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探微

2016-09-28 05:10闵文杰
老区建设 2016年2期
关键词:纯洁性建设文化

[提 要]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内涵丰富,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也是反腐倡廉进入新阶段的新思路、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应结合理念与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进行对策研究,进而永葆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促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纯洁性;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闵文杰(1984—),男,南昌工程学院纪检监察室助教,法律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99)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1](P56)文化建设是国家、民族提升巧实力的重要目标、内容。作为我党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意义尤其重要,这是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党,为经受考验、化解风险而提出的紧迫任务,也是提高党的整体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的根本要求。

一、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含义厘清

首先,我们需要掌握文化的模糊概念。虽然基于学科差异等因素,“文化”一词所呈现出来的内涵是多样的,但总体而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渐渐在不同群体间达成了一些共识,比如:“人类特有,有意识地”、“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等。如果我们将文化概括为“物质、精神、信息等‘三位一体存在方式”,那么,通过简单逻辑推理就可以模块化、笼统化地得出纯洁性文化的概念:即与纯洁性相关的“物质、精神、信息等‘三位一体等存在方式”。

其次,我们需要掌握文化的清晰概念。如何客观理解、准确把脉“纯洁性文化”的精髓呢?细微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两个等式”,进而实现纯洁性文化的范畴厘清。第一个等式:“纯洁性文化=纯洁性文明”。文化表征着人类生产活动,可分为进步文化与落后文化,字面上去理解纯洁性文化建设,其应为中性词。恩格斯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我们可以将其进行替代式的理解“纯洁性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第二个等式:“纯洁性文化=纯洁性人化+纯洁性化人”。一方面,区别于自然界客观演变规律,纯洁性文化建设的加强,体现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凸显出人类生存能力的进步。同时,纯洁性相关载体、纯洁性相关制度、纯洁性相关心理等本身均蕴含着人化因素。另一方面,纯洁性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形成的社会现象、一种深厚的时代符号积累,通过传播和扩散,对现在和将来的人发生着作用,体现着纯洁性文化建设在教育方面的意义,即纯洁性化人。

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党建层面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P11)

二、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特征梳理

主体普遍性:确定主体,是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的主体、核心。保持党的纯洁性并非仅仅针对党的干部,还包含普通党员、积极分子、党组织等。特别是针对在社会稳定、和谐时期加入党组织的“80后”、“90后”党员。

实践探索性:纯洁性文化建设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工作、群体关系、时代心理等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文化领域,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历史演变性:纯洁性文化建设观念逐渐发生历史性观念变迁。随着时间流逝,人民对纯洁的“党的层面”认知已经转变为“社会层面”。这表明纯洁性文化已经进行了一个相对根本性的变化,可以理解为“从政党纯洁到社会纯洁的转变”。

双重复杂性:纯洁性文化建设不单单精神层面的准备,还具有物质层面、信息层面建设的倾向。首先,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不是“纯洁”与“文化”的机械相加,却呈现出“纯洁”与“文化”的双重性格。纯洁性文化既具有等物质层面的性格,又具有精神层面的性格,甚至还具有信息层面性格。双重复杂性内在决定着纯洁的变迁、存在与走向。

人本性:纯洁性文化中“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讲就是促使纯洁性文化建设回到“原点”。具体体现在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要有纯洁的心理、纯洁的文化产品、纯洁的制度与纯洁的党建环境。

三、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主要矛盾

1.理念领域:认识层面存在不足。首先:“口号论”的产生。现代社会很多人对于纯洁性文化建设的理念还未成熟。大多数人还是持有传统的认识,认为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仅仅是“口号建设”,完全没有看到纯洁性文化建设的时代需要性、教育性、传承性及其在党建创新等层面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是“次要论”。进入21世纪,很多人认为党的建设中心是“经济建设”,衡量党的建设水平也适用经济标准,认为文化建设是“次要的”,进而忽视这项工作,这就使得纯洁性文化建设还没有进行就已经被人们从思想上打进冷宫。再次是“狭隘论”。有人感觉纯洁性建设只要制度完善、机构设置等层面就可以,往往忽视社会软实力层面、社会心理、社会性格等精神层面的建设。这也是人们先前对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的一大认识误区。

2.实践领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与复杂的矛盾。首先,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成果较多,却千文一面,在重复上下功夫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学术腐败,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其次,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有形无神。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形式与内容的泛作秀化、政治化、大场面化,导致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理论热脸遇到实践冷屁股,没有能够让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研究回到“现实生活”,没有做到“形神兼备”[3](P11)。再次,保持党的纯洁性文化建设面临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与人文世界的道德迷失。当下,服务于纯洁性文化建设的技术相关越来越便捷,纯洁性文化建设的发展展现出了良好的机遇,比如:“微博”、“网站”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纯洁性文化建设的宣传功能不足的困境。但是我们在面临技术优势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重的道德滑坡,加强纯洁性文化建设需要平衡这两点。

二、对劳动本质的精辟揭示: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维度

众所周知,马克思哲学是在扬弃黑格尔哲学基础上创立的。黑格尔认为“劳动陶冶事物。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成为对象的形式并且成为一种有持久性的东西”。[3](P147)也就是说,劳动是陶冶事物的行动,人通过劳动否定对象来塑造满足自身客观、持久的欲望。但“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4](P101)在手稿中,马克思精辟地揭示了劳动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2](P58)也就是说,自然界为人的劳动提供物质条件,人通过劳动或生产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过程就是人有意识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劳动产品是凝结了人的意识与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也正是在劳动中,自然界现实地转化为人化的自然,人之社会得以创生,由此构成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P92)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结合马克思对劳动本质的精辟揭示,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这既是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的重要维度,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劳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被弱化,学生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机会减少,一些学生甚至轻视劳动、不会劳动。这种现象颇让人忧虑。实际上,这既反映了享乐主义思潮的严重侵蚀,却也与不少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偏狭、滞后有关。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方面,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从自然界摄取物质能量并将自身所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回自然界为它所还原吸收;另一方面,劳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属人世界,人的本质力量、人性也正是通过被人的劳动改造过的自然界激励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2](P87)这就启示我们,脱离了劳动,脱离了自然界,人不仅不能养育自身,而且连丰富的精神世界、人性等也无从谈起。可以说,对于轻视劳动或不劳而获的人来说,纵使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仍然会感到生活空虚、精神贫乏,原因就在于他缺乏劳动的体验与对大自然的感悟。也正因为他缺乏劳动的体验与对大自然的感悟,其就不太可能珍爱劳动果实与敬重劳动者,进而以一种谦恭、感恩的心态去面对大自然母亲。为此,在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绝非小事:一要反对享乐主义,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享乐主义与“劳动崇高、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绝然对立,它拔高了人的低层次需要,无视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劳动来创造的本真实情。任其蔓延,不仅会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疏离,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国家财富的创造能力。习近平指出:“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5](P5)二要有效发挥课内外活动(如清洁种植、绿化美化、垃圾分类)的劳动教育功能。劳动教育“首先在于使做事的需要和一般的勤劳习惯自然地产生”,它使人能克制自己的主观任性,节制欲望,形成善的行为美德,还在于“通过这种训练而产生客观活动的习惯和普遍有效的技能的习惯”。[6](P209)

三、对消费异化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以满足虚假需求为主要形式的消费异化现象。他认为,囿于私有制和资本增殖的需要,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挑起一切人的消费欲望去消费。“工业的宦官迎合他人的最下流的念头,充当他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牵线人,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默默地盯着他的每一个弱点,然后要求对这种殷勤服务付酬金”。[2](P121)在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不是按真正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而只是从利己主义的性质和物的有用性的角度去占有、拥有物。消费本是满足人的真实需要的活动却屈从于满足非人的、幻想出来的欲望的过度消费。“产品和需要的范围的扩大,要机敏地而且总是精打细算地屈从于非人的、精致的、非自然的和幻想出来的欲望。私有制不懂得要把粗陋的需要变为人的需要。它的理想主义不过是幻想、任意的奇想、突发的怪想”。[2](P120)换言之,这种为“幻想出来的欲望”而消费的行为是一种极为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其主要危害有:一是“造成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和彻底的、粗陋的、抽象的简单化”[2](P121),人变成欲望的奴隶,越来越失去真正属于人的需要。人在消费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人的本质只能被归结为绝对的贫困。“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2](P85)二是造成了劳动与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从本义上说,消费必定是对一定量物质产品或劳务的耗费。如果正当合理消费,则在所难免。但这种以满足无穷贪欲为特征的过度消费必将极大地浪费宝贵的劳动时间和有限既定的自然资源。如不对其加以遏制,则势必会加剧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当今之时代,消费主义借助强大的传媒攻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攀比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消费之风大有益演益烈之势。不少人在竞相比拼的消费——“物的狂宴”中获得享乐欲望的满足。在此大环境下,高校也难以独善其身。部分学生在消费主义大潮的裹挟下,理想信念淡化,学业上实用主义倾向突出,片面追求“成功”的物质价值。大学校园内,攀比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并不鲜见,“炫富”、“拼爹”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警示我们,引导学生抵御消费主义的价值诱惑,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既是彰显马克思哲学反思批判社会生活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为此,高校可把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结合起来:一是引导学生理性审视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本质上是在激发更大消费需求和欲望表象掩盖下的资本全球扩张的新方式,它依然遵循的是资本追求最大利润的逻辑,对其负面效应不可低估。二是提倡环保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从环保消费和低碳生活出发,大学教育应引导学生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环保节约、绿色低碳的方式转变。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尽量减少一次性和过度包装用品的使用,尽量适用可循环利用的生活制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三是提倡健康的精神消费。“国民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就不应该再当自己的肉体需要的奴隶,自己的肉体的奴仆。因此,他们首先必须有能够进行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的时间。”[2](P15)健康向上的精神消费不仅可以使人摆脱追求单纯物质享受的困扰,而且可以提升人的境界,深化莘莘学子对“我们到底需要什么”的觉解。这又可为他们有效抵御“心被物役”的消费主义思潮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1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010年重印).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010年重印).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纯洁性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寒露
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
谁远谁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列宁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思想探析
提升大学生党员纯洁性建设的路径探析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队伍纯洁性建设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