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哲,李淑菊,杨瑞环,邓 强,曹明明
(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 天津 300192)
黄瓜棒孢叶斑病和黑斑病均为近几年新流行的黄瓜叶部病害。黄瓜棒孢叶斑病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引起,该菌属于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棒孢属(Corynespora Güssow)。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可侵染热带及亚热带530多种植物[1]。黄瓜棒孢叶斑病是近年来公认的危害黄瓜生产的一种仅次于霜霉病的病害,一旦发生常造成严重损失甚至毁园[2-4]。黄瓜黑斑病是由瓜链格孢菌(Cucumber alternaria leaf spot,Alternaria cucumerina)引起的,该菌还能危害南瓜、甜瓜、西瓜和香瓜等[5-8]。黄瓜黑斑病近几年危害严重,已成为黄瓜保护地、露地栽培的重要病害之一。随着黄瓜病害种类逐渐增多,病害程度日趋严重,黄瓜病害的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已成为黄瓜抗病育种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使抗源材料的筛选及品种的抗病性鉴定更加快速、简便、高效,大大缩短抗病性鉴定的周期,加快育种进程。在黄瓜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的基础上,本试验通过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方法进行了兼抗棒孢叶斑病和黑斑病黄瓜育种材料的筛选,以期为黄瓜多抗育种以及抗病基因转育奠定基础。
供试黄瓜材料均为高代纯合自交系,共58份,由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育种一室提供。试验在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玻璃温室内进行。
1.2.1 育苗和管理 黄瓜种子用0.1%升汞消毒10 min,清水冲洗干净后45~50℃温水浸种4~6 h后于30℃±恒温箱内催芽,出芽后播于盛有灭菌蛭石的营养钵内,试验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10株,夜间薄膜覆盖,出苗后常规管理,于出苗后浇1次营养液。
1.2.2 接种体制备 黄瓜棒孢叶斑病菌、黑斑病菌为本育种室分离保存。
棒孢叶斑病菌为本室分离保存的012-2-1菌株,采集自山东沂南田间自然发病株。将保存在PDA斜面上的棒孢叶斑病菌012-2-1转接到灭菌的PDA平板上,置28℃温箱中培养5~7 d进行扩繁。加适量无菌水洗下分生孢子,用纱布滤去菌丝,经血球计数板计数配成浓度为4×104个·mL-1孢子悬浮液待用。
黑斑病菌为本室分离保存的086-1菌株,采集自天津市西青区田间自然发病株。将保存在PDA斜面上的黑斑病菌086-1转接到灭菌的PDA平板上,置26℃温箱中培养5~7 d进行扩繁。加适量无菌水洗下分生孢子,用纱布滤去菌丝,经血球计数板计数配成浓度为1×106个·mL-1孢子悬浮液待用。
待子叶充分展平、第1真叶未充分展开时用手持喷雾器喷雾接种,以叶面不形成水滴为宜。
1.2.3 接种方法及病情调查 采用单一接种法,棒孢叶斑病采用第1真叶喷雾接种法,黑斑病采用子叶期喷雾接种法。用手持喷雾器将孢子悬浮液均匀喷于叶面,以雾滴布满叶面但不流失为宜。试验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10株左右,设不接菌为空白对照。接种温度为棒孢叶斑病25~28℃左右,黑斑病20~22℃左右,接种后保湿24~48 h,以后夜间塑料薄膜覆盖保湿[9-12]。分别于接种后5~15 d调查病情,病情分级标准和抗性评价指标见表1、表2。
表1 病情分级标准
表2 抗性评价指标
鉴定材料58份,试验表明2种病害均能使各材料充分发病,并且能充分反映出不同材料间的抗性差异,不接菌对照均未发病。通过对该2种病害的病情指数分析,获得高抗棒孢叶斑病材料4份:‘A74-1’‘A86-1’‘G5-4’和‘N103-2’,病情指数分别为 10.00、14.55、13.33 和 8.00,抗病材料 11 份;高抗黑斑病材料 10 份:‘07L35’‘09L4 漆’‘A143-5’‘A86-1’‘G5-4’‘H31-2 选 ’‘N103-1’‘N103-2’‘N103-10’和‘W43-1-2’,病情指数分别为 10.00、15.00、5.00、4.00、4.00、15.00、15.00、15.00、10.00、10.00;抗病材料7份。其他材料均为中抗、感病及高感材料。该试验结果与各试材田间的抗病性表现也较一致(表3)。
试验表明(表3),不同黄瓜材料对同一病害的抗性差异明显,在供试的58份黄瓜材料中‘N103-2’对棒孢叶斑病的抗性表现最为突出,病情指 数 为 8.00;‘A101-1-1-1’‘A16-6’‘DP1’‘JA12-2’‘P62-1-1’‘PF-3 选’的病情指数最高为100.00,最感病。‘A86-1’‘G5-4’‘A143-5’对黑斑病的抗性最强,病情指数为 4.00、5.00;‘09L1选’‘A81-4-1’‘P49-1-1’‘TB-5’‘W35-0-1 漆’的抗性最差,病情指数均为100.00。
由表4可知,兼抗2种病害的材料11份,占供试材料总数的 18.97%,其中‘A86-1’‘G5-4’和‘N103-2’对2种病害的病情指数均达到高度抗病级,占供试材料总数的5.17%,病情指数均小于15.00;‘07L35’‘09L4 漆’‘H31-2 选’和‘W43-1-2’对棒孢叶斑病为抗病级,对黑斑病为高度抗病级,占供试材料总数的 6.90%;‘G5-2’‘Q6’‘XL6-1-2’和‘XL6-3’对2种病害的抗性均为抗病级,占供试材料总数的6.90%。这些兼抗材料可作为抗源材料配制黄瓜新组合或作抗性基因转育。
表3 58份黄瓜材料对2种病害抗病性鉴定结果
表4 多抗性材料间的抗性比较
采用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比较不同黄瓜材料间的抗性差异、筛选抗源已经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本试验采用该技术从58份黄瓜资源中筛选出高抗棒孢叶斑病材料4份:‘A74-1’‘A86-1’‘G5-4’和‘N103-2’;高抗黑斑病材料 10份:‘07L35’‘09L4 漆’‘A143-5’‘A86-1’‘G5-4’‘H31-2 选 ’‘N103-1’‘N103-2’‘N103-10’和‘W43-1-2’。筛选出3份兼抗两种病害的育种材料,‘A86-1’‘G5-4’和‘N103-2’对 2 种病害的抗病性表现均为高度抗病级;‘07L35’‘09L4 漆’‘H31-2选’和‘W43-1-2’对棒孢叶斑病为抗病级,对黑斑病为高度抗病 级 ;‘G5-2’‘Q6’‘XL6-1-2’和‘XL6-3’对2种病害的抗性均为抗病级。为黄瓜多抗育种和骨干亲本抗性遗传改良提供了抗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