人才,因此要加强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2.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的模式
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特别多,高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在高校课程的结构方面,学校要进行优化。一方面是对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拓宽和纵向加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叉性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因此要加强文理科之间的联系,不能停留在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拓宽知识面,学习相关的科目,加深知识培养。另一方面,要开设综合性的课程和讲座,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综合教程,为课程教学开辟新道路,为培养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3.多途径培养创新能力的模式
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高校要改进教学内容,为学生们提供先进的时代内容,为学生的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为学生提供新的科研成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除此之外,还要加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拥有创新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将创新精神投入到实践过程中去,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贡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高校在教学课程上,应当采取多途径的方式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来,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如齐.论创业型人才的心理素质特征与培养模式构建[J].江苏教育研究,2009(34):8-11.
[2]王 星,郭 晓,付杨林.基于创新型人才阶段性素质特征的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5(3):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