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复玉 温平
摘 要 数字化阅读由于其自身特点,可以在社区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充分发挥开放大学优势,构建数字化阅读环境,通过搭建i-阅读网站,打造阅读微信平台,为数字化阅读提供支撑,同时开展线下阅读活动,以及延伸阅读,搭建政府、社区、学校三方联动的保障机制,建设学习港推动全民阅读,推动区域社区教育发展。
关键词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创新;开放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4-0041-04
开展社区教育对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均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呈现出受教育人群的分散性、流动性、受教育程度差异化、教育形式单一化等特点,要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数字化阅读的背景与特点
目前,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全民阅读”已成为我国文化民生领域的重大举措之一。全民阅读对提升我国国民阅读率、国民阅读力和阅读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仅就推动社区教育来说,全民阅读的开展也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全民阅读具有普惠性,使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各种形式的阅读服务。通过全民阅读活动,能改善全体居民的阅读条件,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阅读关注的是人们的内心,通过字里行间的渗透,教人知书懂礼,使人内心和谐,而这些都是达成社区共识、调节社区矛盾、凝聚社区力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全民阅读的推动必将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在全民阅读推进过程中,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阅读越来越体现出特有的优势。在“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数字化阅读已经深深地影响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为58.1%,数字化阅读比例首次超过传统阅读,其中手机和微信阅读的增长最为显著[1]。
基于互联网和手机的数字化阅读,是一种探索式的、充满个性的阅读,同时又是声色俱全的阅读,融合了图片、图像、声音、动画、语言、文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符号形式与介质,可以全面调动人们的感官,从而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体验。数字化阅读还是互动式的阅读。网络的交互性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实时互动对话交流功能,打开了传授双方互动的阀门[2]。因此,在社区教育中推动数字化阅读,满足社区居民的数字化学习需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字化阅读平台构建与社区教育的实践
在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中,开放大学一直是一支重要力量,有着先天的使命责任与优势。开放大学依据终身教育理念,倡导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最好的方式,向任何有需要的人提供各种教育的机会。其致力于实现有支持的开放式学习,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正好满足了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学习需求。发挥开放大学优势,以数字化阅读实践来进行社区教育的创新探索,可以说是时代赋予开放大学的战略选择。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是国家开放大学44所省级分部之一,自1979年建校至今,拥有电大系统得天独厚的网络教学资源和远程教学模式,目前正在向长春开放大学转型。《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中要求,依托长春广播电视大学,组建长春市开放大学[3]。目前,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开展数字化阅读的实践,进行社区教育的创新探索。
(一)线上建阅读平台,为数字化阅读提供支撑
2015年6月,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依托长春全民学习网,建设了i-阅读网站,这是互联网时代推动全民阅读的一项重要创举[4]。全网提供380万册图书信息检索、130万种电子书全文在线阅读(年更新10万册)、240万册电子书文献传递服务,以及 2000万份文档、8000万份期刊、2000万份学位论文的检索以及全文获取服务[5]。辅助阅读的,还有长春全民学习网10万余集全国一线名师的视频资源(年更新1万集)等共计70T。学习者通过注册,将会获得终身阅读账户。学习者访问该平台时,既可在线读好书,写读书笔记,制订阅读计划,还能在线参与阅读活动,发表书评、与好友交流阅读心得等,实现学习的互动与分享。该平台上的电子书,还可以通过扫描首页下方的二维码,下载到移动终端上,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二)丰富阅读载体,打造阅读微信平台
为丰富阅读载体,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注册了微信公众账号“长春全民学习”,适时展示学习资源、分享学习资讯、发布学习公告。2015年,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又开发了“i-阅读APP”客户端。用户只需在任何一个终端进行注册,就可以同一用户名登陆多平台。同时,后台会跟踪记录学习者的全部学习过程,注册用户免费使用平台中所有学习资源,通过扫二维码免费获取、下载网站中的图书资源,真正实现了“互联网+”数字化学习环境。
(三)线下开展活动,延伸阅读
针对社区学习者的特点及学习需求,2015年,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与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携手,以101个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阅读活动,激发社区学习者的阅读兴趣。
一是在4月世界读书日及9月长春市民读书节来临之际,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与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积极筹划,通过作家讲座、读书沙龙、阅读分享、读书评比等密集的阅读活动,掀起阅读“风暴”,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带动社区学习者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二是举办系列读书讲座。于2014年12月启动的“天下书香读书会”,主讲嘉宾近百位,阵容庞大。讲座内容深入浅出,通过经典作品赏析、读书心得分享等形式,实现学者、作家与社区学习者的零距离接触,迄今已举办40期,其中,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发锁分享老舍经典小说《骆驼祥子》,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作协副主席赵春江分享《我在喜马拉雅》等,都受到社区学习者的一致好评。而读书沙龙的举办让社区学习者真正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品读梁鸿作品《出梁庄记》,品读徐邦家作品《书之友》,长春广播电视大学马荣君老师的《品味书香,感悟人生》“i-阅读”读书沙龙等,都吸引了许多社区学习者主动参与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是开展阅读评比及竞赛,通过评比带动更多的人融入阅读。“寻找最美书香家庭”“最美书房”“全家同读一本书”主题征文、“书香之家”“长春百姓学习之星”评选,“我读书、我快乐”知识竞赛活动等。2015年6月,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承办了2015年全国社区教育“i-阅读”全民阅读大赛,同期开展了“全民爱阅读,书香满长春”2015年长春市百姓数字化学习活动,期间举办的读书沙龙、诗文朗诵会、公益讲座、图书漂流等活动都让社区学习者受益匪浅。
三、数字化阅读实践与社区教育深入开展的保障
自2015年6月开通,截至2015年12月31日,i-阅读网站访问量为95217人次。2015年举办阅读活动42场,参与人员达7万余人。在全国首届“i-阅读”全民阅读大赛中,长春市共获得77个奖项,其中13个一等奖。科研方面,《支撑智慧培养的“i-阅读”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列入教育部数字化学习“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另有一项课题列入吉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其获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在于四个方面:
(一)机制保障是根本,政府、社区、学校要联动发力
由于社区教育缺乏行政制约力等特点,进行数字化阅读实践和社区教育的创新探索,靠一己之力难免举步维艰,如果有来自政府部门的主导和大力支持,且有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相应的机制,便从根本上保障了实践的顺利进行。
长春数字化阅读实践和社区教育的创新探索受到了长春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吉林省常务副省长等多位领导都曾到长春数字化学习港视察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要求。长春市政府为学习港投入3000万元,在建设经费上给予了保障。长春数字化学习港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中,有教育、民政、卫生等二十几个委办局,随时都能为学习港提供协助。
社区是进行社区教育创新探索的基地。长春数字化阅读活动主要通过101个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开展。各学习中心都有专人与长春数字化学习港保持联系和沟通,阅读活动的安排与发布,参与百姓的组织与调度,都由社区来完成。长春数字化学习港对这些学习中心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导、年末有评比,社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
为进行数字化阅读的实践及社区教育的创新探索,长春广播电视大学组建了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有着多年的远程教学经验,新老结合,学科结构搭配合理,执行力强。从数字化阅读平台的搭建到具体栏目的设置,从阅读活动的推广到与社区的无缝对接,都开展得有条不紊。此外,这支队伍还为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并深入社区为学习者进行相关培训。
经过探索,在长春数字化阅读实践和社区教育的创新中,逐步形成“市政府主导,教育局牵头,相关部门协作,社区实施,长春数字化学习港提供平台、资源及技术,社区学习者积极参与”的联动机制。
(二)网络平台建设要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数字化阅读平台要具有交互性。网上阅读及移动终端阅读让学习者体验到了阅读的便捷与现代,但学习者更为欣喜的是阅读平台的交互性,阅读过程的互动与交流,摆脱了学习的孤独感,使学习过程更为愉悦,学习效果也更好。
数字化阅读资源要具有广泛性。内容上既要有简单的文字、图片,也要有专业性极强的学术内容;形式上,既要有电子书能在线阅读,又要辅助以视频、文献、动画等,这样分层次的阅读资源,解决了社区学习者受教育程度差异化的难题。
(三)阅读活动要激发社区学习者的阅读兴趣
开展线下阅读活动是对线上数字化阅读的有益补充。因此,阅读活动要能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去建构知识。阅读活动要有引领性。社区学习者中,部分人的学习目标并不清晰,这就需要有人引领。比如,阅读讲座,专家在分享某本书时讲得妙处横生,学习者听得兴趣盎然,自然而然地会想着去认真读一读那本书。
阅读活动要有参与性。学习者置身阅读活动之中,就会增加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比如,阅读寄语活动,要写出自己对读书的感受,然后上传到数字化阅读平台上。这样易上手、好操作,学习者就有兴趣参与。
(四)充分发挥长春广播电视大学的优势
在进行数字化阅读实践和社区教育的创新探索中,长春广播电视大学能将各项工作推展开并能取得一定的实效,归功于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直起着黏合剂、催化剂、保鲜剂的作用。第一,在长春广播电视大学的努力下,将政府、学校、社区黏合在一起,形成联动机制,不仅建设了学习港,构建起数字化学习环境,又开通了i-阅读网站,使社区学习者有处可去、有网可上、有书可读,真正享受到城市公共文化福利。第二,在为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中,长春广播电视大学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与吉林省阅读协会合作,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共同推动全民阅读。线下阅读活动的开展,催动着阅读氛围的形成。第三,i-阅读网站由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建设并进行日常管理。平台功能日益完善、平台资源实时更新,这种持续“保鲜”得益于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拥有电大系统得天独厚的网络教学资源和远程教学优势。
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阅读资源亟待丰富。资源是本,是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原动力。目前,长春数字化阅读平台的资源主要靠长春广播电视大学通过租赁、购买、共建共享等方式筹建,一己之力毕竟有限,难以满足社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如果能全市一盘棋,促使i-阅读网站与吉林省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等单位共享数字化阅读资源,将使资源利用最大化,降低建设成本。
二是学习成果认定还需加强。目前,国家“学分银行”制度雏形已显。将固定学习制变为弹性学习制,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其他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对于社区学习者来说确实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目前,“存储学习成果,兑换人生梦想”还难以实现。
三是关系亟待理顺。长春数字化阅读实践主要依托长春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的101个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展开,一方面,学习中心没有全面覆盖社区,阅读实践不能全面铺开;另一方面,尚有部分社区配合不积极,影响阅读实践工作的落实。如果长春广播电视大学能成立社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到社区指导工作时关系将更为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