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莹 陈 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4)
居民的气候变化认知和环保行为研究
蒋莹陈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通过社会调研发现,在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面前,居民的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差异,真实的环保行为较少,建议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加强引导居民的环保行为,并提高政府、媒体与居民之间的信息沟通。
气候变化; 认知; 环保行为
目前,气候变化是中国居民都逐步意识到的一件事情,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尤其自2012年以来,雾霾严重影响了中国部分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包括多个直辖市、省会级城市。在十八大报告中,中国政府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倡导全民共创美好环境。
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活动是20世纪中叶以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也明确指出,气候变化是处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到的气候自然变异之外的变化,人类活动会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地球大气的组成,进而造成气候变化。但是,居民对此并不太认可。如耶鲁大学2012年所做的居民关于气候变化调查研究显示,美国居民中有50%的人认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没有关系,有10%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根本没有发生[1]。Donald等发现澳大利亚居民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反应、消费行为、信息获取媒介、能源政策偏好等几个方面都存在偏差[2]。王彬彬发现不同国家的居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不一样,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中国、越南、印尼7个亚洲国家中,居民是否认为气候变化对健康有影响,其中以中国的比例最高为70%,巴基斯坦的比例最低为30%[3]。
可见,针对气候变化,每个公民的感知可能是不一样的,进而是否愿意做出行动参与环境维护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本文为此进行了社会调查,以期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居民应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本文调查问卷部分参考了耶鲁大学2012年的居民关于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调查,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做了翻译和修改。问卷共有17道题项,包括个人信息、气候变化认知、参与环境维护意愿、实际参与过的环境维护行为4个部分。
本文于2015年5~7月期间,通过问卷星进行网络数据调研,共获得问卷数据201份,其中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为87.56%。调研样本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信息统计(N=176)
2.1居民气候变化认知和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分析
本文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测量,均值结果见表2。其中,居民对于气候变化认知主要测量了个体是否知道并认可全球变暖这个气候问题、是否感知到气候的变化,以及是否担心气候变化对生活的负面影响,总均值为3.53,情况较好。但从均值比较来看,居民对于全球变暖的共识较高(均值3.85),自身体验相对较少(均值3.26)。
参与环境保护行为意愿测量了是否赞同改变自身行为去维护环境、即使有了新技术也需要个人的能力,以及是否愿意为了维护环境降低生活品质等问题,总均值为3.51,情况较好。但从均值比较来看,居民最不愿意接受的是为了维护环境而减少类似开车这样能让自己的生活更便捷舒适的活动(均值3.28)。
表2 气候变化认知与环境维护愿意均值
2.2居民实际的环境维护行为分析
针对居民在生活中是否会真实进行环境维护活动,将一般的环境维护行为区分为四类方式,数据统计见表3。从均值来看,各项行为分值都较低,总均值仅为1.62。相对而言,个体自身参加环保活动情况稍好,均值为2.20,而其他三项,参加环保宣传活动、致电政府、写信给媒体的分值都很低。
表3 环境维护行为均值
本文同时询问了居民不愿意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的原因,采用了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区分为6种原因,数据统计见表4。根据百分比排序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做这些事情,或者因为他人不做,自己也不做。另外,接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环保行动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表4 不愿意参与环保活动的原因统计
3.1居民的环保行为少于认知愿意
从数据分析看,居民针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更多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实际的环保行动并不多,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从居民不参与环保活动的原因来看,一是认为自己自身的力量微不足道,干脆放弃,这是一种群体中责任分散、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表现;二是会与其他人比较,别人不做,自己也不做,或者觉得自己做了会显得另类不合群。这是一种社会认同的负面效应,即为了维护自己归属于某一类群的身份感,需要采用与他人类似的行为,如继续开车、继续高能耗消费等。
3.2建议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引导居民参与环保行动
要促进中国居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需要提高居民个体的公民意识,从自身出发,努力承担自身的环保责任,并去引导、带动身边的他人。各类环境组织可以加强宣传工作,将环保责任与日常工作、生活有机结合,如设立每月环保企业与个人标兵,鼓励环保行为。同时,可以鼓励个体和家人、朋友相互监督,共同努力。相应地,政府在积极引导的同时,可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将环保立为法律范畴,从而
有效约束公众的行为。
3.3建议加强居民与政府、媒体之间的信息沟通
研究发现居民并不积极与政府和媒体打交道,不太愿意通过电话、写信、发邮件的方式给这些机构反映身边的环保问题。这其中有政府发布信息渠道不及时或者不广泛的原因,也有居民自身不愿意积极反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存在,或者对政府和媒体的执行力存在质疑的因素,认为反映了问题并不会带来什么问题解决的良好后果。为此,需要加强政府、媒体和居民之间的信息沟通,要让每个居民都相信,每个个体的环保行动都有助于环境问题的改善。政府、学术机构等需要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可靠的资料信息,帮助居民增强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主流新闻媒体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度、深层次、多角度地切合实际情况与公众生活,使大家意识到整个社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了解参与环保的具体做法。
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分析发现,一般居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较高,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也较高,但实际的环保行为较少,这中间体现出来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居民的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引导,需要减少因为过度社会认同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建议提高政府、媒体和居民之间在气候变化、环保问题上的信息沟通。
[1]Yale Project on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Americans' Actions to Limit Global Warming in September 2012[R].George Mason University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2012.
[2]Donald Hine,W Phillips etc, Enhancing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profiling and targeting[R].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Research Facility, 2013.
[3]王彬彬.居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让数据发声[J].世界环境,2014(1):34-37.
Study on Residents'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
JIANG YingCHEN Fei
(School of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Through social investig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resident' cognition and behavior towards climate change. Residents do not have enough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provide more guidance to resi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to increas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mong government the media and residents.Key words:climate change; cogniti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2016-06-27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ZH069)
蒋莹(1974-),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组织行为与知识创新、社会心理学
X 24
A
1672-2434(2016)04-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