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琳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形体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舞蹈教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当今各大高校也得了普及。舞蹈教学,集舞蹈、形体和音乐于一体,教学意义显著。把心理暗示法应用于舞蹈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其对舞蹈教学的偏见,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目标。本文对当前高校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法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笔者自己的建议,以期促进心理暗示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暗示法;高校;舞蹈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58-01
高校舞蹈教学由于其具备舞蹈、形体和音乐三大特征,而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把心理暗示法应用于舞蹈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但是通过笔者对当前高校中舞蹈教学现状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不少高校在舞蹈教学中引入了该方法,但仍然存在引入方法不当等问题,我们唯有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给予纠正,才能够使心理暗示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发挥更强大的作用[1]。
一、高校舞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态度消极。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进入高校的门槛越来越低,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但是很多高校在教育制度上还停留在以往学生人数较少时的状态,对学生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和高中的管理模式落差过大,而无法树立明确的目标,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都产生了消极态度,尤其是对于舞蹈学科的态度,更是消极。更有甚者,整日沉迷于游戏、上网等活动,认为舞蹈学科不重要而逃课。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误区。高校对于教师的管理制度与中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通常情况下,高校对于教师的管理过于松散,加之学生对待舞蹈学科的态度不积极,因此很多舞蹈学科教师在刚任教时非常负责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学生越来越放纵,在课堂上也是疲于应付,根本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得学生的消极和教师的应付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学生家长不支持。当今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点多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以成绩来判断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由于舞蹈教学在高校中一般是作为公选课,这就导致了学生更多地关注专业课的学习,而对以舞蹈为代表的选修课持冷漠态度,这也使得高校的舞蹈教学形同虚设,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二、心理暗示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放松机制的运用。研究表明,人们处于紧张状态时,自身的肌肉和骨骼也会处在紧张状态,表现出声音颤抖、身体发冷等状况。当人在积极运动时,积极的因素便会通过肌肉和骨骼传递给大脑,导致其兴奋程度提升,此时,大脑又会反作用于肌肉和骨骼,对其舒展性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体育运动开始之前都会做一些热身运动,希望能够更好地完成体育运动目标便是运用了此道理。所以广大舞蹈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此原理,在课程开展之前带领学生做好放松预热运动,保证学生的肌肉和大脑处于放松的状态,此时学生的放松意识强烈,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使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都受到积极的影响。
(二)情绪控制机制的运用。笔者通过自身舞蹈教学经验发现,有的学生在舞蹈教学课堂上进行练习时,会出现紧张情绪,这些紧张情绪来源于多个方面。例如有的学生自尊心强烈,对自身的要求过高,当遇到比自己表现好的同学时,就会变得紧张焦躁;有的学生对于动作的领悟比较慢,他们在练习时跟不上大部分同学的节奏而产生紧张的情绪。学生的舞蹈学习程度,和自身的条件是分不开的,一些先天条件较好的学生节奏感强、柔韧性好,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但是也会由此引起其他同学的紧张情绪。此时,教师要采取适宜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消除这种紧张情绪[2]。一般来讲,教师可以把音乐节奏放缓,使学生跟着轻缓的节奏慢慢练习,逐步缓和紧张的氛围。学生的情绪通过其面部表情可以展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舒展表情,多多微笑,进而放松心情。
(三)注意力控制机制的运用。在舞蹈教学中,良好的心理暗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场地和器材的选取,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语言风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结语
在提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今天,高校的舞蹈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广大教师要注重心理暗示法的运用,从放松、情绪控制、注意力控制等方面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舞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慧.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心理暗示运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2.
[2]徐斐.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