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研究

2016-09-28 02:13朱桂生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失语症母语跨文化

朱桂生

(浙江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23)



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研究

朱桂生

(浙江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23)

采用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在部分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和大学英语教师中就“中国文化失语症”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中缺乏对本土文化探讨和传播的足够重视,片面理解跨文化交际,并由此导致在学生中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探究了“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策略。

中国文化失语症;大学英语教学;非英语专业;目的语文化

早在2000年,南京大学从丛便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1]。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中国青年学者,无论是其英语发音还是口语水平都非常高,对西方的一些礼俗文化更是能娓娓道来。但奇怪的是,当他们与外国人交流时却无法用英语自如地介绍和表述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他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即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无法用英语顺利地表述和介绍中国文化的有关内容,继而造成交流困难。这一现象亦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中有关文化教学的深度关注。一些语言专家和教育者如George Yule[2]、 Rod Ellis[3]和Lee Mckay[4]等纷纷著书立说,支持和赞成文化教学在二语习得及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在一系列相关著作中,他们普遍认同本民族文化的正迁移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习得的重要意义。在国内,很多研究者如邓炎昌等[5],韩翠萍等[6]也著书或撰文充分肯定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多高校也纷纷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增加相关文化元素。但遗憾的是,大多数高校的文化教学仅仅只注重对目的语文化的传播和介绍,少有涉及中国本土文化知识的。这种以目的语为主导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使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失去了平衡[7]。

笔者亦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很多中国大学生了解一些外国文化知识,但是,在通过英语口语或书面语表达和介绍本国母语文化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他们又都显得力不从心,“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学生母语文化知识甚为欠缺,甚至无法理解诸如“红白喜事”“喜结连理”等一些常见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当然就更不用说让他们用英语去表述和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了。此外,无论是笔者本人,还是担任大学英语教学的其他教师,在交流教学体会心得时普遍承认,作为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存在“文化失语症”问题,对通过英语来表述中国文化感觉有一定难度。

鉴于此,笔者采取了问卷测试和访谈两种研究方法,以客观地了解和考察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母语文化的真实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可能原因及相关解决途径,从而帮助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从多个环节改进教与学过程中的文化习得策略,尤其是重视中国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的正迁移作用,进而促进中西文化的双向传播和协同发展[8]。

1 研究设计

1.1关于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测试

为调查和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笔者于2014年9月对某高校大学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共发放试卷117份,回收117份。受试者中,文科类学生57名,理工类学生60名。此次测试试卷题目为笔者自行设计,其中包含了体现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内容的15个常见词汇。为保证此次研究的可信度,笔者要求所有被试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中文词汇的英语表述,测试期间不得参考任何翻译辅助工具并独立完成。笔者对所有回收试卷进行了仔细批阅,并把批阅结果输入软件SPSS16进行统计,其统计结果见表1。

表1数据显示,受试学生在对“饺子”“筷子”“丝绸之路”“舞狮”四词的翻译中得分较高,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译出;但在对“八股文”“气功”“春联”“农历” 四词的翻译中则表现较差,尤其是“八股文”一词,鲜有学生能够翻译,在理工类学生中竟无人正确。总的来看,受试学生不能用英语正确地表达绝大部分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确普遍存在,且程度十分严重,其中理工类学生的状况更令人堪忧。

1.2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及大学英语教师的访谈调查

笔者从上述117名受试学生中随机抽取30名进行了访谈。此次访谈主要采取开放式问答题的方式,调查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习得态度、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难/易程度、造成表达难/易的可能原因、获取母语文化英译资源的途径,以及提升中国文化英语表述能力的可能方法等内容。

笔者亦用开放式问题的方式对该校外语学院的10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主要对教师在文化教学中所碰到的困难、教材的选用情况、比较文化教学的模式,以及可能提升学生本土文化兴趣和英语表达能力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解。

在此项调查中,笔者对所有访谈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记录和整理,此次访谈为笔者探究“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形成原因及解决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表1 15个中国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语正确表达频数及其百分比

2 “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

一般而言,一种社会现象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历史的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失语症”亦是如此。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及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访谈,笔者认为,目前中国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症”。

2.1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缺乏平等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长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教导学生要积极学习和适应外国文化,很少告诉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亦是语言习得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平等意识的缺乏,人们总是人为地把西方文化置于一种强势的高位,而把自己的母语文化置于弱势一方。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总能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出现误解或语用失误时,更多的是去责备中国人不遵从西方世界的某些文化礼俗,而鲜有责备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无视和无知。任何文化交流和互动都应该是双向的,任何“一边倒”式的、以遵从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单向交际都是不公平的,亦是不平等的。但令人担心的是,许多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盲目地顺从西方的强势文化,经常用对方的语言规则来审视己方的语言运用,这种不平等的、缺乏足够自尊和自信的交流意识亟需人们反思[9]。如果教学双方都缺乏一种双向且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在海外出现“中国热”“汉语热”的同时却在国内出现令人遗憾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这种奇怪的现象恐怕在很长时间内是难以避免的。

2.2现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碍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知识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放在英语词汇、英语语法的讲解上。因为受教学大纲及考试指挥棒(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对目的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提高上,鲜有涉及文化内容的,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被搁置状态。即使出现有关文化知识的介绍,大多数时候也是以目的语文化为主,而少有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提及。这种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的大学英语课堂,不利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掌握和接触自身的母语文化。

2.3中国文化英译学习资源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学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高校使用的几个主要版本的教材,如《新编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新概念英语》,其编撰理念和设计内容都仅仅拘泥于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和推崇,很少涉及中国母语文化内容。作为学生获取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大学英语教材的这种设计模式势必导致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忽视,自然,学生也无法从中获取足够的学习资源来习得一些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

2.4忽视中国文化在教学中正迁移作用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关二语习得的相关研究中,很多语言研究者都赞同母语和母语文化的习得可以发挥正迁移效应,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效率。顾嘉祖认为,因为语言之间联系的普遍存在,如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巨大的损失[10]。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教师责备学生的某些表述过于中式,不够地道,这一做法其实人为地割裂了两种语言的联系。如教师在对一些英语习语, 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to be on thin ice”“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等的讲授过程中,对比讲解一些中国文化俗语,如“一箭双雕”“如履薄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通过比较和讨论其中的异同,可以帮助非英语专业学生理解和习得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些有共性的语言知识和运用。

3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解决之道

在全球联系和交流变得愈加频繁、快捷的大时代背景下,所有的文化互动和交流应该是双向和平等的[11]。真正的文化交流应该理解、尊重和容忍不同的文化[12]。那么,针对目前较为严峻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应该如何在正常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加以克服呢?通过对国内存在的一些“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的深入调查,以及对其形成原因进行的深刻探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进。

3.1坚守本土文化的话语权,培养学生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文化的“失语”,说到底就是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没有坚持文化的双向原则,一味地引入外来文化,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的输出和传播[13]。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盲目迎合目的语文化的交际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保持一种独立且平等的人格。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亟需更多的本土文化输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平等交流意识,鼓励学生在适应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也应积极自豪地展示自身的母语文化。当全球的目光开始聚焦于中国的时候,如果中国人还是一味地推崇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精华视而不见,长久下去,必定无法建构起自己的文化话语权[13]。坚守本土文化的话语权,塑造学习者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根本之道。

3.2改变英语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

改变英语学习以纯粹的语言技能测试为导向的模式,改进教材内容,以促进学习者双语文化知识的平衡发展。现阶段,在学生语言水平测试的各个环节,无论是校级期末考试,还是全国性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缺少对学习者表达文化知识能力的考察,这势必会降低学生接触中国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如果在各级英语测试环节增加文化知识测试的内容,尤其是加强对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考察,一定能有效推动非英语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和学习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进而有效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影响。此外,针对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资源缺乏问题,笔者认为,在英语教材的编撰过程中,编撰者应重视外语教材中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平衡输入,设计和介绍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并注重一些中国文化元素英译表述的系统收集和整理。

3.3创造和提供多种学习平台,提升外语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

在本研究的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外语教师自身中国文化知识的储备不足也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英语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化习得效果。鉴于此,一方面,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并提供相关平台,以此来提升英语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外语教师亦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等渠道,收集和积累一些中国文化元素的英语表达,并积极地把这些内容丰富到自身的文化教学活动中去。

4 结 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教授和传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母语文化的教学,极易导致学生缺失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面对当前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高校更需培养具有辩证文化观、独立文化人格及深厚本土文化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14]。鉴于此,教师应极力改变以往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纯粹语言技能习得的老式理念,努力平衡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课堂传播,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平等交流意识和理念,努力增强其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新时代多元文化环境下取得跨文化交流的真正成功,中国的优秀文化精华亦能得以传播和发展。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C01).

[2]YULE G. The Study of 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MCKAY L.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韩翠萍,郑厚光.大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2):103.

[7]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增刊1):34.

[8]罗苏秦,李璇.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6):84.

[9]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6(3): 108.

[10]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许力生.跨文化交流入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2]张兰.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8):339.

[13]赵凤玲.对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反思[J].中州学刊,2009(4):239.

[14]张蔚,米家全,印蕾,等.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调查与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28(1):39.

Research on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 among Chinese non-English majors

ZHU Guish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some English teachers and non-English major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and finds that Chinese culture is insufficiently explored and spread during the course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meanwhil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partially understood. Hence, it causes a severe problem of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 in most non-English majors.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relevant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targeted and specific strategies.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non-English major;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10.3969/j.issn.1671-8798.2016.04.014

2015-03-24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015SCG320)

朱桂生(1980—),男,湖北省武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和语言学研究。

H315.9; H319

A

1671-8798(2016)04-0325-05

猜你喜欢
失语症母语跨文化
失语症
失语症常用评价方法及其信效度概况
母语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