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福,王 斐,张倩妮
(1.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师培训部,陕西西安 710061;2.西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3.南安普顿大学,英国南安普顿)
关于信息技术教师“三个问题”的思考
李运福1,王斐2,张倩妮3
(1.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师培训部,陕西西安710061;2.西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9;3.南安普顿大学,英国南安普顿)
在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对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和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具有“双重”重要影响。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所固有的矛盾决定了该群体在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中的特殊职业角色和使命。本研究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为主线,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内涵、结构现状、职业角色和职责范畴以及职业社会化等问题进行了尝试性“异位”思考,以期对改善信息技术教师的社会认同,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内涵;职责;社会化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5.035
信息技术教师是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之一,开展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必要环节。然而,目前很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普遍地被贴上了“非主流教师”、“勤杂工”、“二等公民”、“技术员”等各式各样的标签[1-4]。这种消极的社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打击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经初步分析,造成对信息技术教师消极社会认同的原因很多,如学校领导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业务能力不精等等,其中高中信息技术未被纳入高考范畴是导致上述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
教育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5]。自学校教育诞生以来,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劳动力的需求,学校内的分科教育应然而生,进而导致学科教师的出现。因此,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认为学科教师是分科教育的产物,其社会“地位”和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对其所教学科认同的影响,同时学科教师的职业实践又反作用于该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我国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中信息技术未被纳入高考范畴,进而导致该学科未被纳入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的关注范围,最终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在职业实践中的“尴尬”处境。
然而,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且日益显著,尤其是对教与学的“双重”革命性变革。在信息化时代,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场史上最为全面和系统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在悄然进行[6],且浙江省率先将技术(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高考选考科目之一[7],这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增强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社会动力。在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更高追求,对促进其专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开篇就指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8]。认识自我是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三个基本的人生哲学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鉴于此,本研究以“三个基本问题”为主线对信息技术教师及其发展进行了尝试性“异位”思考,以期对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我是谁?”主要聚焦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本质、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结构现状等三个层面。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9]。也就是说事物的本质是由他本身固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从学科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教师是依托信息技术学科而存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同时又同其他学科教师共同保证了基础教育教师结构的完整性与丰富性,这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从学科教学的视角来看,在信息化教学情境中,信息技术教师既是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同时又参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这是信息技术教师社会存在的必然要求,也是信息化教育中跨学科协同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社会关系的相对独立性与相互依赖性的辩证统一是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化教育中所固有的特殊矛盾,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区别其他教师的本质体现。
此外,本研究在对中国知网(CNKI)社会科学II辑中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领域收录的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主题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检索、分析的基础上[10-13],结合陕西省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项目班级QQ群在线访谈,发现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结构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兼职与专职并存,且小学阶段以兼职教师占主流;学科背景复杂,以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主;角色定位模糊,教师流失严重,工作负担繁杂。教师素养结构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对课程标准定位认识不清,教材理解不够深入,缺乏课程创新意识;科研意识强烈,但科研能力有待提升;自我认同感脆弱,易受负面社会认同的影响;技能观过盛,理论知识欠缺等等。从认识与实践的视角来看,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缺乏辩证、客观的理性认识,进而导致信息技术是“边缘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是“非主流教师”的负面社会认同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特性模糊,未形成自己固有的学科壁垒。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因缺乏对自身职业的深刻认识,导致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信念不坚定、专业发展动力不足、职业倦怠感严重,进而导致信息技术教师人才流失或安于现状、忘记历史使命等消极现象;在课程教学、专业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等实践过程中因缺乏理论指导,导致教师知识智能结构失衡,影响信息技术教育效果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最终陷入信息技术教师“无为—无位”的恶性循环。
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我从哪里来?”主要聚焦在信息技术教师这一职业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分析,以及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和职责范畴三个层面,同时也是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深层次补充和完善。
“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以社会经济结构为基础的”。[5]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引起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进而导致多种学科教育的出现与形成。学科教师是依附学科教育而存在的,是学科教育价值的实践劳动者,是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国外基础教育界,信息技术往往被融入到其他学科之中,而我国却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设,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实施和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开设与普及,信息技术学科的开设引起了信息技术教师这一职业的出现。因此,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这一职业源自教育信息化事业,是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界定了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的基本活动范畴。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世界范畴内承担的职责范畴从宏观层面可分为“认识”和“改造”两部分。“认识”既包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包括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在教育信息化世界范畴内,信息技术教师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包括对多媒体计算机、智能学习终端、通讯网络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特性与功能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对主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包括对自身和其他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价值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了解和认识。“改造”既包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包括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在教育信息化世界范畴内,信息技术教师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搭建、维护与升级;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主要包括自我专业素养的更新、学生信息素养意识的启蒙和技能的提升、其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的探索等等。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世界范畴内,主要承担的角色与对应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五种:其一,信息化教育的终身学习者。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骨干力量,加强对信息化教育领域及交叉领域的持续关注与学习、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阶段性持续提升是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前提。其二,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与维护者。从教学的视角来看,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对教学现有形态、模式或流程进行改组、重构与再造,最终实现信息化教学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动态更新、升级与改造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物质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市场化的兴起与推进,信息技术教师的这一职责范畴将在一定范围内逐步被弱化。其三,信息素养的培养者。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既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儿童的信息素养,也要通过专题讲座、问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带动学校甚至区域内广大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此外,信息技术教师要以“信息技术课”为典范,向更多教师展示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魅力,发挥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其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者。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过程也是各种问题与矛盾不断激发和涌现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立足校本研究,以课堂实践为依托,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对亲临亲历的问题、矛盾进行探索,寻求化解之道,在实践中更新理念、增长科研才干的同时,不断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引领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其五,“互联网+”时代,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连接者。信息技术应用性学科的性质和各学科知识间客观存在的逻辑关系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在跨学科教师共同体间“立交桥”的重要作用。以信息技术教师为“桥梁”,打破学科知识壁垒,围绕某一主题将各学科间的知识进行再次融合,丰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实现单一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向跨学科融合的单元主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转变,这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教育跨界融合创新的重要举措。
此外,教师素养是教师品质、教师知识和教师能力的融合体,是教师专业特性体现,是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和改造教育信息化世界的根本基础。教师素养提升的过程性标志着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会扮演着不同类别的角色,并承担着不同程度的职责。
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我到哪里去”主要聚焦在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使命和职业社会化两个层面。
回顾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开设信息技术学科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信息素养。随着教育信息化事业的深入探索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师对提升其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价值。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双重职业使命。教育信息化是社会性事业,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5]。此外,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教育是一种价值活动”[14],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劳动者。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为胜任信息技术教育的职业使命,必须进行职业社会化,即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对自身专业品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作出持续的、阶段性的改变和更新的过程。
信息技术教师既是学生社会化的承担者,也是自身社会化的实践者。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层次地意味着在信息化教育情境中,信息技术教师是其他教师社会化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与其他学科教师社会化相比,信息技术教师社会化的内涵着重凸显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以师德为核心,形成正确、坚定的信息技术教师职业价值观和信息技术观。师德是所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职业的根基;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价值在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层次应用,能否充分认识并将其内化和付诸实践将直接影响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和信息技术教师的社会认同,这是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现状与职业使命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观是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教师在素质结构方面的显著区别,主要指的是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各领域推广与应用的态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问题”意识以及对“信息技术”在各学科合理、深层次应用进行持续探索的精神,等等。
其次,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注重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了解、教育信息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性知识的积累,这是信息技术教师职业使命的必然要求。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是信息技术教师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基础性知识;与以往学科教学相比,信息技术的融入使教学活动各要素及其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多变,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掌握更为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外,还应注重其他学科(领域)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教育信息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课堂情境性知识,即教学智慧。信息技术教师除具备学科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外,还应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深度融合的经验性知识。
最后,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注重技术洞察能力、自我反思—更新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和指导能力的均衡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过程是信息技术教育价值体现的过程,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价值的实践者,必须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能力的提升;技术洞察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了解信息技术的潜力和局限性,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将带来的改变,并能顺应这种变革,甚至积极的寻求变革,对自己及其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进行有效调整;自我反思—更新能力是教师从一个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教学环境的复杂化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备更为突出的自我反思—更新能力;信息技术属应用型学科,多数课时是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开展,教室环境的复杂化、网络化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深入开展基于课堂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协作研究,是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和教师协同发展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备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
此外,教师社会化是一个阶段性过程,是由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性决定的。根据教师接受教育的阶段性,从宏观层面可将教师社会化分为职前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两种。职前社会化阶段指的是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之前在师范院校或综合型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整个阶段。该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准教师”要通过系统性的专业学习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认同和初步内化信息技术教师职业价值观和信息技术观,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培养广博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通过见习和实习初步积累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性知识和培养信息技术教学和应用的基本技能,逐步形成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个性。职后社会化阶段是“教师参加工作后,为更好的胜任教师的职业角色而持续不断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15],是教师进一步内化专业品质、优化专业知识和强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包括教师参加的学历继续教育以及以教师培训为主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等等。该阶段信息技术教师要以实践为基础,以自我反思—更新能力为支撑,更深层次内化信息技术教师职业价值观和信息技术观,注重实践性知识和教育智慧的积累和养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对已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此外,为了在实践过程中更大程度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促进信息技术教师更高层次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个人信息技术教育哲学的修养,把个人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体验、感悟、价值观逐渐融入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实践中,并内化为个人的信息技术教育思想,这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更高追求的需要,也是其实现自我超越的必要条件。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16],信息技术教师所具有的特殊矛盾决定了其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双重职业使命。本研究在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双重背景下,从哲学的视角出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内涵、结构现状、职业角色、职责范畴以及社会化等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思考。从发展的视角来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一种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弄清楚信息技术教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是为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即信息技术教师社会化的问题。本研究对信息技术教师社会化内容和阶段性进行了尝试性思考,然而信息技术教师社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希望本研究对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师社会化影响因素和社会化策略等其他领域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王炜,黄黎茵.教育生态学视野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态的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08(7):23-27.
[2]张济洲.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7):89-92.
[3]舒慧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审视[J].教学与管理,2010(5):29-30.
[4]王杰文.中小学教育技术人的困境与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5(5):17-21.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合编.杨贤江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6]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7]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14〕37号)[EB/OL].http://www.zjedu.gov.cn/news_zt/142002594919058137.html
[8]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3.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10]韩忠强,王世军,董玉琦.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61-66.
[11]邓小华.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研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12):85-88.
[12]张义兵,窦艳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107-110.
[13]陆永来,王珏.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困顿[J].现代教育技术,2005(6):73-76.
[14]陈建华.基础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李进.教师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6]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责任编辑王耀辉]
Ponder Over Three Ques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Based on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IYun-fu1,WANGFei2,ZHANGQian-Ni3
(1.DepartmentofTeacherTraining,ShaanxiXueqian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2.CollegeofExtendedEducation,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3.UniversityofSouthampton,Southampton,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has doubl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and teach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he special professional role and miss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are decided by its special contradi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ocial ident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and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this paper made a transpositional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connotation, structure status, professional roles, responsibilities and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with the main line of “who am I? Where did I come from? Where shall I g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connotation; responsibility; socialization
2016-01-18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度校级重点科研基金项目(2014ZDRS021)
李运福,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师培训部干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特征研究。
■职后教育
G650
A
2095-770X(2016)05-01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