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分,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这说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能仅仅拘囿于课堂教学,而应拓展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培养读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力,浓浓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课外阅读亦是如此。对刚入校门的低年级孩子来说,没有兴趣,事情做起来总觉得索然无味。要让他们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先得激发他们的兴趣。 现在的孩子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又有较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因此识字较早,识字也比较量大。上一年级了,孩子感到校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重要就是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常在阅读课的时候给他们读一些绘本,讲《穿靴子的猫》的故事,让孩子想象穿靴子的猫会遇到的种种奇妙的事,那只滑稽聪明的猫常逗得小朋友哈哈大笑;读《蚯蚓的日记》时,教孩子们看图,请学生说出图的意思,然后读原文,看看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自己说的意思是否一样。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孩子们总要无奈地叹口气,眼睛里满是期待。入学一个月左右,孩子们在学完拼音的同时,也认识不少字的情况下,笔者鼓励他们说:“小朋友们现在已经学完拼音,可以自己独立阅读了,那就像老师一样开始读书吧。”?兴趣有了,整个班的学生悄然间形成了一股读书热潮,书包里的课外书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跟着书笑着、闹着、成长着……
二、养成读书的习惯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小部分的孩子阅读不带拼音的读物已经不成问题了。但大半人还是要借助拼音这根拐杖。通过开学几天观察发现,孩子们读书比较随意、零散。一本书翻个两三页就想着跟同学换书看,没能够坚持读整本的书,读书没有连贯性。这时便考虑到要使用一种方法帮助孩子自己监督自己完成整本书的阅读。这样既让孩子有条理地清楚自己的情况,而且也方便我了解每个孩子的阅读进度,同时方便孩子之间的交流。于是,一本叫《读书笔记》的本子就在我们班上诞生了。为了引起孩子的重视,我让他们把这本子打扮得漂亮点,穿上“新衣裳”,孩子们可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从这开始,每天孩子都将自己所读书的书名、认识的字以及自己的体会用清楚的文字记录下来。每个星期的班会课评出最优秀的笔记予以奖励。一天天的坚持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逼”的过程中,他们学会的自我监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感受读书的喜悦
“赏”,指老师赏识的目光、赏识的话语、赏识的动作,必要时也可利用物质的奖励。
在孩子们每天读书的同时,笔者继续利用时间给他们讲故事。《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专挑些精彩的讲,吊足他们的胃口,让他们独立阅读。大半学期过去后,大部分孩子已经开始阅读不带拼音的书籍了,他们常在半读半猜中感受着快乐,识字量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老师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同学都能成功。只要有进步了,那就给予表扬。让孩子感受到只要自己比过去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充满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课外阅读。有了这样的心态,更加珍惜他们的点滴进步。笔者发现孩子们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了。渐渐的,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多了,和家长一块读书的多了。那份欣喜是不可言喻的,每个星期读着他们的读书笔记简直就是种享受,有让笔者捧腹大笑的童稚语言,有让笔者感动的浓浓亲情,同样有让笔者佩服的清新文笔。于是,新一轮“利诱”又开始了,此时会用不同的符号来区分他们做的记录,好的可以定期来换书看,一套《不一样的卡梅拉》传遍了好多双小手。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东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