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辉
【关键词】习作素材 生活化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39-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并指出“写文章就是在生活的土壤里耕耘,只有根扎得深,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这句话强调了写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中,经常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是面对作文题目时感到无从下笔,写作时往往拼拼凑凑、应付了事,学生的写作质量可想而知。基于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探索生活中写作素材的大宝库,重点突出素材生活化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书写生活,让作文洋溢生活气息,使学生爱上作文、爱上生活。
一、接触生活实际,切身感受生活
作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词汇积累、文字驾驭能力的主要途径。生活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化的素材是保证作文有血有肉的基础,而生活化素材的发掘则需要学生具有一双“慧眼”,将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的事情呈现在作文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养成主动观察生活、深入生活的好习惯。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经常看到不少学生为写作素材而犯愁,有些学生表示“不知道写什么”,有些学生则表示“有很多素材,但是不知道怎么写”。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将写作和生活建立起有机联系。作文素材与生活脱节,学生的作文将会空洞乏味。没有生活气息的作文就像缺乏雨水滋润的花朵,缺乏生气和感染力。写作如果不注重生活化素材的运用,就难以激起读者读下去的欲望。我们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只有深入观察,才能感受到这些素材的闪光点,并且联系自己的思想情感组织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在以《我的理想》为题目的作文练习中,不少学生写自己的理想是未来当科学家、航天学家、舞蹈家。这些看似崇高、伟大的理想是否就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离开这些空洞、不着边际的素材,学生是否真的无话可说呢?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说一说自己触动最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自己的现实理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抛弃了成“名”成“家”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思考未来。虽然学生的思想、思维方式还不是很成熟,但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规划了“未来理想”,如有的学生说要做一名手艺精湛的糕点师,因为她最喜欢吃蛋挞;有的学生说将来要买一部车,因为爸爸开出租车太辛苦了,要为爸爸分担……学生把生活化的素材带入作文中,才能使文章情感真实充沛,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二、把握素材定位,丰富习作源泉
教师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小学作文中,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误解:生活化就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这一认识显然是片面而不科学的。造成这一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学生对“生活化素材”缺乏准确定位。生活化素材不是生活中的琐碎事件,而是与学生的真情实感、认知等密切相关的素材。为了将这一概念进行准确诠释,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当中处处有生活,处处有智慧,处处有文章。例如,在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为主题的写作训练中,不少学生堆砌辞藻,试图用华丽的语言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作文虽然看似完美,但细读之下却发现千篇一律、空洞雷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重新引入“生活化素材”这一概念,尝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真实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用格式化的语言进行拼凑。教师将素材选择范围作为界定:第一,看到“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你想到了什么?第二,你看到身边的人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第三,周围人有什么特殊表现让你记忆犹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的作文有了很大改观。一名学生是这样写家人的喜悦心情:“爷爷把他珍藏了三年的好酒拿出来,全家人为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举起了酒杯。”与空洞的抒情描写不同,学生已经把握了生活化素材的发掘和应用技巧,并将这些素材融入自己的写作中,从而使作文更加丰满,更具有新意。
三、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素材
生活化素材的积累关键在于“观察”,学生只有认真观察生活,才能发现习作素材的与众不同之处。生活中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能成为有效素材,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教授科学有效的观察方法。方法得当写作才会事半功倍,学会观察生活是学生发掘生活化素材的第一步。首先,学生要有次序地去观察生活,发现不同事物的独特之处,然后从表面观察转变为深入观察,在观察中融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同时还需要掌握“换位观察”的技巧,也就是站在第三方立场上进行观察。如以“等公交车”这个普通的生活场景为例,学生通过换位观察体会乘客截然不同的表现。一位学生在观察习作中写道:“同样是在站台上等公交车,我心急如焚,盼着公交车快点来,恐怕今天上学会迟到。但是我身边有两位老奶奶,她们一直拉着手说话,其中一个老奶奶说‘这车一来你就走了,我真想让车再晚来一会。”教师可以将这篇作文作为范文念给学生听,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在相同的环境下会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并对“换位观察”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正是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情感表达也有很大的差异。如何将这种差异表现出来,并形成具有生活化的可用素材,这关系到素材的提炼和取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上述内容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从而体会素材提炼的技巧。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化素材的运用并不是多多益善,学生应当有所取舍,才能突出重点,使作文思路更清晰,主体表达更突出。
四、注重写好日记,积累习作题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呈现跳跃式的特点,而写日记的形式则能够对学生跳跃式、碎片化的思维进行记录和梳理。日记可长可短,没有具体的体裁要求,学生更容易自由发挥,将平时写作中被忽略的素材囊括其中。比如早晨上学时看到美丽的朝霞、路边盛开的花朵、校园里新栽的小树,学生就可以把这些零碎的素材写在日记中,抒发自己看到美丽景色时的心情。学生在日记中表现得更加真实自然,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限制,易于表达。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每个小组共用一个日记本,组内成员依次在日记本上进行记录,写下自己的见闻、感想等。轮到下一名学生写日记时,则需要先阅读上一位同学所记录的内容,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依次循环写日记,保证每一位组员都能够在公共日记本上书写和评论,这一形式在无形中实现了资源共享,组员不仅记下了自己的观察内容,同时还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生活和感想,可谓一举两得。教师每周对小组日记进行评选,选出其中的优秀生活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确定为下次作文的共同题目。这一做法极大激励了学生主动寻找生活素材、提炼生活素材、记录生活素材的积极性,为作文教学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掌握和积累更多的生活化素材。教师只有将学生带入到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中,才能使他们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避免作文出现“空中楼阁”。学生扎根于生活,才能获取丰富的素材,对这些素材的汲取和提炼,能够实现文章情感的浓缩与升华,而这也正是学生作文水平得以提升的关键。作文素材生活化,为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开辟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