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大卓
我国近3亿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年死亡人数达300多万,冠心病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和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治疗的三架“马车”。介入治疗近30年多年来迅速普及,成为目前缓解心绞痛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有效、快捷的治疗方法。有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超过40万例,并且以15%~30%的年增长率增长。面对这一新的庞大的冠心病人群,如何有效预防其心血管病事件发生,成为现代冠心病领域的一个挑战。
介入治疗适应哪些冠心病人群?
一是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冠心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有规律地发作心绞痛,常为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发,且每次发作诱因、持续时间、疼痛性质和部位等基本不发生变化。介入治疗干预稳定性心绞痛的目的在于改善心肌缺血、缓解患者症状,但有临床研究证明,介入治疗并不能改善轻、中度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长期预后。因此,针对轻、中度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首先应考虑应用药物治疗;对于重度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或药物治疗不能控制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则应考虑介入治疗。二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包括:(1)首次发作的心绞痛,且多疼痛较重,含服硝酸甘油难以迅速缓解;(2)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基础上,近1个月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增加,发作时间明显延长,疼痛程度较以往明显加重;(3)在休息、安静状态下发作的心绞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4)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上述几种类型均属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应进行介入治疗。冠脉介入治疗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三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根据其发作时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EMI发病急,急性期行冠脉介入治疗能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濒死心肌,减少心梗面积,显著改善预后;对于NSTEMI患者,如果病情稳定,且没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择期冠脉介入治疗可减少介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则需紧急行冠脉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后存在的问题
不少患者认为,介入治疗是“根治性”冠心病的手术,可一劳永逸地解决冠心病,这是最常见的一个误区。随着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药物涂层支架、可降解药物涂层支架以及药物洗脱球囊等的出现,术后的并发症逐渐降低,但支架内再狭窄、支架血栓等并发症仍是临床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一是介入治疗后支架再狭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由于局部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的增生、血管重构及其他原因,导致部分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虽然新型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降低,但目前术后6个月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仍在3%~9%左右。二是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部分患者因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支架植入后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局部血栓高负荷等因素,可能存在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目前,血栓弹力图检测可及时发现相关风险,为药物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减少支架内血栓的风险。三是支架植入术后无复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时,由于患者体内凝血机制异常、纤溶系统紊乱、血小板活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粥样硬化斑块碎片到血管远端等因素,导致血管狭窄解除后心肌组织水平血流灌注减慢甚至无血流。无复流是介入术严重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四是介入术前后心理障碍。目前我国冠心病支架植入术患者每年50万左右。据有关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或抑郁,日益引起临床关注。患者经历手术和基础疾病的双重心理应激,焦虑症和抑郁症发生率增加,据报道可达30%以上。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会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健康的恢复,并成为目前介入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介入治疗后药物治疗
一是西药治疗介入术后常规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需要服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如无不良反应及明显禁忌症,阿司匹林需要终身服用。除阿司匹林外,还需要加用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常用的为氯吡格雷,新型抗血小板药有替格瑞洛等,进一步减少了支架血栓的发生风险。目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裸金属支架植入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一般为3个月,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一般为12个月。他汀类降脂药是介入术后需长期服用的药物,患者对该药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一些人在检查血脂“正常”以后,就停止服药,这是大的错误。一方面,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和普通正常人不同,除非特殊情况,即使血脂水平“正常”,也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另一方面,此类药物还有稳定斑块、降低炎症反应等作用,可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他汀类降脂药主要包括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等。此外,RASS系统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等也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药物,特别是对心肌梗死的患者;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或都能耐受此类药物。为此,需遵医嘱服用。常用药物如卡托普利、福辛普利、氯沙坦、厄贝沙坦、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二是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药尤其是活血化瘀中药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显示有较好的效果:如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降低支架后再狭窄;在与西药联合应用后,不仅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不增加降低出血风险、减少西药胃黏膜损伤。因此,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合理的中药治疗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的一个选择。受患者自身条件或医疗条件限制不能服中药汤剂者,可考虑中成药治疗。目前上市的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有上百种,其适应症各不相同,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辨证下选用适合于自己的中成药,不应盲目相信广告宣传和他人的服药经验,他人服用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自己有效,有些还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需要引起充分的注意。
定期随诊是改善预后的一个基础环节
介入术后及时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复查相关检查,调整药物的剂量。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冠心病患者的用药剂量并非固定不变,中药处方更需要随着症状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药物剂量、血压变化、血糖变化以及生活习惯改变等都可能对机体产生影响,要随诊监测,但要在医生指导下实施,切忌盲目根据症状变化随意改变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改善预后的基石,所有药物治疗都应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动。介入后患者对运动的耐受能力不同,和心脏功能、血管狭窄程度、支架开通情况等有关。有的患者术后的运动可逐渐恢复至正常健康状态,而有的患者可能恢复不到原来的水平,这需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运动量,不能短期内突然增加运动量。二是饮食。应遵循低盐低脂的原则,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鱼肉、豆制品和奶制品等,不宜吃动物内脏及其他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与此同时还应当限制酒精摄入量。三是戒烟。吸烟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还能直接导致冠脉损害、痉挛等。所以,冠心病患者,尤其是介入术后患者必须戒烟。四是控制体重。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都可继发于肥胖。用体重(kg)/身高(m)?,计算体重指数(BMI),正常值为18.5~23.9,>24称为超重,>28称为肥胖。如果存在超重、肥胖,就需要减肥。五是保持乐观情绪。部分介入后冠心病患者会合并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加重、诱发心肌缺血发作,所以保持乐观情绪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雕刻等,保持情绪舒畅,放松紧张情绪。六是监测血压、控制血糖。冠心病介入术后,需要同时控制血压、血糖,不能忽视了这些环节。不然,会导致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七是不要过分相信营养保健品。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普及,冠心病患者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而且为了吸引人们注意,部分广告过分夸大效果,误导消费。多数保健品对疾病没有确切疗效,甚至服用不当还会产生不良反应,延误病情,进一步损害患者健康,对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身体和经济损失。
(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