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外八庙的藏传佛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2016-09-26 23:38陈浩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承德金刚

摘 要:承德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仿新疆、西藏和内地等不同庙宇式样,环列建造了12座皇家寺庙,俗称外八庙。这一寺庙群体中的多座寺庙建筑特色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了浓厚的藏族建筑元素,庙内供奉着形式不一的藏传佛教菩萨、造像等,充分显现了藏传佛教在承德外八庙各式寺庙中的不同体现,同时承德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也具有古印度、藏族、汉族文化融合的风格,集佛教文化精华于一身的特点。承德外八庙所承载的藏传佛教历史文化资源是承德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德独特的资源优势。这些赋予承德“灵气”的庙宇给承德人民带来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因此开发利用好承德佛教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提高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弘扬,增强承德旅游的魅力;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使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本文针对当前承德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拟为承德佛教文化资源的开辟与构建以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做出理论性研究。

关键字:承德外八庙;藏传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16年度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编号:Z20162004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其佛教艺术在以儒学文化为背景下的内地,经历了从排斥到斗争,从斗争到渗入,从渗入到融合的发展历程,并在中国各个地区形成了风格不同的佛教文化,继而发展形成了中国式佛教。于此现象相辅相成的是佛教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中国特色”,例如中国西北部的西藏、蒙古等地区由于地域位置的特殊性,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佛教形式——藏传佛教,并留下了大量的藏传佛教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鼎盛时期,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各少数民族,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针对西藏和喀尔喀蒙古信仰藏传佛教的现实,利用推崇藏传佛教精神手段,实行“顺其俗而抚治之”的政策在承德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仿新疆、西藏内地的不同庙宇式样,环列建造了12座皇家寺庙,俗称外八庙。这一寺庙群体中的多座寺庙建筑特色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了浓厚的藏族建筑元素,庙内也供奉着形式不一的藏传佛教菩萨、造像等。每座寺庙的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缘由,也反映出清政府利用宗教手段缓和民族矛盾,来达到国家统一兴盛的政治目的,是清朝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

1 藏传佛教文化内涵在承德的体现

承德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印度、藏族、汉族文化融合的风格,集佛教文化精华于一身的特点。清乾隆皇帝在普陀宗乘之庙碑文中明确表示:”山庄迤北,普陀宗乘之庙之建,仿西藏,非仿南海也。……是由此以证西来因缘,自印度而西藏,自西藏而南海,了了可识。第印度金刚座,辽远难稽。讵若西藏都纲法式具备,为天人摄受之闳规,藩服皈依之总汇也哉!……夫群藩信心回向,厥惟大慈氏之教。而热河尤我皇祖圣祖仁皇帝扶绥列服,岁时肆觐之区,向也,西锤内面景从,朕勤思缵述:普宁、安远、普乐诸刹所为嗣溥仁、溥善而作也”。意思是:避暑山庄的北部有一座普陀宗乘之庙,它的修建是仿照西藏而不是仿照南海的普陀。……由此就可以看出大士是从西方来,即自印度而西藏,自西藏而南海,这是十分清楚明白的,人人都可以理解的。但是印度的菩萨道场,由于距离遥远,难以考察。怎么也比不上我国西藏佛殿式完备,这里有一套天地间成佛的最高法规,也是边疆各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的中心。……那些虔诚信仰佛教的蒙藏人民,他们又特别尊崇普陀观音的教化。尤其是热河(现承德市)这个地方是皇祖安抚各民族和他们年年要前来朝见的地方。近年来,西部边境各族都已归化王朝。我(清乾隆皇帝)经常想继承祖业,这就是为什么继皇祖建溥仁寺、溥善寺之后,又营建了普宁、安远、普乐这些寺庙。

(一)藏传佛教文化内涵在承德溥仁寺中的体现

承德溥仁寺是康熙皇帝在承德建造的第一座皇家喇嘛教寺庙,康熙皇帝继位以后,奉承藏传佛教的黄教为国教,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和“习俗为治”的政治策略,以增强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团结。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是他六十大寿,各蒙古王公贵族120余人到承德参拜朝贺,共敬献白银10万两恳请修建溥仁寺为康熙祝寿。当时康熙每次到避暑山莊时都要率领王公大臣及各民族首领到庙内拈香祈福,喇嘛在此举行隆重的诵经法会为皇帝祝寿,为国家祈福。庙内的宝相长新殿内供奉着九尊无量寿佛,一方面体现了康熙皇帝以无量寿佛的慈悲之怀对蒙古重僧的“深仁厚德“,另一方面康熙皇帝将自己说成是无量寿佛的化身,体现出藏传佛教僧徒们对这位金身之佛的百般虔诚。

(二)藏传佛教文化内涵在承德普宁寺中的体现

承德普宁寺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是一座规模较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当时正值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割据势力大举胜利之时,他效仿康熙皇帝处理喀尔喀蒙古事务后,在多伦偌尔修建汇宗寺的做法,同时也为尊重蒙古少数民族信奉藏传佛教的宗教信仰,在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仿西藏三摩耶庙修建此庙。

清朝时期普宁寺的山门前小广场是举行藏传佛教活动的地方,最出色的宗教活动就是“打鬼”,藏语译为“跳布扎”或“跳布踏”。跳布扎仪式从西藏传入,传说西藏有一个残暴的君主名叫朗格达摩,其教派与藏传佛教对立,他专门捣毁藏传佛教的佛寺、佛像和僧人,佛教徒十分憎恨他。有一个喇嘛叫贝吉多吉,他在佛教的助力下用跳布扎的方式杀死了朗格达摩,从此佛教又恢复了兴盛。为了纪念贝吉多吉喇嘛的勇敢行为,跳布扎作为扫除恶魔的形式传承下来。嘉庆乾隆时期跳布扎活动时间大多在农历的七月和八月间举行,是一种祭奠的礼仪形式,受到僧俗等各界人士的广泛喜爱。

在普宁寺内遍及着各种形式的藏传佛教文化意蕴。大雄宝殿东配殿内供奉着三尊式样不同的木雕金刚佛,分别是功德天、大黑天和吉祥天母。大雄宝殿后的大乘之阁又叫三样楼,是仿西藏三摩耶庙的乌策大殿修建的,但仿中有创独具风格;以大乘之阁为中心沿阶巡上,大乘之阁四角以台、塔分成了八个部分,表示八海,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国世界立体建筑模型。建筑整体仿西藏三摩耶庙的风格修建的曼陀罗,是以藏传佛教的密宗宇宙观为理想境界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我国佛教寺庙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三)藏传佛教文化内涵在承德安远庙中的体现

承德安远庙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当时清政府取得了平定准噶尔的胜利后,阿睦尔撒纳开始叛乱,让长期居住在伊犁河畔的达什达瓦部人们又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热的战火之中。乾隆二十年(1755年)九月,达什达瓦部不堪忍受准噶尔割据势力的欺压和迫害,在达什达瓦寡妻的率领下,不顾叛军的阻挠和喇嘛的煽动,毅然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举部东迁。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五月,达什达瓦部分前后两批到达承德,乾隆皇帝对迁到承德的达什达瓦部众甚为关切,将他们安置在普宁寺附近的河谷上营建房舍供他们居住,同时考虑到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原伊犁固尔扎庙毁于战火的现实,决定在达什达瓦部驻地附近的山岗上仿伊犁固尔扎庙形式修建了安远庙。

在安远庙主殿内供奉着藏传佛教最常见的绿度母,三层供奉着藏传佛教最重要的护法金刚——大威德金刚。外形为牛头赤手,共有九个头,34臂16条腿,手持法器,颈上佩戴骷髅连成的项链,足下踩踏降服的恶魔,是一副张血口瞪怒目、狰狞恐怖的凶狠之象。据说他是无量寿佛为教化法界而变成的威德金刚的样子,以威猛力降服恶魔,这就是“威”,又以智慧力摧破烦恼业障,使众生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谓之“德”,合起来即为大威德金刚。佛经里记载: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变化来降服阎罗魔王的,喇嘛僧人称其为“雅曼达嘎”,意思是降阎魔尊。

整座寺庙体现出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氛围,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珍品。

(四)藏传佛教文化内涵在承德普乐寺中的体现

清朝时期西部大漠南北的蒙古族人民,始终信奉藏传佛教,而蒙古族是清朝入主中原后重要的辅佐力量,其地理位置处于防御北方侵略的重要军事基地,所以清政府非常重视蒙古、藏民族的密切关系,一方面施恩、怀柔、结好蒙古各部贵族,尊重他们尊崇藏传佛教的习俗;另一方面对造反的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等予以坚决镇压,因此乾隆尊重蒙古族人民“因其教,不易其俗”的宗教信仰,延续前辈敕建寺庙的政治目的,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修建了普乐寺。

普乐寺的主体建筑形式充分体现出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寺庙东半部是一座巨大的曼陀罗实体(也叫坛城),其平面布局十分特殊,共分为内外三重,最外一层周边呈正方形的群房,每边各21间共84间(现仅存基址),四面正中辟门,两侧各有20级石阶蹬道通向二层。二层平台顶四角和四面中间各建有八座琉璃喇嘛塔,形状相同,色彩各异,分别是黄色、白色、青色、紫色、黑色五种颜色,代表藏传佛教“五行”(地、水、火、风、空)。各喇嘛塔中部图案为“朗久旺丹”,意思是十中自在之权,将每一种自在缩写成一个字,把十个字写成一个梵文字母,填上各种颜色,成为美丽的装饰图案。第三层正中是普乐寺主体建筑旭光阁,仿北京天坛祈年殿形制修造,殿内正中央的圆形石质须弥座上建有一个大型立体的“曼陀罗”模型。曼陀罗的含义有两种:一是就形体而言,指建筑方形或圆形的高坛当做修法的道场;二是指在坛上安置诸佛、菩萨本尊,含有“聚集”之意。曼陀罗中央供有上乐王佛双身铜像,上乐王佛又称欢喜佛,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的本尊之一。其独特的藏传佛教风格,深刻寓意的藏传佛教密宗造像鲜明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历史回顾。

(五)藏传佛教文化内涵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中的体现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60歲寿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母亲、皇太后80岁寿辰。乾隆仿康熙60寿辰建溥仁寺的往事,借内外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地的少数民族王公首领来承德为之祝寿之机,下令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仿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的中心和宗教圣地——布达拉宫在承德兴建普陀宗乘之庙,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成。

普陀宗乘之庙是集藏、汉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出典范。山门内矗立着三通巨碑,中间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了此庙兴建的历史背景;东西两通分别是《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和《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记述了土尔扈特蒙古族人民以10万人生命为代价逃离沙俄的围追堵截,重返祖国的伟大历史,乾隆皇帝特为土尔扈特部的英雄壮举亲自撰写碑文以示纪念。当时他们的回归正值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之际,又是乾隆皇帝的70寿辰,土尔扈特部渥巴锡一行特到承德为皇帝祝寿。乾隆皇帝在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万法归一殿举行了重大的宗教仪式,由章嘉国师和漠北大活佛扎雅、班弟讲经,八世达赖的老师六世班禅贝丹益喜代表八世达赖也在此讲经说法。

在普陀宗乘之庙御座楼平台的东北角,有一重檐八角亭,名曰权衡三界,亭内供奉体型巨大的铜鎏金带背光吉祥天母像。吉祥天母又名骡子天王,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在众多守护神中,她被列为众神之首,众佛之母。这尊吉祥天母高5尺6寸6分,共用红铜1100斤12两,用头等金叶57两,红铜鎏金,用工6425个,耗费白银1120两。这尊造像工艺高超、造像优美、国内罕见,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藏传佛教珍贵文物。

(六)藏传佛教文化内涵在承德须弥福寿之庙中的体现

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当时正值乾隆皇帝七十大寿,六世班禅也不远万里从扎什伦布寺赶来为皇帝祝寿,因此乾隆皇帝特批在避暑山庄北面缓坡上建造此庙为六世班禅居住礼佛使用。六世班禅的觐见是继五世达赖朝觐顺治之后清代西藏地方政权和宗教最高领袖与中央政府最高当权者的又一次直接接触,其重要的政治意义表现在:一是显示了清王朝一直运用的“因俗利导”、“因俗习为治”,借助藏传佛教宗教力量达到巩固政权、统一国家的政治策略的成功;二是六世班禅的承德之行,推进了中原文化与西藏文化的融合。在各种庆典活动中,中原特色的戏剧、烟火与六世班禅带来的舞童同台献艺,可谓是各民族文化的一次交流。三是六世班禅的入觐,是他断然拒绝英国人入藏的要求,明确表示西藏属中国领土,一切听命中国皇帝之后启程的。这充分显示了六世班禅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在西藏地方安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须弥福寿之庙有藏传佛教喇嘛227人,并设堪布喇嘛,香火鼎盛,极为热闹。

须弥福寿之庙主体建筑大红台的南楼中间为进入大红台的门殿,门殿南侧供尊胜佛母,这尊佛像三面八臂,面部三睛,左侧脸为红色,右侧脸为蓝色。主臂两手中一手托金刚杵,一手拿绳索。左右两侧的后臂手中分别托着弓、净瓶、小化佛、箭等器物。藏传佛教认为,她是一尊救苦度难的女性菩萨。三层东侧有金漆雕刻七座坛城,每座坛城的中央和四门各有一尊佛像。自北向南依次为:胜乐金刚坛城、密集金刚坛城、大威德金刚坛城、密集金刚坛城、大威德金刚坛城。坛城周围是山水走兽。胜乐金刚:有四头(分红、绿、白、灰颜色),每头有三眼,有两腿十二支手,主臂两手持金刚杵、金刚铃。拥抱着红色的金刚佛母。密集金刚:三头(分白、蓝、红颜色),六臂,主臂两手持金刚杵,拥明妃,结跏跌坐在莲座上。大威德金刚:九头,每头上三只眼,三十四支手,十六条腿,蓝色的身体,脚踩邪魔,拥抱明妃。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密集金刚、喜金刚称为五部金刚大法的本尊。

须弥福寿之庙大红台群楼内乾隆年间原有珍贵的藏传佛教法器、供器、佛像共二万多件。光绪年间,有的运往北京,有的调拨到避暑山庄,有的被军阀盗走,虽然寺庙内现所剩较少,但都是做工精美、工艺考究、材料上乘的珍贵文物。

2 外八庙藏传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承德外八庙所承载的藏传佛教历史文化资源是承德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德独特的资源优势。这些赋予承德“灵气”的庙宇给承德人民带来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开发利用好承德佛教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提高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弘扬,增强承德旅游的魅力,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使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承德外八庙所蕴含的藏传佛教历史文化,不仅是封建礼治的化出,而且是历史群体意识的再现。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承德藏传佛教知名度越来越高,佛教物化载体观赏性越来越强,同时它又包含着深厚神秘的意蕴,无论从实现承德成为一流的旅游名城目标上,还是从当前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上,承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资源都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对承德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和意义。研究承德藏傳佛教文化对于研究其它相关问题如清代在承德的历史活动和民族、宗教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承德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的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而且这种资源内容涵盖面越广,在旅游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大。承德佛教历史文化具备了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特点,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文化资源。特别是它还具有观光旅游、宗教旅游等综合性旅游的特点,既包含有佛教旅游者游览的佛教寺庙的内容。综合上述,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承德佛教历史文化资源,不仅适应世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趋势,同时也是一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丰富和提高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有益的事业。

4 承德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承德外八庙藏传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挖掘文化内涵为原则。注重承德本地藏传佛教文化与地区民族文化相结合,突出地域性。承德外八庙集中地分布于市区自然山水中,独特的区位条件和文化氛围赋予它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但现阶段的承德佛教旅游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游客以观光烧香为主,部分导游人员以“导购”为主,对景点的文化内涵讲解不到位,无法突出佛教文化旅游的特色。因此,为了大力发展承德佛教资源,必须以佛教历史文化为主脉,深入挖掘佛教景点的佛教文化内容,将抽象隐性的文化资源开发出具体显性的旅游资源,进而转化为资本和效益。

(二)以保护藏传佛教文物资源为原则。在藏传佛教资源开发中,应着力于开发历史价值大、知名度高的寺庙建筑和文化遗迹,通过保护原有的景观,发挥自身承载的文化内涵作为吸引力。要特别意识到佛教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特点,进行保护性开发。承德的藏传佛教资源大多属于省市乃至国家级保护对象,其历史文物价值远比旅游经济价值大得多。因此要以保护佛教古迹原有风貌为前提,坚持深入发掘承德藏传佛教文化内涵,必要时聘请专家进行实地科学考察和论证,保护承德藏传佛教文物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以尊重藏传佛教史实为原则。当前很多地区的佛教资源开发主要从历史年代和历史片段来介绍佛教景观,这是对佛教资源片面、零散和浅表的利用。应当根据可靠的历史文献,科学地研究史料对佛教建筑、人物、文物中的事实记载,还原史实。

5 承德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运用

承德佛教文化旅游,让人们从物象上和义理上都体验了浓缩的佛国世界。因此“物化”佛教文化遗产为“具体”旅游资源,已成为承德佛教旅游大势所趋。在游览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的时候,使人们不光是“身临其境”,也有“意在其中”的感受。承德普宁寺可以让你“观览”藏传佛教的宇宙观,“感受”藏传佛教对世界的地理结构和形态是以“须弥山”为世界的中心,周围环绕大地、山河、日月星辰,这一思想被充分体现在地平寺院的布局中,从而充分表明了藏传佛教是融藏、汉、印度三种宗教文化为一体的产物。

普宁寺按照市委、市政府所提出的“佛文化休闲旅游区”和“打造佛文化品牌”的总体部署,不断丰富寺庙的佛事活动,紧紧围绕“北方最大的佛教圣地,世界最大的金漆木佛”这一主题,并以“大法会、班禅法驾普宁寺、普宁寺成为国家首批 5A 级旅游景区”为重点,全方位、多渠道展开宣传。通过对寺庙的装饰、大型实物图片展和举办各种大型法会,邀请外省市高僧大德来寺主法、助法,展示普宁寺的佛教渊源、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多重意义,既吸引和满足了广大信众和居士的愿望,也对促进承德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6年10月,在承德举办的“吉祥承德 ·皇家道场”禅修之旅活动第一期禅修班正式开班,经过精心策划和大力宣传,共吸引社会各界学员20余名,在为期4天的活动中,学员们听取了由具备唐密、藏密正宗传承的阿阇梨李慧愿先生传授的切合现代人生活的汉藏密法精华以及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唐密金刚茶道,与僧人一起在中国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动场所普宁寺上殿学习经法、体验素斋文化,并与普宁寺住持面对面进行了交流。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百余家媒体给予了报道。此次禅修之旅活动是为弘扬、传承宗教文化,打造承德“吉祥圣地”的宗教旅游文化氛围,以宗教旅游带动承德的淡季旅游市场的重要举措,同时计划建立佛学院、唐卡学院,举办唐卡展示、国际唐卡文化论坛,开发宗教文化产品等项目,进一步推进承德外八庙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打造旅游新业态,推动承德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Gisbert Rinschede.Forms of Religious Tourism ,1992.

[2] 陈荣富,周敏慧.进一步发展我国现代宗教文化旅游事业[J].江西社会科学,2001,9

[3]陈传康,牟光蓉,徐君亮.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J].旅游(增刊),1988,30:30-34.

[4]陈金云.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与外八庙[J].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5]周金生.承德文史文库[M].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8.

[6]河北导游基础编写委员会.导游基础[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7]甘枝茂.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8]匡翠春.外八庙研究.中国戏剧大学出版社2014.

[9]承德网站 佛教网站.

作者简介

陈浩(1982-),女,汉族,籍贯河北省承德市,就职于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监测与管理。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承德金刚
金刚炮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追影记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没有金刚的金刚狼爪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