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萍 肖莹
[摘 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贫困问题成为了目前我国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阻碍,反贫困任务异常艰巨,减轻和消除贫困这一任务已迫在眉睫。以贵州望谟县为例,借鉴国内外脱贫经验,应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并加强扶贫资金整合;应做好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 民族自治县;致贫因素;脱贫;生态保护;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9-0152-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反贫困工作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在一系列由政府主导的或国际组织参与的反贫困项目的推行下,中国取得了可喜的反贫困成就。“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在一个人口超过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总和的国家,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发展”[1]。这是世界银行根据我国相关的统计数据,在《2020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研究报告中对中国的发展做出的客观评价。由此可见,我国在扶贫助贫工作中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事实上我国人均经济水平仍然较低,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国家对这些地区的扶贫助贫仍十分必要。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而且也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战略的提出,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国家最高决策层也将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将其纳入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中,产业政策向县域倾斜、重点扶持的态势已经呈现。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关注和支持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不少发达的县域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且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推动欠发达县的发展迫在眉睫。
扶贫工作要继续,县域经济要发展,国家为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设立了一种标准——国家级贫困县。根据国务院发布的2006年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共有592个县级行政区达到这个标准,其中民族自治区贫困县共有341个,占总数的57.6%。全国21个省级行政区内都分布有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分布最多,有73个,占总数的12.33%;其后为陕西省和贵州省,各有50个,各占总数的8.45%[2]。由此可见,我国的贫困县范围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贵州省作为全国贫困县数目第二多的省份,脱贫工作更显得极为重要。
一、望谟县现状概述
(一)望谟县基本概况
望谟县是贵州省南部的一个民族自治县,隶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县总面积3005.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76.8%,丘陵占20.4%,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河谷盆地仅占2.8%。地势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在东西部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尤为典型。望谟县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居住较为分散,全县包括17个乡镇161个行政村及2个社区,全县总人口32.6万人,布依族、苗族、壮族等18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0.2%[3]。望谟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春早、夏长、秋晚、冬短”的气候特点明显,水能资源丰富,有良好的生态植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这一方水土,甘蔗、核桃、早熟蔬菜等是该县主要的经济作物;冰洲石、花岗岩、大理石等矿藏量极大,易开采;天然形成的天坑溶洞、峡谷地缝、田园风光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更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二)望谟县贫困的现状
近十年来,望谟县以科学合理的工作思路为主线,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以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经济有所发展,综合实力有所提升,基础设施有所完善,民生保障得以切实加强。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望谟县总体还处于贫困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作为滇桂黔石漠化贵州片区最贫困的县份,由于脆弱生态环境与恶劣生存条件并存等因素[4],致使望谟县的贫困面广,贫困的程度仍然很深。其次,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见表1)。2006年,望谟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23元,是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7倍,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547元;2013年,望谟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8368元,仍相当于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8倍,但总体水平都低于贵州省平均水平。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使得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由此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
二、望谟县致贫因素分析
总的来看,望谟县的贫困是整体性的,与贵州省其他国家级贫困县相比,在致贫因素上存在共性,表现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及科教水平低等方面。除此之外,望谟县的致贫因素又存在其个性,如连续多年的自然灾害,以及当地政府在脱贫战略上的失误等。
(一)共性致贫因素
1.“老、少、边、穷”的历史渊源,贫困程度深。望谟县地处贵州省南部边缘,和大多数贫困县一样,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以及贫困地区。历史基础十分薄弱,表现在农业生产条件差,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等方面,使贫困县的经济很难走出低谷。
2.基础设施滞后,脱贫的难度大。望谟县是典型的山区,山地面积占其总面积的76.8%,基础建设的成本大。且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交通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无高速、无铁路的现状尚在突破中,同时地处省际交接,远离区域中心,导致县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3.集聚难,开发难,生态保护难。望谟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居住较为分散,集聚效应难以发挥。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为典型且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山区县,望谟县喀斯特区面积为14757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9.1%,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88827.9公顷,潜在的石漠化土地面积5644.5公顷,无石漠化土地面积仅为206082.6公顷,生态脆弱且保护的难度大。
4.科教文化落后,人口素质低。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投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以及教学手段落后,望谟县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教育的落后直接使得当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科技成果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利用,经济发展滞后在所难免。
(二)个性致贫因素
1.自然灾害频繁是望谟县经济发展滞后的外因。单是洪涝灾害,近年来望谟县就遭受过3次特大洪灾,即2006年“6.12”特大洪灾、2008年“5.26”特大洪灾以及2011年6月6日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这三次特大洪灾共造成经济损失近40亿元,相当于望谟县2011年GDP的2.5倍、财政总收入的18倍[5]。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本就滞后的望谟县,在灾后更显窘境。经有关专家分析论证,望谟县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才能从根本上恢复到灾前水平。
2.脱贫战略的失误是望谟县经济发展滞后的内因。部分干部和群众在思想上不解放,观念落后,存在保守心理、安贫心理、求稳心理、依赖心理,缺乏机遇意识,搞地区封锁。个别领导干部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任职期间热衷于干几件有影响的、突出自己政绩的事,而不是为了落实长远规划,更有甚者为突出自己的政绩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损害长远利益,换班子就换规划,发展上没有联系性。这些做法阻碍了国家扶贫助贫政策的落实,造成国家和集体资源、财产的损失和浪费。
三、贫困县脱贫路径选择
(一)国外贫困落后地区脱贫经验启示
1.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以及扶贫资金的整合。望谟县应努力争取国家、省以及市政府相关政策与资金项目的支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基础,加大对县域的扶贫开发投入。同时,整合扶贫资金,连片开发,实现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以及经济生产共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难题。
2.做好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望谟县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保护好资源、生态环境,万万不能走先破坏求发展而后治理的道路,尤其是在发展工业过程中应做好对资源的开采及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3.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及其综合素质[6]。一定的物质基础是人们得以进一步提高素质的保障。而人口的综合素质偏低使得望谟县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因此,必须重视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重视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走科技脱贫致富之路。
(二)望谟县脱贫路径选择
1.针对区域特点和致贫原因,科学制定脱贫战略。合理、科学的脱贫战略是实现区域成功脱贫的关键,但不同的地区,因其在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的水平、人力资源的状况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决定各自的发展模式有所不同[7]。所以,从多个领域、多个学科进行综合研究,进而制定出符合望谟县脱贫的措施是成功脱贫的关键。为此应由当地县委、县政府牵头,聘请省内外有关的专家、学者,同时联合州、县相关的部门共同制定战略。制定脱贫战略的过程中应根据各区域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的分布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建立起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农业结构,并做到分步实施,科学决策和统筹部署,从而避免扶贫资金的浪费。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公路作为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011年,望谟县初步实现“村村通”的公路骨架网,行政村通车总里程达2505.2公里。但不可否认的是公路等级仍较低、路况也较差,使得运输能力和抗自然灾害能力薄弱,滞后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依旧是望谟县推进同步小康进程的最大障碍。“要想富,先修路”,望谟县应加快修建山地干线公路,改善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推进望(谟)安(龙)高速公路、紫(云)望(谟)、罗(甸)望(谟)高速公路以及黄百铁路的建设,争取早日突破无高速、无铁路的现状。此外,还应加强水利、通信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区生产和生活条件。
3.实行区域互补,生态文明发展。望谟县97.2%的地区是山地丘陵,从现代化农业对规模性生产以及经济价值的角度考虑,当地适宜栽种粮食的土地较少且分散,收益低。因此,大片陡坡耕地和分布零散的缓坡耕地应停止种粮,只保留高产、稳产且连片集中的基本农田。山地和坡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发展药材、经济林木以及畜牧业等集约程度和经济价值高的产业,以实现综合发展,从而使生态环境的重建得以逐步实现。
4.整合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山区的特点,调整山地农业的结构。重点发展适宜的、具有资源优势、集约程度高、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高的农牧产品,如核桃、油桐、板栗、芒果等经济林果;当归、杜仲、黄柏等药材;山羊、牛、马等食草性牲畜。并栽种能控制水土流失的经济林木,形成农、林、牧协调发展。在调整过程中应着眼于长远打算,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坚持建设和保护并重,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
5.建设山区新农村,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望谟县是喀斯特地貌突出且石漠化现象严重的地区,地质隐患较多,很多地方不适宜人居,在山地干线公路修建后,应沿路选择宜居地,新建或扩建村落和集镇,集中实现水、电、学校、卫生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吸引居住在较偏远的农户迁移,由分散到集中,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基础。对于迁移出来的劳动力,应通过对其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将其转移到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山林特产开发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来源的渠道,从而逐步摆脱贫困,走上小康致富的道路。
(三)望谟县政府的脱贫政策取向
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和谐因素之一。合理定位政府功能有利于加快建设和谐社会,贫困地区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对该地区摆脱贫困走上富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望谟县政府在脱贫进程中应扮演环境的治理者、宏观的决策者、服务的提供者、政策的支持者、制度的创新者、新型农民的培育者,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去定位政府角色[8]。此外,主观原因是贫困县致贫的内因,若不能从主观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则摆脱贫困将无望可求。因此,望谟县政府的脱贫政策取向应以解放干部群众的思想为先导,破除安贫、依赖等心理,以改革为动力,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资源的开发为新的增长点,以外部援助为催化剂,以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为根本,以领导班子的建设为保证最终解决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周静茹.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2]刘渝洲.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贵阳:贵阳财经大学,2012.
[3]崔 勤.新时期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和脱贫路径选择[D].南昌:南昌大学,2012.
[4]孙 博.林西县贫困问题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5]车春梅.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6]黄海燕,王永平.新阶段贵州农村贫困特征与反贫困策略调整[J].贵州农业科学,2010,(7).
[7]望谟县人民政府.望谟概况[EB/OL].望谟县人民政府官网,2014-01-
07.http://www.gzwm.gov.cn/index.p
hp?m=content&c;=index&a;=lists&c;
atid=41.
[8]汪 霞,汪 磊.贵州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特征及扶贫开发对策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12).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