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挑战及应对

2016-09-29 03:04刘丁慧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刘丁慧

摘 要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方式和自我应对方式,弱化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学习互联网“用户至上”的思维方式,贯彻“以生为本”;要将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形式拓展为丰富多彩的互联网式教学;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互联网素养;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以提升教育质量。

关键词 互联网+;互联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4-0077-03

“互联网+”时代作为人类社会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最新潮头,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特点

“+互联网”与“互联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互联网”中,互联网更多的是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简单、机械的叠加,通过打破信息的不对称,而实现效率重建,增加存量。“互联网+”则通过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1],使传统互联网升级为一个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相互交汇融合的平台,在各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互联网+”以“用户至上、注重体验、颠覆创新、资源共享”为核心理念[2],强调通过有机结合产生化学反应,创造增量。

在前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依赖于施教者的传统伦理道德素养,依赖于受教者在特定的封闭的时空里的所思所想。它的封闭性特征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比较容易见效。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源头的多样化与扩散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但由于互联网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与国家政权结合的程度不断加深,加之政府对信息的适度管控从侧面配合了施教者的工作,因而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上仍然是有效的。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送,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种全方位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方式和自我应对方式影响很大。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强化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高效、便利生活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首先,“互联网+”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急速增加,“富了口袋,空了脑袋”的现象凸显,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大有抬头之势。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和思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思想上稍有放纵,就会导致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产生“失范”行为[3]。其次,在“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在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之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畏学、厌学的情绪和消极、颓废、自暴自弃的逆反心理。再次,“互联网+”时代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许多大学生以万丈豪情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但在个人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制约下,多数大学生创业者皆以失败告终。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常常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因此,“互联网+”时代,更加迫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创业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二)“互联网+”弱化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一方面,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容量更大,内容更丰富,获取更便利的网络服务。如引人入胜的网游,荡气回肠的网络小说,娱乐性十足的花边新闻等,而与此同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甚至让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导致本就不受青睐的思政教育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人们虚拟化生活进一步加深,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各种商品,不去银行就可以办理各种金融业务,“互联网+”减少了人们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削弱了人们的情感联系,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逐渐演变成“键对键”的交流。虚拟环境的交流严重阻碍了教师对学生真实思想活动的把握。

(三)“互联网+”使思政教育者的权威受到挑战

第一,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时间、地域以及各类教育资源的局限,大学生的知书明理更多地来自教师的教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思政教育者也因此备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而“互联网+”不仅促使全球性的知识库加速形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丰富和充实,也使教育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壁垒,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场合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教育者失去了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权,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教育者的传道授业也时常遭遇质疑。第二,“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对于所有人都是陌生的,思政教育者也不例外。对于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很少涉猎,严重掣肘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升。如何在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如何通过微信与学生互动交流以巩固思政教学成果,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思政教学形式等,成为影响思政教育者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第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而“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思政教育者原有的知识正在以同样的速度蜕减老化,从而使言传身教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学习借鉴互联网思维是关键

“互联网+”的首要思维就是“用户至上”思维,所以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施教过程中,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满足学生需求作为高职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材施教。其次,“互联网+”倡导注重体验,就是要求用户参与,换位思考,增加互动。高职思政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就容易增进理解,实现沟通;积极的互动,能够帮助教育者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有效地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最后,“互联网+”强调颠覆创新,跨界合作[4]。唯有创新才有活力,高职思政教育亦是如此。当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高职思政教育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要通过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来增强适应能力。同时,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的着力点,提升实用性。

(二)创建“互联网+课程”是途径

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而是思政政治教育正确引导的结果。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地位,不断提升其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开发“互联网+”的平台资源,开创高职思政教育的第二战场。除了组建红色网站、思政论坛、创建微博、微信之外,还应该积极投入到“慕课”、“微课”建设中。“互联网+高职思政教育”就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新技术,实现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教育对接,课内课外互补,变封闭为开放,开创高职思政教育O2O模式。同时,协调各方资源,构建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使课程内容更清晰直观、更人性化,课程形式更立体、交互性更强。

(三)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思政队伍是保障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学识渊博、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高素质思政队伍是应对当前复杂的网络情势,把握高职网络舆情,做好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思政教育者首先要创新工作理念,将思政教育由“教师-学生”二维思考转变成“教师-学生-互联网”多维思考,重视网络作为第三者对高职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树立多角度、多方位、多维度地分析问题、实施教育的理念。其次,思政教育者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时代主旋律,增加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知识更新的速度;另一方面要以开放的思维接受其他学科的知识,尤其要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学习,提高动手能力。第三,思政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信息传播途径,积极参与网络互动,客观分析、点评时政新闻,主动占领网络思政主阵地,巧妙运用自己的“关注度”和“话语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

(四)整合优化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是方向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跨界的时代,每一个行业都在整合、交叉,都在相互渗透[5]。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提升教育质量,就必须挖掘、整合、优化全社会的教育资源,营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如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共同打造新媒体思政教育栏目,借助媒体广泛传播的优势,使思政教育突破校园的壁垒,走入学生生活,增强影响力。另外,高职在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学生思政教育中,以使思政教育内容更接地气,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高职也可以将思政课堂开设在博物馆、红色景区。要注重在合适时间、合适地方,以合适的方式将所有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创造增量。

参 考 文 献

[1]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25-38.

[2] 周鸿祎.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7.

[3]李强天.网络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2):61-62.

[4]韩龙彬.互联网思维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启示与借鉴[EB/OL].[2015-07-15].http://bj.wenming.cn/wj/201507/t20150715_2734328.html.

[5]耿裕华.拥抱互联网时代—在新常态下提高资源整合能力[J].建筑,2015(24):24-25.

Abstract The“Internet +”age has changed the social cognitive style and self-coping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weaken the appeal of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allenged the author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learn the Internet way of thinking “customers first”and carry out the“student-based”idea,expand the traditional single classroom teaching pattern to a variety of Internet teaching, improve the Internet literac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and integrate social high-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Internet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hor Liu Dinghui, lecturer of Shenzh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henzhen 518172)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