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摘要:智库作为国家政策研究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引发了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相关智库运行机制的研究也日益专业化和丰富化。基于此,本文对中国智库运行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对其现存的不足做出一定评述,从而为我国智库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国智库;运行机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11-02
随着智库在国家治理、决策支持、公众影响层面作用的增强,专业化的智库运行机制建设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对中国智库运行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拟通过对中国智库研究文献的梳理,探寻其研究趋势与不足,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思考。
1.中国智库运行机制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中国智库运行机制的研究呈现由少到多的趋势,且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用人机制、管理机制、筹资机制和平台机制四大维度展开。
1.1 用人机制的研究维度。孟维晓着眼于大学智库的建设问题,指出西方智库之所以能有效发挥作用,关键是其在人员配置方面有独到之处,因此中国的智库应重视人员的建设,尤其要注意研究人员的选拔和使用。具体来看,纵向层面上,所录用的智库研究人员不仅需具备渊博知识、丰富经验、开阔思路,而且也需要踏实的工作作风;横向层面上,我国要注重研究人员学科领域的互补性,并创新机制以保障其经历的投入和成果的产出。曹真则指出,要想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智库的作用,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选拔与交流机制,而目前,中国的选人用人方式单一,缺乏活力。因此,人才选拔方面,应着重人才的素质,即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方式吸引各类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促进人员工程的年轻化、专业化;人才交流方面,应建立人员流动机制,以进一步扩大智库的社会影响力。阳璐琼认为,虽然当前国家领导人对智库建设较为重视,但由于受到相对封闭的人事干部制度、匾乏的人才竞争制度的影响,智库研究人员的身份和地域受到严重限制,我国的智库发展较为缓慢。
1.2 管理机制的研究维度。孟维晓提出,我国各智库应明确各自的研究领域,形成自身特色,在此基础上对智库基本要素进行科学管理。曹真就中国思想库的日常管理机制进行讨论,指出目前我国组织结构较为单一,管理机制较为松散,缺乏系统的布局规划,部分研究者本身是体制内的研究人员,或者是其他机构的工作人员,只是兼职研究某些课题项目,因而缺乏对其人员与研究成果的系统管理,基于此,我国各智库团体或阻止应着手于建立有效、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阳璐琼在分析中国思想库发展的制度环境时,对思想库的现行运行机制进行了批判,提出中国公务编制的"终身聘用制",使得工作者在思想上容易懈怠,缺乏钻研精神与竞争动力,难以激发学术创造精神;中国严密的"上下等级制度",也使得智库内部的管理力度和效用大大降低。
1.3 筹资机制的研究维度。曹真就经费来源机制展开论述,指出经费是思想库运作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思想库的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智库经费的来源大致分为政府拨款、企业或个人捐助、自行筹措等方式。孟维晓指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不仅能够保证研究的可持续性,而且有利于研究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因此,中国智库应大力拓宽资金来源,拓宽筹资渠道,争取学校、政府、公司团体和个人等多方面的支持和资助。此外,赵可金、周琪、王莉丽等人也认为,筹资机制是中国智库得以高效运行的主要环境,中国的智库发展不仅应着手人才管理、成果管理等方面,还应做好相应的资金筹集工作,从而为智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证。
1.4 平台机制的研究维度。阳璐琼认为,缺乏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和网络推销渠道,阻碍了我国智库的社会影响力。曹真在《我国思想库的运行机制》一文中指出,我国智库研究成果的推广方式主要为:向政策部门宣传研究成果,发表专题研究报告或书籍,利用网站、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和宣传科研成果等。孟维晓在其研究中同样强调,中国智库的立身之本是:各类智库在与政府维持适当关系的同时,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从而使决策咨询最小化地受到干扰,保障研究成果最大化地得到推广。
2.中国智库运行机制研究述评
近年来,随着政府决策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外脑"需求的日益增加,我国学者对于智库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不断增多,但在总体的研究层次上还缺乏一定的统一性。
2.1 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纵观国内学者对智库运行机制的研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以宏观的智库范式研究为主,而微观的本土化的智库运行机制的研究较少,针对民族院校的特色化智库运行机制的书籍或论文更是少之又少,这不仅不利于中国特色化的、民族特殊化的智库相关理论的完善,而且限制了实践中智库的本土化和特色化发展进程。
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就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看,对智库运行机制的研究初见成效,但通过具体案例研究我国运行机制的论文或书籍并不多见,立足于智库实体展开的实践研究更是未见,绝大多数学者均围绕国内外智库运行机制的相关理论、模式等展开研究,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智库运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但同时也使我国具体的智库运行缺乏必要的实践指导。
2.3 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由于缺乏实践层面的、具体化的相关案例研究,使得智库运行机制研究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不强;由于缺乏微观层面的、本土化的智库运行机制研究,使得科学的研究范式在我国难以真正落实;由于缺乏现实层面的、特色化的高校、民间等智库运行机制研究,使得智库难以很好地服务于现实问题。
总之,虽然部分学者已尝试对智库运行机制展开系统分析,但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笔者认为,相关学者应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将智库运行机制的研究进一步细致化,以弥补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空白。
参考文献:
[1] 任晓.中国智库:发展、问题与前景[J].中国第三部门研究,2013.
[2] 王增杰.我国智库建设的历史考察及现实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
[3] 阳璐琼.中美思想库模式比较研究[J].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14(6).
[4] 赵可金.美国智库运作机制及其对中国智库的借鉴[J].当代世界,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