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昼睡眠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艺术走起了令人琢磨不透的抽象路线。随着抽象表现主义流派(abstract expressionist)在美国的兴起,艺术作品从具象的、立体透视的传统绘画中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抽象表现主义反对绘画的目的性(比如为画一匹马而画“马”),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即兴创作让绘画跳脱了描绘现实的束缚,但同时带来的是极为主观的、晦涩难懂的抽象绘画。
抽象表现主义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年,美国画家),绘画时常把巨大的画布平铺在地上,手中挥动笔刷,将颜料肆意泼溅其上,没有草稿,没有目的,使每一幅作品成为他潜意识里的情感表达。他的作品记录了他肢体的舞动、身体的韵律,艺术评论家称他为“行动画派”,说他的作品是充沛的内在感情力量的体现。然而,当人们在美术馆里仰望着他巨幅的作品、观赏着错综复杂的线条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画面时,不少人会在心中暗爆一句:“这是什么鬼?”这可是画家隐秘而高深的自我表达啊!
20世纪60年代,就在抽象表现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美国艺术界出现了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怪咖”,他就是安迪·沃霍尔(1928—1987年)。作为波普艺术最重要的领袖,沃霍尔让艺术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接轨,使其变得轻松有趣,从而结束了艺术脱离大众生活、缥缈孤高的时代。沃霍尔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童年时患有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风湿性舞蹈症。因此,儿童时代的沃霍尔性格孤僻并十分自卑,与同龄伙伴格格不入。生病在家的日子里,画画与电影成了沃霍尔逃离疾病伤痛的主要方式。在他14岁时,父亲因病离世。失去了父亲的沃霍尔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也是在这个阶段,他开始变得更加自我封闭、敏感细腻。在艺术学院读书期间,沃霍尔开始频繁使用笔名,例如会在贺卡上用“一个安德鲁”(a “Andre”)的签名,来隐藏自己真实的姓名和身份。身处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沃霍尔敏锐地感受到精英文化曾宣扬的个体差异正逐渐被削弱。这些因素,促成了他艺术作品中“独特自我”表达的缺席和个人艺术理念的形成。
与之前的高深隐晦的抽象表现主义不同,在沃霍尔的作品中,主观的“自我”概念被抹去,把现代艺术从“无意识的自我表现”拽到了客观易懂的大众艺术领域,把曾经不可亲近的高雅艺术(high art)的光环和对艺术大师们的痴迷崇拜,噼里啪啦地都给搅碎了。他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他的波普艺术中。
那么,何为波普艺术?波普,“Pop(Popular)”的音译,意即大众化的、流行的。波普艺术,就是大众艺术、流行艺术。
看看波普艺术出现的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流行文化开始席卷整个社会。大众传媒的兴起(如电视的普及),加快了流行文化的传播;现代的大众消费主义盛行〔有学者归因于福特主义(Fordism)〕,商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的批量生产,让人们的消费品位趋于一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家们也逐渐开始倡导易于解读的通俗大众的艺术理念,并与之前高雅艺术所拥簇的小众精英文化恰恰相反。
1962年7月,沃霍尔举办了自己的首个波普艺术个展,他的《坎贝尔浓汤罐》(“坎贝尔”是美国家喻户晓的速食浓汤品牌)系列手工印刷作品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什么,把超市货架上的东西搬到高雅的艺术馆里,这也是艺术吗?”从作品技法上说,《坎贝尔浓汤罐》系列采用的是半机械半手工的批量丝网印刷,打破了艺术作品是艺术作者原创手绘的传统;从主题上看,作品中的“坎贝尔浓汤罐”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物品的直接复制,与之前高大上的艺术主题完全相悖;从数量上看,32幅几乎一模一样的作品更是让人震惊,因为艺术通常被认为是与“独一无二”联系在一起的。
但沃霍尔却坦然地说:“我玩艺术就是为了赚钱的!”沃霍尔早年以商业广告插画师崭露头角,此后商业性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生涯。沃霍尔说自己没有什么深度的灵魂,相反,他说自己是个相当肤浅的人,钱对他才是最重要的东西。他否认自己的特别之处,甚至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安迪·沃霍尔”,更不想以光芒万丈的“艺术家”自居。
所以,在艺术中,他不想探讨什么“自我表达”的深奥命题,因为他觉得在流行文化蔓延的年代,每个人都差不多。他觉得所谓的“自我”不过是那些占少部分的中产阶级(bourgeois)在宣扬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罢了,目的不过是举着“独特自我”的旗帜与其他阶级划清界限。如果你看看沃霍尔的访谈,你就会发现这个话痨很少提及自己,他最爱说“everybody”, 而不是“I”。比如:“每个人都需要一些想象”,“每个人都应该喜欢每个人”,“波普艺术是给每个人的!”在他的艺术里,他泯灭了一切“自我”的可能。
首先,沃霍尔把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事物作为他作品的灵感源泉。因此艺术作品的主题不再含有艺术家全新创作的“原创性”。比如可口可乐瓶、报纸上出现过的新闻照片,他都给“盗用”来了。好莱坞名流的照片,只是被他上了个色而已。
再看沃霍尔作品中使用的技巧。版画复制(print making)、丝网印刷(silkscreen)取代了耗时费力的手工绘画,简单快捷,一次能印一沓。因为没有技术含量,人人都可以进行创作,并且做出来的成品没有任何区别。因此,创作过程本身也否定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他的有些作品还直接使用现成物品(readymade),甚至都不需要艺术家的再加工,就直接搬到了美术馆里。
沃霍尔的不少作品是批量创作的,大量复制是他的艺术标志之一,就像流水线生产的产品,不断重复,一模一样。相较于独一无二地记录艺术家个体情感体验的作品,沃霍尔批量创作的作品中不掺杂任何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沃霍尔打破了艺术家“独立工作”的模式,四处寻求合作,并和一群人共同商议艺术创作的点子。他是第一位建立个人艺术工厂的艺术家,雇佣了一群工人帮他“生产”作品。艺术工厂里总是忙得不亦乐乎,气氛也欢快融洽。至于他的灵感,他坦白交代:“哦,常常是别人给我想的!”所以,他的作品不再是他一个人的成果,而是一群人的智慧。
相对于个体的情绪表达,沃霍尔更愿意把作品对焦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上。例如那一个接一个的玛丽莲·梦露的头像,被认为是对当时明星崇拜风气的讽刺和批判。而在他“引用”的照片作品中,肯尼迪刺杀事件、种族冲突、飞机失事,甚至令人毛骨悚然的极刑电椅的照片,都被他用绚烂的色彩覆盖印刷,这是无心的戏谑还是有心的反讽?把严肃的社会话题包装成色彩艳丽的波普艺术,沃霍尔在作品中回避了所有可能的个人情感,也因此把思考和答案留给了观者,而非由艺术家主导艺术作品的意义。
“避免自我意识”给了沃霍尔一种创作的自由。因为艺术作品从抽象表现主义的个人探索延伸到了对更广阔的日常社会的重新发现。拒绝自我表达也被认为是沃霍尔的一种自我保护。看他的作品,这种无处不在的“自我消灭”让我常想,他也许不过是把自己的一副空壳丢给了千万慕名而来的好奇的观者,将聚光灯聚在了他看似空空的皮囊上,真实的自己则藏在一旁。
但是,无论如何,这个拒绝自我表达的“怪咖”打破了高雅艺术与低级艺术的界限,让他的艺术再也没有社会等级的划分,无所谓富人穷人,无所谓教育程度,每个人都能明白他的作品,并能在他的艺术里自得其乐。另外,沃霍尔作品中自我表达的淡化瓦解了观者以往理解艺术作品时所承受的来自艺术家本人对自己作品阐释的压迫感。换言之,艺术作者的耀眼光环不复存在,读者因此获得了解读作品的自由空间。正如沃霍尔所说的那样,他本人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如果你想知道关于安迪·沃霍尔的一切,只需要看看他的表面,他的绘画和电影—他,就在那里。
安迪·沃霍尔曾自述:“我无法告诉你什么是波普艺术,它只是把外面的拿来放在里面,或者把里面的拿来放在外面,将平常的事物带到家里。波普艺术是给每一个人的,我不认为艺术是给少数人的,我认为应该要给美国的所有民众。”这大概是对波普艺术精神最好的阐释—不再神秘莫测,它只是通过将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事物和大众图像重置于艺术领域,从而重新定义了艺术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