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伟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294-02
1.地理教学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状分析
《地理课堂教学实施建议》要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紧抓"双基"教学不动摇,这是关系到课改成败的关键之一;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供学生生活体验中的地理素材;搞好教学诊断,及时反思教学中的问题。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中学地理教学普遍存在脱离生活的倾向,是灌输式的教育,因此加强"生活地理"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其现实可能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份居多,加之他们已有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所以地理生活化教学完全有其现实可能性。
2.地理教学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实意义
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有利于树立学生环境意识。
最近几年的高考题也越来越与我们周遍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要求在教学中适当与生活想联系。
3.地理教学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主要途径
3.1 充分利用身边事例,促进地理规律的理解。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各环境要素又时刻作用于人们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典型例证,这些实际生活背景,与学生生活十分贴切,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西藏的居民做饭都要用高压锅,原因就是青藏高原地势高(平均海拔4000米),气压低,水的沸点低,水不到100℃就沸腾了,所以要将饭煮熟就必须用高压锅。
3.2 从学生切实的生活感受入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我就从学生所能感觉到的四季的冷热变化入手,明确我们所处的半球,通过烤火的经历理解直射与斜射所获得的热量多少,便提出这样的问题:"不管哪个季节,我们所获得的热量都来自太阳,为什么我们有的季节感觉热,有的季节感觉冷?有的季节冷热适宜?"这一下子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并结合前面做好的准备工作,再引导学生了解直射点的变化:春分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获得阳光热量一样多,"春分之后,我们对天气、气温的变化有什么感觉呢?""越来越温暖甚至变热。""对,那是直射点正向我们北半球移动,直至移到最北端――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获太阳热量最多,为夏至。那热到极致之后,我们又能感觉到什么呢?""慢慢不那么热了。""对,直射点又开始慢慢向南移,移回赤道为秋分。""秋分过后又能感觉到什么变化呢?""天气慢慢变凉、变冷。""对,直射点开始移至南半球,继续南移,移至最南端――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最少,为冬至。那冷到极致之后,我们又会感觉到什么变化呢?""再慢慢变暖!""对,因为太阳直射点又慢慢北移,直至回到赤道,即春分。如此周而复始往返移动,就形成了一年又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这样一来,通过师生对话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也会觉得有意思:原来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
3.3 从乡土地理材料入手。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讲到"地形的变化"一节时,本节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地形是变化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安排教材的。一开头,我用谈话的方式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年龄大约是几岁了?"同学们回答:"13~14岁。"我接着问:"你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十几年了,对于自己周围的各种事物都很熟悉了,你们想想看,在你们的周围或者附近有没有哪座山消失了?或者说哪里突然间又出现了一座新的山呢?"学生齐声回答:"没有。"接着我又问:"许多同学可能去爬过山,有没有哪位同学见过或听老辈的人(你们的父母或爷爷、奶奶)说过,现在的山和以前有所不同,就是说有没有变高了或者降低了。"学生们齐声回答:"没有。"这时,我紧接着又问:"那么我们课本中为什么说地形是变化的呢?"这个时候,从学生们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注意力显然是被吸引住了,他们正急切地等待着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所以,当我总结归纳时说,地形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不是一年、二年、一辈子所能观察到的,而是要经过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的时间。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大家也可以亲眼目睹地形产生巨大的变化,如发生火山喷发、地震时。这样,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当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