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菜稻轮作模式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2016-09-28 06:17胡美华王华英黄国洋梁银娜陈能阜
中国瓜菜 2016年2期
关键词:轮作大棚蔬菜

胡美华,王华英,黄国洋,梁银娜.3,陈能阜

(1.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杭州 310029; 2.杭州市萧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杭州 311203;3.浙江省平阳县农业局 浙江平阳 317000)

浙江省人多地少,稳粮与增收压力共同存在,加之蔬菜种植多年后会产生返盐、土传病害等连作障碍加重的情况下,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引导,统筹粮经作物协调发展,因地制宜推广的粮经结合生态高效型模式,实现稳粮增效、资源循环利用,其中菜稻轮作是全省新型农作制度中推广应用最早、技术内容最为丰富、覆盖面最广、成效最为突出的模式之一。加快新型农作制度创新和推广,合理利用资源,是促进产业互融和协调发展,统筹解决“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的根本途径。

1 应用现状

1.1 模式主要特点

1.1.1 应用面积不断扩大 全省总结推广的菜稻轮作模式主要包括有大棚瓜菜、草莓—水稻、露地瓜菜-水稻、水生蔬菜种养结合等3大类,其中大棚瓜菜、西甜瓜、草莓—水稻轮作面积约1.46万hm2,露地瓜菜(西瓜、甜瓜)—水稻4.31万hm2,水生蔬菜种养结合等逾667 hm2,合计5.84万hm2,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蔬菜播种面积的7%,种植面积还在逐年扩大。

1.1.2 模式更加丰富 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总结提出了“冬闲利用、春荒填补、冬春兼顾、早稻替代、综合发展、常年栽培”等粮经结合型的模式;桐乡、衢州等地大力推广水稻榨菜(芥菜)轮作模式,既解决了蔬菜加工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1.1.3 效益日益显现 大棚瓜菜—水稻轮作模式以番茄、茄子、瓠瓜、西瓜甜瓜等为主要品种,一般667 m2产量 4 000~5 000 kg、产值万元以上,高的可达4万元,水稻667 m2产量500 kg以上,全年667 m2纯收益在万元以上,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磐安利用茭白叶、长兴利用芦笋枝等农业废弃物种食用菌,种植后的菇渣、菌渣又可用作有机肥,实现减量、循环、再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1.1.4 典型带动作用增强 从浙北的杭嘉湖平原,浙东南温台沿海,到浙中、浙西南山区,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典型,培育了一批规模主体,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如台州的西兰花-早稻、嘉善的大棚蔬菜轮作水稻“万亩亿元”工程、嵊州的瓠瓜—水稻、苍南瑞安的番茄—水稻等,走出了一条发展设施栽培、粮经结合、水旱轮作、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

1.2 主要模式茬口安排及效益情况

1.2.1 露地瓜菜—水稻轮作模式 该模式主要有2种(表1),一种是利用单季晚稻或双季晚稻的冬闲田,种植榨菜、雪菜、青菜等露地蔬菜,另一种是秋冬季种植露地蔬菜,再轮作种植一季早稻的模式,以西兰花—早稻轮作模式为代表性。通过冬季蔬菜和夏季水稻的轮作,合理利用光温土地资源,同时缓解连作障碍,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了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榨菜(芥菜)—水稻轮作模式主要分布在桐乡、鄞州、江山、嘉善、温岭等地,年应用面积约2 667 hm2。榨菜鲜菜667 m2净利润1 000~3 000元,加工后每667 m2产值在1.5万~2.0万元。西兰花—水稻轮作模式主要分布在台州临海、温岭、三门、宁波等地,年应用面积约6 667 hm2。西兰花和水稻都可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好效益。

表1 露地瓜菜—水稻轮作主要模式茬口安排及产量、效益

1.2.2 大棚瓜菜、草莓—水稻轮作模式 该模式以大棚设施为基础,以生产蔬菜为主,在夏秋季高温空闲季节基础上轮作一季水稻,可拆除或不拆除大棚,具有较好的设施条件,抗风险能力提高。通过合理搭配茬口、紧凑衔接季节,能减轻病虫害、缓解土壤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既满足了农户的口粮需要,又能实现万元以上的667 m2产值,兼顾了钱袋子和米袋子。目前比较有特色的有建德、诸暨、定海等地的大棚草莓—水稻轮作模式,应用面积约1 333 hm2;嘉善、南湖、秀洲等地的大棚西甜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应用面积6 667 hm2以上;苍南、瑞安、平阳、乐清、路桥、黄岩、嘉善等地的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应用面积2 000 hm2左右;长兴、嘉善、象山等地的大棚茄子—水稻轮作模式,应用面积约3 333 hm2;以及苍南的黄瓜/丝瓜—晚稻套种轮作模式(表2)。

表2 大棚瓜菜—水稻主要轮作模式茬口安排及产量、效益

1.2.3 瓜菜—水稻隔年轮作 近年来为节省水旱轮作劳动力,提高大棚设施利用率,菜稻隔年轮作面积也有扩大的趋势。菜稻隔年轮作模式茬口搭配合理、季节衔接紧凑,增加水旱轮作翻耕等用工相对少,增效明显,且同样可达到防止瓜菜连作障碍与土壤盐渍化,提高品质、稳粮增效目的,农民有积极性,容易推广(表3)。

1.2.4 水生蔬菜立体种养与水稻轮作模式 秀洲、德清、长兴等地示范藕塘(茭田)套养甲鱼、泥鳅、黑鱼等,增效明显。如德清茭田养甲鱼模式,2.67 hm2单季茭田667 m2茭白产量1 000 kg,产值4 100元,667 m2甲鱼产量 95 kg,产值 15 200元,合计每667 m2产值19 300元,效益10 900元,每667 m2增效 7 200元;2.67 hm2双季茭田 667 m2茭白产量3 500 kg,产值 8 700 元,667 m2甲鱼产量 105 kg,产值16 800元,合计每667 m2产值25 500元,效益14 400元,每667 m2增效7 600元。长兴藕塘养鱼模式每667 m2采收莲藕1 400 kg,产值4 900元,扣除农资、人工等成本净利润1 900元;捕捞鲫鱼70 kg和甲鱼50 kg,667 m2产值10 270元,扣除鱼苗、饵料成本净利4 370元,合计667 m2产值15 170元,净利润6 270元,与塘内单一种植莲藕效益相比,每667 m2可节本增收4 270余元。

表3 瓜菜—水稻隔年轮作模式茬口安排及产量、效益

由于茭白、莲藕等水生蔬菜主产区连年成片种植,很少轮作,导致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的累积,加重病害的发生危害,同时一直连作的水生蔬菜,由于长期淹水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差,也可能造成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如连作田的茭白生长势较差、叶色变淡、胡麻斑病较重、单果质量有下降趋势。余姚等地采取茭白-水稻隔年轮作技术,做到2年茭白1季早稻或晚稻,可克服茭白连作障碍,且总肥料用量需减少30%,水稻整个生长期内基本不施尿素、碳铵等纯氮化肥,增收节本作用明显。

1.3 主要作用成效

1.3.1 稳定粮食面积,保障粮食安全 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工业用地、建设用地与农业生产“争地”,耕地不断在减少,同时农业内部也在实施结构调整,单一的粮食生产由于比较效益低,大棚瓜菜、水生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粮菜(经)争地矛盾在部分地区日益突出。通过菜稻轮作,不影响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将蔬菜等各种高效经济作物纳入农田种植,组合成高效复种轮作体系,保障了农户的“钱袋子”,极大程度的稳定粮食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了。如台州市通过西兰花—早稻“双轮”模式示范推广,5年来累计面积1.93万hm2,减少耕地季节性抛荒1.03万hm2,增产稻谷12万t。苍南2014年累计推广番茄—水稻种植模式280 hm2,增产粮食1 900 t,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1.3.2 消除有毒物质,减少病虫害发生 作物长期固定连作,会产生很多不利于自身生长发育的有毒物质,实践表明,实行菜稻水旱轮作可降低土壤盐分,消纳土壤富营养化,消除土壤中各种有毒物质积累,土传病害显著减轻,促进作物生长效果明显[1]。据瑞安、苍南、绍兴等试验点测定数据,菜稻轮作田和连作田土壤pH值分别是6.12和5.17,土壤水溶性盐含量分别是 0.9 g·kg-1和 5 g·kg-1,说明长期连作田土壤的缓冲能力和离子平衡能力遭到破坏而导致土壤pH值下降,盐含量激剧上升,即出现土壤酸化与返盐现象。如莲都区豇豆多年连作,生产障碍日趋加重,通过种植一季水稻,可大大减轻土传病害,蔬菜提质增效十分明显,同时通过旱作栽培,改善土壤通气,水稻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纹枯病发生明显减轻。

1.3.3 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 轮作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的容重逐步减低,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加速有机质更新,土壤养分吸收充分,提高肥料利用率[2],据瑞安、苍南等试验点测定数据,大棚番茄水稻轮作田的全氮0.114%,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03.2 mg·kg-1、77 mg· kg-1、20.0 g·kg-1,比连作田分别降低 30.1%、48.6%、71.5%、12.7%,后茬水稻基本不施肥,靠吸收前茬番茄田剩余养分;同时轮作可以充分利用前茬遗留物,利用秸秆、菜叶等废弃物作为有机肥,减少秸秆焚烧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减少土壤、水体污染,实现减量、循环、再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轮作还可以改变季节性抛荒现象,提高土地利用率。据调查测算,推广菜稻轮作模式可使土地利用率提高近20%,农药化肥的用量减少10%。

1.3.4 增加产量提升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水旱轮作可提高作物产量,提升产品品质,还可减少病虫害防治投入,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高的轮作方式可增产10%~15%。通过稻菜轮作,不仅增加了水稻面积,同时改善了土壤结构和土壤的生态环境,减轻了病虫害危害程度,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3]。如苍南越冬番茄水稻轮作模式水稻单产可提高5%,番茄产量提高8%,且商品性可大大改善,优质果率明显提高,节本增效成效显著。

1.3.5 创新经营机制,提高规模效益 菜稻轮作模式的推广,催生了土地季节性流转模式,种菜大户与种粮大户经营权的流转,解决了农村土地季节性闲置问题,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了规模经营。比如三门、临海一带实行的“西兰花—早稻双轮”模式,以及萧山、海盐等地在单季稻产区推进种粮大户的承包田冬季流转给种菜大户,种植大棚蔬菜、包心菜、榨菜、蚕豌豆等,双方互利互惠,都有收益。

2 经验做法

各地在推进农作制度创新过程中,把扩大菜稻轮作面积作为粮食扩面增量、蔬菜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坚持以点带面、分类推进,以规模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合作社为重点,通过政策激励拉动、试验示范带动、科技创新推动、生态循环促动、经营机制驱动等系列措施,推动了菜稻轮作模式发展,破解了“保证粮食面积”与“提高生产效益”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和谐统一。

2.1 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引导保障

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粮食功能区建设,紧紧围绕“千斤粮万元钱”指导思想,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杭州市2014年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扶持资金350万元,专项用于创新农作制度示范乡镇创建,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建立规模化创新农作制度示范基地。苍南、瑞安等地及时出台扶持政策,支持推广应用粮经水旱轮作种植新模式,鼓励大户季节性流转大棚种植水稻,对设施蔬菜后茬轮作水稻1.33 hm2以上的种植大户,在粮油种植大户补助的基础上,每667 m2追加50元的补助。苍南对购置小型水稻收割机(用于大棚内收割)的种植大户,每台在中央、省直补的基础上,县财政再追加农户自负部分资金50%的补贴。

2.2 完善基础建设,推动机械化生产

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善农田的排灌能力、机耕道路通达能力,以及购机补助政策,提高了机械作业效率,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减少成本支出。积极探索适应大棚生产的小型机械,针对棚内水稻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开展了新设备试验研究,苍南、平湖等地从广西引进4LBZ-100型半喂入履带自走式,该机机型小,适合棚内收割,基本解决了棚内水稻收割难的问题。

2.3 坚持试点示范,加快总结创新

各地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开展新型农作制度示范点建设,全省建成20余个省级菜稻轮作新型农作制度示范点,总结形成并推广应用一批成熟模式及配套关键技术。如嘉兴根据全市产业结构布局,建立重点市级、区级示范基地30余处,如南湖区重点示范生姜—晚稻轮作,嘉善县重点示范西瓜甜瓜(茄子)—晚稻等模式,温州重点在苍南、瑞安等地推广大棚越冬番茄—水稻轮作模式,在瑞安、平阳推广晚稻套种榨菜模式。温州通过建立示范点,引进早籼品种‘中嘉早17’等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初步确定番茄后茬水稻适播期为5月中旬,收获期9月下旬,为该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4 创新经营机制,推动模式多样化发展

台州等地在西兰花—早稻种植模式上,实现“二轮”模式,即水旱轮作,耕地轮包。积极鼓励不同作物种植大户实行分季轮包,不少西兰花种植大户与水稻种植大户按各自的技术专长和机械装备,在同一片土地上实行分季承包,协商分配土地地租价格,各自或协作开展生产,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据2013年初步统计,西兰花种植大户与水稻种植大户合作各自分季组织生产的占到38%,合作开展生产的占30%,西兰花种植大户独自开展生产的占23%,水稻种植大户独自开展生产的占9%。

3 存在问题

3.1 种粮比较效益低,轮作积极性不高

当前种粮大户在种粮补贴的情况下效益较好,但对于普通散户而言,粮食生产每667 m2产值约在1 700元,扣除相关成本,667 m2收益不到600元,相对于种植蔬菜而言利润较低。菜稻轮作虽然能改善土壤肥力,但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且往往种稻的不懂种菜,种菜的不懂种稻,菜稻轮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3.2 基础建设不完善,劳动力成本上升

近年来不少粮田改种蔬菜后,排水渠道得到改善,但灌溉渠道全部改变,菜地改种水稻存在灌水难、保水更难等问题,田块易渍水,2014年夏秋季节雨水多,致使临海等地菜稻轮作的早稻收获受到较大影响,整地费工,烂泥田块影响了后作西兰花的正常生长,同时菜稻轮作大棚灌水钢管容易生锈、毛竹易腐烂,使用寿命缩短。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造成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尤其是规模种植大户,菜稻轮作换茬时季节紧,用工短缺,不但增加劳动成本,甚至无人可请,限制了种植规模扩大。

3.3 机械化替代困难,缺少适用机械

虽然粮食生产的机械应用率已经较高,但对种植户实施菜稻轮作需购置两套生产机械,增加生产成本,而且蔬菜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尤其是移栽、收获等实用小型机械还处于研究推广阶段,性能有待于提高。大棚瓜菜—水稻轮作模式中,普通收割机机体高、机型庞大,不能在大棚内作业,推广的小型收割机机体较小,操作灵活,但也存在脱粒后杂质多,不易烘干,对植株较矮的品种脱粒不干净,落粒较多等问题。

3.4 配套技术不完善,提质增效难度大

菜稻模式的增产增效作用主要在于能充分利用温、光、水和土地资源,在实际推广应用中,由于季节安排比较紧凑,但如果品种搭配和茬口衔接不当,一旦遇上异常气候不能及时收割或销售,易造成季节耽搁,影响下季蔬菜适时栽种及正常生产,因此对茬口布局安排等要求较高。目前菜稻轮作茬口搭配与配套品种等关键技术缺乏系统科学研究,导致高产水稻与大部分蔬菜生产茬口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浙南推广的大棚越冬番茄—水稻轮作模式季节较紧,水稻需育秧插秧,不宜直播,且对品种生育期有严格的要求。

4 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2014年9月,浙江省农业厅下发《关于加快新型农作制度推广的通知》(浙农专发[2014]77号),11月在平湖召开新型农作制度推广现场会,明确了创新和推广新型农作制度的总体目标:2015—2017年累计推广应用60万hm2、力争66.7万hm2,组装并制订标准化模式50项,推广应用区土地利用率提高20%以上,要围绕“稳粮、增收、强安全、可持续”,把握“稳粮增效、节约集约、生态循环”原则,从应用、示范、创新着手,强化保障措施,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菜稻轮作作为主要模式,建议立足冬春季蔬菜开发与夏秋季水稻轮作并举的发展思路,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机械化程度,扩大应用面积,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

4.1 发展思路

4.1.1 立足冬季农业开发,实现稳粮增效 充分利用单季稻冬闲田发展设施蔬菜、冬春越冬蔬菜,扩大蔬菜面积,提高种植效益,稳定粮食生产。按照蔬菜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与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培育主导品种,推广大棚多层覆盖保温越冬长季节栽培、“微蓄微灌”与肥水—体化等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与质量安全,提升竞争力,促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4.1.2 立足菜稻轮作,实现扩面积量增产 充分利用瓜菜田,在夏秋高温季节换茬空闲期种植一茬水稻,实行水旱轮作,既扩大粮食面积,又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蔬菜质量效益,实现稳粮增效与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市场容量、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拓展菜田扩种粮食面积的潜力。

4.1.3 立足立体种养,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 合理安排瓜菜、水稻以及其他经济作物之间的茬口,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养,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推广水稻—蘑菇—芦笋、茭白叶—食用菌等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棉田套种豌豆,草莓套种苦瓜、黄瓜、苦瓜间作套种,桑园、果园套种蔬菜,茭白田、藕塘养鱼养泥鳅、虾塘种菜种瓜、鱼塘种水生蔬菜等一批新型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和废弃物资源转化率,发挥治污、节水等方面的作用。

4.2 对策建议

4.2.1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 菜稻轮作模式对稳定粮食生产、解决土壤连作障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明显。要通过政策引导,依托“两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农田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配套沟渠路,提高抗灾能力,方便灌排与机械进入;创新土地流转、壮大生产经营主体,加大购机补贴及农业政策性保险扶持力度,降低生产主体风险,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扩大现有菜稻轮作成熟模式的应用面积。

4.2.2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技术到位率 围绕现有菜稻轮作模式推广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关键技术瓶颈。结合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不断探索创新种植模式,丰富种植品种和模式类型,通过合理安排茬口,选择适宜品种,完善菜稻轮作配套栽培关键技术,推广减肥减药双控的绿色防控与测土配方技术,减少和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总结集成制订生产技术规程或标准,形成“一图一册一光盘”。发挥蔬菜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作用,优化服务,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到位率。

4.2.3 注重农艺农机融合,提高机械化程度 积极开展适用于大棚内作业的小型翻耕旋耕、播种栽植和收割等农业机械的研制开发和引进示范,解决菜稻模式推广应用中劳动力成本高、雇工难等现实性难题,提高菜粮轮作模式推广应用中的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猜你喜欢
轮作大棚蔬菜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奇怪的蔬菜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蔬菜
轮作休耕,让土地歇一会儿
耕地轮作效益调查报告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