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骐,刘姜涛,李 睿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及若干思考
——以湖北六所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王骐,刘姜涛,李睿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从国内外高校的通识教育开展情况入手,以湖北六所地方本科院校为例,通过具体的事实数据,阐述了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启示与反思。从办学理念的高度分析了通识教育对青年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性,强调地方本科院校要以面向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分步骤地推行通识教育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自然成熟。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成因;启示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5.030
通识教育,作为一个外来词语,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的中文意思应是“通观洞识”,“通古今之变,识天人之际”,强调的是一种通观全局、博学多才的教育[1]。从字面含义来理解,它是一种全面、均衡、通达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是不断丰富、完善一个人,不是把人培养成单一而片面的、局限在过于狭窄的专业领域的“会工作的机器”。
通识教育在国内外的普通高等教育中,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和经验。英国大学通识教育在形式上采取了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方式来进行,通识教育之“通”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在通识教育实现形式上,主要集中在一般能力和可迁移核心技能两方面。美国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源于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教育的多样性,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它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门型人才。日本的通识教育概念建立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基础之上,并对其进行了符合日本国情和民族特性的改造,提出了将学术研究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一体化的新理念[2]。在大学里引进了“一般教育”这个概念,并使之与专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实际上,这里的“一般教育”就是普遍意义上的通识教育。
许多国家的精英教育是以博雅教育作为基础的,其理念并不是灌输给学生全方位的知识,而是藉由这些基础知识,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充分重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到最终人生发展的方向。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将能够拥有更加全面、更加广泛、更加明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更加容易拥有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
2.1现状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功利主义影响,以就业作为办学导向,加上理论研究不够重视,以及社会关注度低,导致通识教育进展缓慢,高等教育基本上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只是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以湖北六所地方本科院校为例,来探讨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开展的现状。从通识教育开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28%左右,美国则为45%左右,二者存在不小的差距,如表1所示。这表明通识教育引领地方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还任重道远。
表1 六所地方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总体情况
从通识课程的管理来看,多数高校的课程管理模式是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管理,下达指标,各院系具体负责教学任务。这种组织模式虽然有利于发挥各院系的积极性,但是也会造成各自为政的弊端。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然而很少有学校成立通识课程管理的专门组织机构,没有人站在办学理念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通识教育、去合理整合和配置各院系的教育资源、去监控通识教育的落实情况。学校在制定通识课的教学计划时,既没有对通识课程体系进行统一的科学规划,也没有考虑到课程结构的内在逻辑联系。通识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执行效果,普遍缺乏科学的保障制度和评价体系。
从通识必修课程的分布来看,六所地方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一致,基本上都是规定的必修课程,这与国内教育体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干预有关。地方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包括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或称作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前者指的是全校统一要求且进行统一考试的课程,但在文理科之间存在细小差别。主要课程一般包括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军事体育课程,有的学校还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通识必修课中,政治类课程所占比例最大,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一般为14~18学分。另一类学分比重较大的是大学英语,一般为14~16学分。计算机课程是为了普及新生的计算机入门知识,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打基础,一般为2~4学分。军事体育课程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开设的,课程形式多为体育、国防教育、军训等,一般为4~6学分;后者指的是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而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供全校学生选择,一般采取任选或限选的选修方式。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组成结构[3]如表2所示。
表2 六所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组成结构
通识选修课是针对学生自身发展和个性化需求而开设的,覆盖面较广,内容应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跨学科类课程。然而,从通识选修课程的分布来看,在具体的通识课,特别是选修课的组织与选择上,偏重于应用型和专业化,实用性、技能性课程在通识选修课中所占比重较大,非技能型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类别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小;开设的单一性学科课程较多,跨学科课程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更看重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专业性和学科性的课程较多,而综合性、交叉性的课程较少;二是因为地方本科院校建校时间不长、普遍缺乏人文底蕴;三是因为目前的地方本科院校,很多都不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缺乏一支学科分布均衡的师资队伍,不具备开设结构合理的通识课的客观条件。
从通识教育课程内部的比例结构来看,各所学校不尽相同。其中,通识必修课程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程的80%以上,有的院校甚至超过90%,如表1所示。通识教育课程内部的比例结构反映了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的比例关系,可用来衡量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的自由选择度。地方本科院校通识必修课普遍偏多,这必然会造成通识选修课比例减小,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自由选择度降低。国外大学特别注重学生对于通识教育课的不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内部的比例关系远低于国内高校,如下表3所示。
表3 国内外大学通识必修课与通识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关系
从承担通识教育的师资来看,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分布不均衡,普遍缺乏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一个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优秀的品质,才能教好一门通识课程,而这些素质在短期内是不能通过技能训练就可以达到的。教师的素养、意识、情感等因素在实施通识教育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4]。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带给学生渊博的知识和人格的陶冶。作为通识教育的传播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通识教育的质量。因此,胜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际上难度很大。不少教师的知识面过于专业化,在教学中宁愿承担专业课教学,而不愿从事通识教育课教学。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际上不设门槛,从而导致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往往只根据本校已有的师资力量,而不是根据学生的综合需求去开设通识课。这种因老师设课而不是因学生而设课的现象,在地方高校中普遍存在。师资,成为限制地方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主要障碍。
从通识教育课程的执行效果来看,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都有一定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完成通识必修课程和一定学分的通识选修课程。目前通识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出发,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职业愿景,因此难免有些课程学生不感兴趣,也难免有些价值不大的课程混迹其中。另外,除了通识必修课外,选修课基本没有循序渐进的系列课程,也没有教材,学时数不多,看上去每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但都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考核方式多数也是写篇小论文,草草了事。很多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不是源自于自己的兴趣,而是看这门课通过的难易程度;不是为了开拓视野、提高素养,而是为了获取学分。这种泛而不精、流于表面的现象,对于通识教育的执行效果是尤其致命的。
2.2成因浅析
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大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识教育已经被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并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明显不足,在为数众多的地方院校,通识教育尚未起步,或者说尚未真正起步,很少看到地方本科院校对通识教育的推广价值进行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只有极少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触及到了通识教育的边缘。在做法上,这些院校也仅仅是参照国内重点大学开设一些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而已[5]。因此,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显得非常薄弱。
社会的主体如果是善于独立思考并且心理健全的人,那么这样的社会才会健康。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形成一种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人性、充满理性和个性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浸润其中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的自然成熟。单从规模和数量上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本应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类似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但是为什么通识教育难以推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从意识形态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在思想观念上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只是注重文理交叉等学科知识层面,没有深入到人格养成、情感陶冶等精神层面,因此也就不会看到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所具有的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它强调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其功利化倾向相比于重点大学,表现得更为突出。应该承认,专业发展与就业压力对大学办学方向与培养目标的影响是很大的。近年来,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目的的高等教育培养机制下,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设定专业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市场需求作为唯一依据。因此,由于受到教育功利化价值取向和工具性思维的桎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免就成了单纯的技能性“机器人”。其实通识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它侧重于精神意识的现代化而非具体技能的现代化。
3.1国内重点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情况及其借鉴意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重点大学逐渐意识到专业化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短视和狭隘,忽略了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降低,很少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考虑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基于这种事实,北大、清华、南大、浙大、武汉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开始把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综合性改革的切入口,尝试更为深入的系统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开始积极探索并实践通识教育,改变教育理念和实施方式,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
表4 中美四所大学课程设置结构及学分分配
表4 是中美四所大学课程设置结构及学分分配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国内重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例与国外大学基本持平,这表明通识教育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开始受到高度关注。
开设通识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主要途径,关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目前的共识是:通识教育(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关于实施通识教育途径,主要采用课程选修与分类的方式,即通过开设以提高文化素质为目的的选修课与必修课。北京大学把具备可以不断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在通识选修课的设置上,打破原有的专业和学科分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全面发展,养成自我建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本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教学方法提倡“少而精”,鼓励运用先进手段,完善各项教学环节。清华大学明确了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推行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自己量身定做个人学习计划。复旦大学建立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教育原则,制定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本科生“通才”培养目标。学校规定了通识教育的学制:所有本科新生,包括外国留学生在内,不分专业,统一接受一至两年的通识教育。复旦大学的核心课程在通识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是复旦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共分为六个板块。可以说,复旦大学是全国较早(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并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分板块的高校,这种教学理念和板块的设置后来也被全国其它高校借鉴[7]。
3.2地方本科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高等教育环境中,需要有人站出来认真思考,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高等教育的本原和品质到底是什么?需要有人站出来告诉年轻人,人文精神、健全的人格、好奇心、探究能力、批判精神、首创意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青年学生[8]。大学的领导者无疑要首当其冲肩负起责任,应本着“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高度责任感,更多地从长远出发,突破当前的一些不利因素的束缚,在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注重学生潜力培养的、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目标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行通识教育的开展。
从办学理念的高度来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对通识教育,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一种误解,即不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本科阶段的主要课程,也不把它作为基础学术加以训练,而仅仅把它看作为专业课之外的丰富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附加课程。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全、有理想、有博大胸怀,能够把握、认识未来的人?文明社会要求人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特征?显然,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培养目标与办学模式上有所改变。而实施通识教育就是一种模式的选择、体制的创新。当然,推行通识教育,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原有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而是要加强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教育,是对现有培养的体系的进一步优化,这一点要形成一种建设性的社会共识。
努力提高推行通识教育的可行性。地方院校开展通识教育不是必要性的问题,而是可行性有多大的问题。如果不推行通识教育,本质上就不是以培养人为目的。这样的高校,就是一所培养专业技术视野下的专科学校。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地方院校的通识教育之路相对狭窄。制约通识教育开展的因素主要有:思想认识、学生导向、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资源。推行通识教育,必须着力解决以上的软硬件问题。特别是思想认识问题,如果思想认识到了一定的高度,即使硬实力不足,也可以因地制宜,利用现有资源切实推行通识教育的开展。
加强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正确导向。不仅仅是为数众多的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对通识教育并没有足够重视,很多学生尤其理工科的学生,对通识教育也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大学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专业教育而非通识教育,因为专业教育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就业和升学。当然,学生为自己的未来负责,选择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专业并为之认真学好专业课程,这一点并无不妥。问题是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相比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更有益于一个人的成长,更有益于未来的人生。因此,开展通识教育必须协调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对此,美国通识教育的做法是,开设新生通识教育导向课。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专业学习、未来职业、以及人生价值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通识教育的学习之中。导向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资源的利用、大学规划、通识教育的目的、专业前景、培养计划等。导向课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准确定位,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并为之不懈努力。
建立通识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台湾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包括七项内容:目标与愿景、组织与制度、教学与行政资源、课程规划、教学品质、师资、自我评价及改造。这种通识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大学重视通识教育,并打造自身特色;发现问题并改进;遴选典范,并推广交流;增进社会对各大学通识教育特色的了解。反观我国的通识教育,特别是在地方本科院校,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通识教育能力的评价体系,对这种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比较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各院校可以先行一步,积极做出有益的探索。
在制定评价体系时,总的制定原则是: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且有利于促进全面人才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上,各所学校结合校情,在评价体系指标上适当调整。比如说,可以制定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
评价体系:制度保障、教育资源、教学行为、校园文化。其中制度保障为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依据;教育资源包含通识教育的师资、经费、软硬件资源等;教学行为主要规范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通识教育教与学的成效;校园文化主要考察是否创造了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与课程教学目标是否一致。
[1]龚金平.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反思[J]. 黑河学刊, 2011(3):91-93.
[2]刘玉祥. 美国通识教育点滴.大学(学术版) [J]. 2010(3):77-85.
[3]杨颉.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借鉴与启示[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64-182.
[4]黄国华,孙淑娟. 通识教育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分析——以新建本科院校为考察中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18-20.
[5]吴双,李明. 育人视野下地方院校通识教育体系构建刍议[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72-74.
[6]孔曼.地方院校大学生自我通识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8):59-60.
[7]苏金福. 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2):89-92.
[8]周震,李蕾.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策略[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8):123-125.
[责任编辑王耀辉]
Survey nalysis on eneral ducation in the ocal ndergraduate olleges——Takingix ocal ndergraduate olleges in Hubei Province as xamples
WANGQi,LIUJiang-tao,LIRui
(CollegeofPhysicsandMechanical&ElectricalEngineering,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Wuhan430205,China)
This paper began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y, taking six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Hubei Province as examples. According to the detailed figur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significant cause, with of the result enlightenment and introspe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 importa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 so that students can attain in some aspects, such as habit thinking, value orientation and so o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gener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significant cause; some considerations
2015-12-22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统战部课题
王骐,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研究;刘姜涛,女,江西修水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控制理论;李睿,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天体物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
G648.4
A
2095-770X(2016)05-01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