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西安 710100)
美国融合教育及对我国的几点启发
韩小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西安710100)
融合教育是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美国作为实施这一教育的先驱国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美国的融合教育经历了四个阶段,已经发展为具有全员参与、多种干预策略和完备支持措施等特点的教育模式,为我国的融合教育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借鉴。
融合教育;美国;障碍学生;干预策略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5.005
融合教育是一种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1]美国是融合教育发展较早的国家,其取得的成就对各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试着梳理和分析美国融合教育的简史和特点,比较我国融合教育的发展,以期对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咨以借鉴的启示和思路。
(一)回归主流
1977年, 美国《障碍者教育法案》(IDEA)开始实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一直用“回归主流”这个术语来描述障碍学生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情况。一般来说,回归主流通过最大限度安排障碍学生参加普通教育的非学业课程如艺术、音乐、体育来实现,不管普通教育工作者对参加他们班级的障碍学生接受程度如何(并不是所有的普通教育者都赞成回归主流)。对于回归主流,大多数普通教育工作者还是对实现这个理念缺乏准备。
(二)倡导普通教育
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特殊教育工作者和特殊儿童家长开始朝着另外一个目标努力:倡导普通教育。倡导普通教育的正式讨论始于1986年,因为这一年美国教育部特殊教育和康复服务办公室助理秘书威尔(Wil1)(威尔是一个弱智青年的妈妈)对特殊教育服务提出的几点批评意见:特殊教育把许多需要特殊教育服务的学生排除在外;把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排除在普通教育活动和他们的同伴之外而给他们贴上标签;不是提前设计特殊教育方案去防止失败而是在失败之后才采取行动;没有倡导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之间的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采取分离方案为障碍学生服务,不是通过调整普通教育方案去满足障碍学生的教育需求。[2]106
特殊教育工作者希望普通教育工作者承担更多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责任,而普通教育工作者把倡导普通教育改革看作是一个“门外汉” 的企图,他们并不愿意接受。比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两级分化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特殊教育领域内部对此也有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是废除派,主张取消连续性服务并实行普通教育计划。一派是保守派,主张坚持连续性服务并放慢实施普通教育的速度。废除派一般站在重度障碍者的立场上,而保守派更多地关注轻度障碍者。倡导普通教育到底走到哪一步了?威尔的努力最终促进了特殊教育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表现在有争论的术语上,更表现在整个特殊教育的方法上,至此,一个新的术语—融合,和一个新的方法—合作,从倡导普通教育演化而来。
(三)第一代融合教育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倡导普通教育改革的支持者发起一个非机构化运动,这个运动的目标是要把在州立教养机构中的人,包括一些学龄阶段的儿童从教养机构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家庭、社区之中,也包括回到学校。随着这个运动取得步步成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许多支持者开始力争让重度障碍和多重障碍者离开特殊学校进入附近普通学校的特殊班学习。融合教育的支持者不再看重提高轻度和中度障碍儿童的学业水平,相反,他们更强调学生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2]108第一代融合教育足够成功与否,人们的认识存在分歧,分歧主要在于对融合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融合要素的理解上。
融合是指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真正成为普通教育的一分子。第一代融合有三个重要的成分组成,即所有障碍学生接受的教育等同于他们在非障碍状态下应该接受的教育;学校以及普通教育的安置相对于他们的年龄和年级来说是适当的;在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的支持。
第一代融合教育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安置就近入学。通过就近入学实现融合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邻近的学校可以提供大量机会,使特殊儿童与周围邻居同学接触,以促使其实现融入社会的目的。另外两个就近入学安置的方法是接送学校和特许学校。接送学校指学生为了某种原因如种族和人口平衡等问题,需乘巴士或其他交通工具上学的学校,它相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不是邻近的学校,但学生都还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特许学校指在州政府的授权和特许下,父母和教师可以成立一个特许学校,这个学校可以反映他们的教育观点和方法。[2]111-112
第一代融合教育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指在适当的年龄、年级和场所教育所有学生。融合的前提是普通班级应当在一开始就接纳所有学生,学生不需要从普通班级中抽离出来接受个别的和适当的教育。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应该使所有儿童都能学到我们希望他们学到的知识,在这样的学校中,没有学生(包括障碍学生)被降到次要地位并被安置在特殊班级中。
第一代融合教育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指在普通教育班级中的特殊教育支持。由专业教师负责在普通教育班级中调整课程、增加适应性教育和资源。但是,障碍学生依然被看做本班的“他者”,而不是本集体中的“自我”之一部分。“他者”存在差异的意识,无法与班级的正常学生融合,在思想上也无法被“自我”中的师生所接纳。
(四)第二代融合教育
美国一个重度障碍的研究者弗格森(Ferguson)在1995年提出需要做的一个有意义的改变是,通过共同的努力对学校进行彻底的改造从而使其可以包容人们不同纬度的多元性。1997年修改IDEA法案,美国的教育改革进入第二代融合阶段。采用第二代融合教育方法的学校把障碍学生安置在普通教育班级,并为了全体学生的利益而对学校进行重建。
第二代融合教育进行了包括课程和教学合作以及社会改革在内的学校全面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人们将几点期望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一是进行教师的更新。通过合作行动的研究实验,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可以成为平等的合作伙伴来实施课程和教学改革,尝试新的教与学框架。二是重视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灵活分组的方法,既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的补偿性需求,又可以满足另外一些人的丰富的发展需要。三是“特殊的”未必总是特别的。要创造一个环境可以有机会让学生丢掉障碍标签,有机会让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根据这些标签来指导他们的教学。
第二代融合教育的课程变革通过一个称作通用设计的技术来实现。通用设计起源于建筑领域,这种设计提供了方便的环境设施,使得肢体残疾和感官残疾者能够到达他们以前通常无法达到的地方。这种可达性被应用于那些在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教学之中。这不仅仅是一种特殊教育技术,更是一个可以提高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技术。通用设计抛弃了第一代融合教育的做法,不再对特殊儿童进行补充和调整性课程,相反,通用设计认为所有课程目标和教学策略都具有内在的灵活性,通过新的课程设计能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学习提供真正机会。一般来说,通用设计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呈现、表达和吸引。呈现是指通过数码技术、声音材料、文本构思等展示出来;表达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语言障碍者提供帮助和鼓励;吸引是指利用灵活的讲述方法、多变的情节设计、多重的测量手段和丰富的素材展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一)全员参与接纳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融合教育开始在美国起步,至今融合教育获得了政府、学校、家长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融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观点或一种态度。融合教育中教育领导者、教师、家长、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有计划地实施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中,美国普通学校的校董事会在其日常会议中,倡导所有学生遵从平等的道德标准和文化差异;教师及管理者使用融合性语言,也就是使用礼貌的、非标签性的说话方式,从学生的姓名、性格、兴趣等方面, 而不是通过他们需要帮助的种类或诊断性标签,来了解他们;[3]教师通过有技巧地仔细观察,运用特定的具体方法来探明障碍学生是如何理解周围的环境并与之互动;协同教学被引入融合课堂,已经成为美国融合课堂中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在社区生活中,学生和家庭间彼此联系,并与教育者、朋友们保持联系,包括障碍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与其家庭成员都有权充分参与国家生活,失能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如图1显示了美国普通学校几年来不同年级不同障碍学生融合率的变化范围。
图1 Measuring Status and Change in NAEP Inclusion Rates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07(9)7
(二)安置形式多样化
美国存在五类障碍学生教育安置模式:普通班级、资源教室、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制机构、家庭教育或者医院。[4]随着融合教育的开展,很多重度和多重障碍学生也从特殊教育班级和特殊学校转移到普通教育的场所中来。在第一代融合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家庭-学校安置、年龄-年级适合安置、普通教育班级中的特殊教育支持。
(三)干预策略灵活
对于障碍学生进入普通班级后面临的许多困难,如社交和学习困难等,美国采取了许多灵活有效的干预策略。社交和学业是相辅相成的,在社交方面,加强技能训练、注重自我约束、延迟强化意识,对提升学业大有益处。学业的提升,反过来也可以促进社会活动。灵活多样的干预策略,利用同学间的沟通,多种方式的交流,视觉和听觉的相互弥补,关键技能的训练都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支持措施完备
没有支持就没有融合。美国国会在1997年修改联邦教育法时,重申了融合既是一项更好地教育障碍学生的技术,也是一项公民权的反映。三十年来,美国作了许多改变,开放各类公共建筑物,如为乘轮椅的人专设的斜坡,电梯内装有灯和电铃来做提醒服务等。同样,教学环境也作了许多改变,美国现在的课程可以容纳有不同特点和需要的学生,而且使得其中每个人在共同教育中获益。这样的课程设计改变被称为通用设计。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倡导下也孕育了学校系统的重组,使得特殊教育的人员和资源全面有效地结合到普通教育的软硬件中去。通过学生、家庭、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相互间的合作,可以保证每个障碍学生都接受适当的教育,这种教育有益于个人,也会有益于整个社会。总之,美国的融合教育有健全的法律支持、良好的环境支持、完善的技术支持,这些完备的支持措施已经在美国日趋成熟。
同美国相比,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各类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都相继规定或确认:我国特殊教育要以“特殊学校为骨干,以大量设置在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和吸收能够跟班学习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发展格局。[5]可见,回归主流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我国北京、广州、上海、四川等地区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主要推行随班就读和资源教室模式。对于我国其他地区而言,融合教育相对十分落后,目前几乎没有可以提供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或小学,而同时我国残疾儿童数量很大,面临入学困难,即使能入学的儿童也是随班就“混”,没有得到真正教育。地方政府制定的特殊教育政策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执行。同时,由于目前我国从事特教工作的教师匮乏,传统教育模式单一,因此,融合教育的施行还面临着种种困境。诸如多年来,融合教育还停留在理念层面,学校少有落实,更缺少有价值的经验积累;学者对融合教育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对欧美等国相关经验的介绍,而缺乏本土的实践探索和推广;高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滞后;政府宏观支持系统不完善,等等。美国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障碍学生的融合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和相应的启发策略。
(一)完善融合教育的政策基础
美国为融合教育班级中的障碍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支持服务。而我国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障碍学生却被学校置之门外。2013年2月2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关于<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通知》中指出,现实中残疾人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困境,诸如“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残疾学生入学特别进入普通学校比较困难,特殊教育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不能满足要求,待遇和地位偏低等突出问题”。此外还明确提出: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零拒绝”,普通学校应接纳特殊需要儿童开展融合教育,地区应组建融合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支持等进行了相关规定。这些法律的有效贯彻对融合教育给予强大支持。作为融合教育的第一步,即要发展融合教育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进入社区普通教育系统接受教育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一种趋势。
(二)开展融合教育试点工作
1.组建试点学校工作委员会
邀请教育局相关领导、学者、家长代表、机构代表组建工作委员会,就融合教育试点工作进行探索。包括制定推动办法,在辖区内前期宣导、动员工作;进行试点单位筛选、培训课程审核引进;融合教育可行性研究;审核颁布各项制度;出台融合教育推行相关文件;资金配套与拨付申请等。
2.召开联席会议
建立教育局与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沟通的平台,同时邀请学者、专业人员参与,反映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状况的现状,听取家长对于教育方式的诉求,以及收集关于支持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策略与方法,共同探索和制定试点工作具体实施的办法。同时和开展融合教育的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帮助指导辖区内融合教育工作的开展。
3.甄选试点学校
甄选辖区内几所普通小学作为试点学校,邀请学校领导层参与联席会议,共同讨论在校开展融合教育试点工作的工作计划。帮助学校组建资源教室,做好前期的宣导和动员工作。
4.组织理念技术培训
引进融合教育理论与实务培训课程,针对试点学校的全体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帮助其认识特殊需要儿童的特征与教育方式,消除教育恐惧,掌握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策略和方法。同时针对普通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融合教育宣导活动,帮助其重新认识特殊需要儿童的生活特征和学习方式,逐步使其接纳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学校的事实。
5.招收特殊需要儿童入校试读
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选择专业人员同经过培训的学校教师一起,对招收入校的儿童进行入学前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帮助儿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如资源教室就读、半天融合、随班就读或者其他融合方式。
6.招募助教陪读
助教的功能在于帮助特殊需要儿童顺利入学,基于教育评估,与同班级老师沟通调整授课方式;协助解决特殊需要儿童融入普通教育环境遇到的障碍,帮助其适应社交环境;协助引导其他学生帮助特殊需要儿童,解决伙伴冲突;协助同普通家长进行沟通,获得其接纳和包容;协助进行行为问题处理,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更好的融入课堂环境,最终使其获得适合的教育。
(三)实践科学的个案干预策略
通过美国成功的经验可以看到,融合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提供了能够满足障碍学生特殊需求的特殊教育干预策略。如前所述,美国发展了大量有效的用于提高障碍学生学业发展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干预策略。在大量的干预项目中,同伴媒介的干预手段、视频榜样、嵌入式教学、社会故事、图片沟通都是比较有效的干预策略,但我国关于这些干预策略的实证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更无法应用于融合教育教学中。此外,我国对融合教育中特殊儿童的社交质量、学业成就水平、影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相关因素的研究还未系统开展。这都需要我国学者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我国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把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来改善融合教育的质量。
总之,融合教育强调的是障碍学生的相似性,而不是差异性,主张所有学生在相同环境下共同成长。融合教育的实施,犹如一棵树苗,需要不断地灌溉滋养,才会茁壮成长,所以它不仅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而且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学者、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们的配合,才能得到最大的效果。融合教育的理念只有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充分展现出来,我国特殊教育才能够进入新的里程。
[1]方俊明.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
[2]方俊明.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道格拉斯·比克伦.融合教育中残疾儿童教育方法研究,李翠荣.黄伟译[J].现代特殊教育,2007(12).
[4]连福鑫.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1(4).
[5]邓猛,朱志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4).
[学术编辑龚雨轩]
[责任编辑李亚卓]
On enlightenment of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in US and Several Inspiation in China
HANXiao-ting
(DepartmentofHistoryCultureandJourney,ShaanxiXueqianNormal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Inclusive education is a trend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pioneers which implement inclusive education,America gets rich experie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clusive education of America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which has developed into a full participation,has supported a variety of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complete model of education.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hina’s inclusive education.
inclusive education; United States; disabled students; intervention strategy
2016-02-15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SGH140695);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博士专项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DS002)
韩小婷,女,陕西宝鸡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世界教育史、中东史。
■教育理论
G53
A
2095-770X(2016)05-0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