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2016-09-27 03:47文/杨
教育家 2016年30期
关键词:群文杜甫古诗

文/杨 莉

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文/杨 莉

古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那极为璀璨的一颗星,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与情怀。从先秦到唐朝再到现当代,诗人们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一种纯粹的美、抒发了一番别样的情,记载了一段厚重的历史、传承了一些可延续的思想,这是一种感发的生命力,它能激活人的心灵,使心灵不死,它更教会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可以借取古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成就自己。

目前,古诗的教学成为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很难想象那纯粹的美,感受那份别样的情,如何让古诗焕发出新的活力,怎样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笔者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丰富教师的积累

教师的丰富积累是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的基础。面对一首首距离现今社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诗,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心情,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就没有办法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古诗的教学就变得简单浅显,索然无味,学生就无法感受古诗蕴含的魅力,无法通过古诗的学习丰富自己认知,改变自己。作为教师,如何丰富古诗文化底蕴,让古诗的教学厚重起来?

走近作者觅知音 杜甫在《偶题》中曾写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意思是说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而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可见,每位诗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笔,书写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或言志,或抒情。教师想要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就要走近作者,与作者成为知音。只有与作者息息相关,感同身受后才能真正体会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在学习杜甫《前出塞》时,通过诗句的释义能够明白:这首诗是在讲述作者希望国家拥有强大的武力,却不随意侵犯他国的思想。杜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笔者查找了大量有关杜甫的资料,探求这一思想产生的缘由,并逐渐走近了杜甫“醉里眉攒万国愁”的人生,看到了一个虽出身富贵,却一生心系百姓、家国的爱国诗人形象。正是这样一个“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杜甫,才能在毫无节制的战乱中发出“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的喟叹。了解了这些,笔者更理解这种“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思想了。

走近作者,成为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的一块重要基石。在资料的整理、书籍的阅读中寻觅千百年间的知音,才能更好地体味古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与真谛。

走近时代跨古今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无疑道尽了诗人的心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用自己的诗作佐证着这一主张。“为时而著”意味着诗人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感的一种集中概括。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要想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就必须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只有倾听到时代的声音,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真正地体味古诗,从而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走近文本动情义 让古诗鲜活起来,就要走近作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成为知音。走近时代了解背景是基础。与此同时,更要研读文本去洞察古诗文中蕴含的情义。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曾写道“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文学与艺术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句话不仅道出了画作中的艺术特色,更体现出了古诗文的特点——藏与露的艺术。在古诗中,露,讲求的是艺术;藏,体现的是深度。露出的是具体的事物,藏着的是抽象的意境。可见,要想很好地洞察古诗中所蕴含的情义,就必须要深入地研读文本。在参透古诗表层所显露出来的具体内容与景象的同时,还要参透古诗深层所隐藏蕴含着的抽象思想与情感。

在杜甫《前出塞》一诗中,首先寻找诗句间的内在联系。前四句用似谣似谚的语言讲如何练兵用武,运用灵活的战术两个方面描写克敌制胜的方法,是古诗表层所显露出来的具体内容。后四句则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前四句的拥强兵为后文写反黩武做了铺垫,是古诗深层所隐含起来的抽象概念;其次关注古诗情感的表达方式。诗人运用反问的句式,慷慨陈词,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战争思想;最后探究文本的精妙之处。在走近文本时,笔者发现在唐人的篇目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长,实乃精妙,这首诗既富于哲理又通俗易懂,既立意高远又气势磅礴。这样研读文本,了解古诗中所显露的内容,挖掘其中所隐藏的思想,才能深入地感受到古诗的语言魅力。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对于古诗的深入理解能够让古诗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让学生有的可学,愿意去学,学得有趣。摆脱了原本古诗教学只知诗意,只会背诵的尴尬境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只有教师真正地研读了文本,教学才能够既重视诗歌内容,又重视诗意的表达;既重视诗歌情感的体验,又重视情境的想象;既重视诗歌的积累,也重视诗歌的运用,与生活的链接,使古诗课堂兴趣盎然。这节《前出塞》的课堂,正是因为教师的深入解读,学生才能深入地理解“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战争思想,从而让这首以议论见长的古诗在学生的心灵中鲜活起来。

走近学生明已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就必须要把握学生的已知,从而准确地确定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设计评价方式,这样古诗教学才能有鲜活起来的可能。

在学习《题临安邸》这首古诗时,笔者先让学生完成了课前参与,绘制了以“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说一说”“查一查”“画一画”为内容的思维图,通过这样的环节去引领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创作背景;走近时代,了解时代对诗人创作的启发与影响;走近文本,了解诗人想表达的情与志以及表达的方式方法。通过对于学生课前参与的检查发现,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这首古诗当中的“邸、熏、汴”的生字字形;能够结合注释较好的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够通过查一查背景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但学生依然无法很好地体会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对“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深刻含义不能较好的理解。由此可见,学生虽然经历了走近作者、走近时代、走近文本的过程,但依然不能将诗人的写作特点、创作背景、历史事件、表达方式等方面关联起来去理解古诗的情与志。

基于学生这样的已知,笔者采用“我说释义你来写字词”和“我说诗句你说意思”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放在对《题临安邸》这首诗歌情感体验与表达中,对历史的认知和感悟中。通过适时适度的推送资料,让学生对诗人的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产生关联,从而真正体会到了这首《题临安邸》所表达的情感,效果显著。教师通过思维图探明学生的已知,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真学、真思、真知、真受,古诗教学也就真的鲜活起来了。

学生的主动学习

学生的主动学习是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的根本。古语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近道矣。作为教师只有拥有全局整体意识,才能让其观念支配其自身的教学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学生在课堂中能否主动参与学习,成了教师要思考的又一个问题。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与总结发现,以下四个策略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手段多样兴趣浓 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古诗学习有兴趣后,自然能够主动的参与课堂去感受古诗所蕴含的魅力。为了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一是描绘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是相辅相成的事物。在课前参与过程中,学生通过画一画,可以将古诗中抽象凝练的语言变成栩栩如生的画作,既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又想象了当时的画面,抓住相关物象产生自己的理解,让古诗的学习充满了趣味。在学习完古诗后,学生又依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创作诗画作品,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在这一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给自己带来了美的享受,乐趣无穷。

二是吟唱古诗。古诗文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格律美、意境美、辞采美、含蓄美。通过绘画的方式让学生于兴趣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通过吟唱的方式则让学生在多感官的调动下感受古诗美的力量。如在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名家徐建顺的优秀吟唱作品,学生在抑扬顿挫的声调中,不仅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还领悟到诗人要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教学从无声走向了有声,同时还传承了历史悠远的吟唱艺术。在吟唱过程中,学生运用教师教授的吟唱的方法,即大多数汉字中一声、二声可以吟得慢且悠长,三声、四声可以吟得快而短促的方法去自我练习,既感受了古诗词中抒发的美,还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是创设情境。除了绘画、吟诵等多感官的参与学习,要想使学生对古诗学习有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让学生走近课堂、走近古诗。笔者选择了全新的方式开启古诗课堂:有时让学生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有时带领学生倾听一首美妙的歌曲,有时听一个绘声绘色的小故事。这些艺术形式的选取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对古诗内容理解有所帮助的,能够创设意境的。

如今,教育已经进入现代化,因此,能够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浓厚起来的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形式的多种多样永远是为学生能对古诗感兴趣而服务的。描写自然风光、写景状物的古诗可以用绘画方式来展现;叙事言理,咏物明志的古诗可以用绘声绘色的故事来创设情境。总之,世事据无定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诗歌题材进行自己的设计思考,才能选择恰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产生内驱力。

推送资料跨时代 古诗中所描写的“情与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遥远了,学习过程中自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不能在学习过程中适时的进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又一个的台阶,困难会消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烦放弃的思想。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古诗课堂中适时适度地推送资料,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如在学习杜甫的《前出塞》时,笔者就适时地推送了三次资料。第一次推送资料是在课始,推送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为了让学生进入到那个时代,了解诗人的家庭生活,体会作者写诗时的悲愤、激昂。第二次推送资料是在体会《前出塞》的情感时,推送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是为了让学生看到当时社会生活中统治者的昏庸,百姓的流离失,进入当时的意境,体会到写诗时作者的愤懑、不满。第三次推送资料是在体会杜甫为什么会产生拥强兵而反黩武这样的思想时出示的。推送的是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对自己的描述,这段资料是为了让学生再次的与杜甫贴近,走入情境,体会到正因为统治者昏庸,正因为杜甫将天下百姓的和平安乐为己任,所以才发出了这样的喟叹,从而深刻的感悟到《前出塞》中所表达的思乡情怀以及了解杜甫的志向。通过三次资料的推送,学生们更好地进入了古诗的意境。由诗人的家庭生活走近社会生活再到诗人的志向情怀,学生们的情感丰富起来了,内心涌动起来了,自然对古诗的理解更深入了,学习更加主动了。

反复吟诵韵律美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吟诵在古诗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反复吟诵,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词句的韵律美,同时也能够很好地理解内容进入意境,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体验与感受,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反复吟诵都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意义的重复吟诵古诗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使学生厌烦。因此,反复吟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要选准吟诵的时机和方式,让吟诵成为有意义的诵读,成为一种享受。在进入诗境时,整体诵读,读出节奏美;在体悟情感时,示范诵读,读出感情浓;在理解重点句时,补充资料于情境中诵读,读出诗的意境。在反复吟诵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链接生活用处多 宋代学者罗大经曾说:“学不必博,要之有用。”古诗教学也如此,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到所学到的知识是有用处的,他们才自然愿意学习。因此,笔者努力让自己的古诗教学变得有意义,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有意义。

于是,在《前出塞》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理解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思想后,笔者连接了南海争端问题,试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古诗中所传承的思想。南海争端问题,一直是个敏感问题,社会各界人士都有着自己的看法。经过古诗《前出塞》的学习,学生们收获了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思想,看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也明白了拥有强大的兵力是为了防止他国的侵犯。此时,再看南海争端问题时,再看待国家的政策法规时,学生们都有着自己的想法。班里的一个小女孩侯林岩则认为“我国的领土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我们坚持以和平态度解决南海问题,但是我们更要增强我国的军事能力。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去年的大阅兵,强大的军事兵力是震慑他国的关键。如果别的国家依然无动于衷,我们也可以适时给他们点厉害看看!”

一个个的教学案例无疑不传递着一个信息,要想让古诗教学鲜活一来,一定要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只有学生自发地自觉地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去感受,才能让古诗的情与志波动学生的心弦,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群文整合阅读是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的方式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者,他们的丰富积累与主动参与自然是能够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的基础与根本。但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的方式更为重要,那就是群文整合阅读的古诗教学方式。“群文整合阅读”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来,十分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密云区从2014年就开始实践群文整合阅读的教学策略。通过区教研员王颖老师的讲座,笔者了解了群文整合阅读即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本进行整体建构达成共识。这一组文本可以是连续性文本(一整篇文本),也可以是非连续性文本(相对于以文字为载体的连续性文本而言,主要呈现出以图表、图画、音频、视频等为承载信息载体的特征)。基于此,笔者认为,古诗教学是非常适合群文整合阅读的,因为古诗的语言凝练而感情丰富,要想体会这寥寥数语之间的深刻情感,必须要结合很多资料去体味感悟。只要能够确定适合的议题,选择恰切的篇目,古诗教学就可以在“群文整合阅读”的方式下更具有生命力,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于是,经过三年的思考与实践,笔者将古诗教学分成四个议题去群组阅读,去应用生活,去让古诗焕发出新的活力。

发现一种纯粹的美 古诗中多表现的是一种纯粹的美,诗人有时抒发的是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有时表达的是对人性的讴歌,有时借景抒情,有时托物言志。但不管诗人怎样表现,我们都能感受到诗文中那纯粹的美。所以“发现一种纯粹的美”成了群文整合阅读的一个议题。将杨万里的《小池》与杜甫的《绝句》组合在一起,去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意境美;将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和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组合在一起,去感受古诗中的田园风光美与童趣;将郑燮的《竹石》与元稹的《菊花》组合起来,去感受古诗中的人格美;将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组合起来,去感受古诗中的理性美。通过这样的群文整合阅读方式,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古诗中不同的美,产生不同的心灵感受。

群文整合阅读古诗,去发现一种纯粹的美,去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意境美、色彩美、人文美、理性美,为学生的古诗阅读指明了方向。

感受一番别样的情 对美的事物,人们总是不吝赞美,在古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赞美之情。所以,读者常常能在古诗中感受到一番别样的情,有时是对人与物的赞美之情,有时是对国与家的思念热爱之情,有时是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所以,“感受一番别样的情”自然成了群文整合阅读的第二个议题。

在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时,为了能更好地感受诗人送别时的情感与表达的方式,群文整合了《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古诗。抓住诗中“柳”“酒”“亭”“水”“月”等物象,品味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对比阅读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送别的方式不同。尽管送别方式不同,但离别的感受却相同。通过这样的群文整合阅读,将学生零散的知识认知整合起来,感悟古诗中那一番别样的情怀,教学效果显著。

铭记一段厚重的历史 古诗传承至今,已有千载。诗中不仅蕴藏着情与美,更记载这一段段厚重的历史。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了从北宋的繁荣昌盛到南宋时期任人欺凌的一段悲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反映了清朝时期对统治者变革的呼唤。一首首古诗中都铭记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在教学中更要采用群文整合的阅读方式来让古诗鲜活起来,厚重起来。

在学习陆游的《示儿》时,将《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闷迎凉有感》群组教学。将这样一组属于同一时代、不同诗人的古诗关联起来,形成一种共识,认识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不图收复失地的行为,同时表达出诗人的忧愤及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铭记那段历史。正所谓“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让学生通过古诗去铭记一段历史,能够让古诗在其心中鲜活起来。

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古诗学习,更要有“群文整合”的阅读方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此坚持下去,必然能将古诗学习形成系统,使其变得鲜活而有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群文杜甫古诗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杜甫改诗
群文活动
品读古诗
杜甫与五柳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