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佳 高杰华 王甜
摘 要: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共同目标,但近年来,部分高校被指出存在“重研轻教”现象。为了探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广州高校教师为调研对象,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析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由数据分析及访谈结果可知,广州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学与科研冲突在性别、年龄、职称、学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政策环境导向”、“考核激励机制”、“教师认知偏好”是导致高校教学与科研失衡的主要原因。本文将从政府及高校两方面提出改善教学科研失衡现状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高校;教学与科研;结构方程模型
1 引言
近年来,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备受社会关注。2014年7月,清华大学解聘教师方艳华一事引发热议,原因是其所签合同中规定“就职9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同年12月,川大学教师周鼎发布自白书,表示“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今后都不再在川大开课。”再次将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这一话题推上风口浪尖。
教学是一个高等院校最根本的职能,而随着高校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科研能力也逐渐成为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使得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对立统一起来。对立面在于高校教师花费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时间精力存在一定冲突,统一面则表现为教学为科研作必要的准备,科研将教学的理论付诸实践,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共同目标。
本文在参照及引用部分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广州大学城内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当前高等院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协调情况,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高校教学与科研协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为高校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以达到让高校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与科研的密切联系和更好地处理二者关系的目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中,自W. Humboldt提出“教学和科研相统一”开始,有关教学和科研之间关系的话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热议。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麦克拉克和弗里德里希以美国一所既注意教学、又十分强调科研的小型文科学院为个案,开展长达5年的关于“教学效果和科研成就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弱相关的关系。但在1998年,丹麦学者詹森通过对几所大学近六十位教师进行访谈,得出的结论为教师们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影响,并认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比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要大。美国学者纳尔福认为,“如果以科研为横坐标而教学为纵坐标,二者关系类似一个右倾的抛物线,在较低科研水平上,科研的增长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上升,但到达一定极限点后,由于过多的科研花费过多时间和资源,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国内研究现状
教师是高校职能的主要承担者,从现实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在从事繁重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科研任务。而正如上文所述,管理者对教学和科研的管理是难以兼顾的。对于近年来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虽然所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对其原因的分析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
崔鹏指出社会认知、高校认知及教师认知是造成教学与科研失衡的三个主要原因,他认为应坚持教研一体化理念,重视人才培养。而汪增相提到大学教师所处的大环境,人们对高校科研工作的片面理解及我国现行的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导致教学与科研失衡的原因。在徐君的研究中还提到了政府投资政策导向和教师能力差异的影响。李田、王卓君指出灵活分配高校的经费、改进教师评价体系等措施有利于改善教学与科研失衡的现状。刘献君、张俊超、吴洪富等人通过实证性研究发现教师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教学与科研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组织制度和个人经验、兴趣等等。另外,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张焕霞认为国家政策、学校和院系的政策、学科性质、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个人能力和偏好等都是影响二者关系不可忽视的因素。
3 调研分析
为了更深入细致地了解高校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认知,此次采取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广州大学城部分高校内随机发放问卷,并且每所学校抽取10位教师进行访谈。访谈的目的是了解教师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状况,以及深入了解其对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看法和相关建议。经过对各方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整理和分析,归纳出以下几点关于教学与科研的现状以及高校教师对二者關系的看法:
(一)教学与科研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由于制度体系等原因,目前并不能很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接近80% 教师认为他们所在的学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且有部分老师反映科研工作的任务过于繁重。通过交叉表分析发现,教师的性别、学历及职称与他们的工作重心存在显著关系,其中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更倾向于科研工作,较年轻的教师(45岁以下)比年纪较大的教师(46-60岁)更倾向于科研工作,学历和职称越高的教师,工作重心会越偏向于科研。
(二)在高校,教学是根本,高校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基本上所有受访教师都表示,教学极其重要,院校、政府应当将它置于与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现行对于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基本看科研,导致了许多教师对科研“趋之若鹜”,大量的资源涌入科研项目,教学队伍规模大幅缩水,使得真正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所剩无几,这与高校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我们不应唯科研论英雄,因为大学毕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栽培人才才是高校教育的本真。
(三)总体看来,高校职称评价体系是综合教学与科研进行评估的,二者所占比例在院校之间不尽相同,但科研所占比例普遍偏大。受访教师表示,希望可以将教学与科研放在更加平等的地位进行评估,或者针对教师类型调整两者比重。职称评价体系应该根据院校及学科性质进行适当调整,尽可能量化教学指标。
(四)政府和高校的管理决策体制中反馈机制不够完善,决策的灵活度不高。在相关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反馈信息不能及时地传达到决策者手中,上级领导对教师意见的关注度十分有限,以致教师的反馈信息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影响了决策的适应性和灵活度。
4 模型结果及分析
除了对相关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及总结访谈结果,我们还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教学与科研失衡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索。
(一)影响因素指标测量
根据极大似然估计,三大影响因素与其二级指标之间的回归系数(即路径系数)估计如表1所示。潜在变量对指标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因素负荷量。
VA1、VA2、VA3对潜在变量“政策环境导向”的因素负荷量分别为0.696、0.553和0.846。其中VA3的负荷量最大,为0.846,显示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对高校“重研轻教”现象有很大程度上的导向作用。其次,VA1“政府政策导向”的负荷量为0.696,表明政府对高校的投资政策的偏向,对这一现象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VA4“职称评审制度”对“考核激励机制”的因素负荷量为0.754,表明职称评审的过程中过分看重教师个人的科研能力忽视教学能力,使得部分教师为了职称评定而将大量精力投入科研工作。VA5“教师考核机制”的因素负荷量为0.737,显示对教师的考核更偏重科研能力,导致教师工作重心倾向于科研。VA8“经济回报”的因素负荷量为0.680,体现教学、科研经济回报的不平衡,在高校的教师激励机制中,同等投入的情况下,教学工作的报酬要远低于科研工作的回报。
科研时间、工作重心、教学投入三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教师在科研教学两方面的平衡情况(见表2)。“工作重心”的因素负荷量为0.941,“科研时间”的因素负荷量为0.639,而“教学投入”的因素负荷量为-0.247,表明在高校教师的时间、精力分配上,教学与科研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影响。
(三)影响因素分析
潜在变量间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即潜在变量的直接效果值或潜在变量间的路径系数(见表3)。“政策环境导向”对“科研教学平衡情况”的直接效果值为0.508,“考核激励机制”对“科研教学平衡情况”的直接效果值为0.686,“教师认知偏好”对“科研教学平衡情况”的直接效果值为0.393。通过数据对比可知,“考核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导向”是造成高校教师“重研轻教”现象的最主要因素。
(四)影响路径分析
由上图影响传导路径分析,三大影响因素“政策环境导向”、“考核激励机制”与“教师认知偏好”对“科研教学平衡水平”都有直接影响。同时,“政策环境导向”还通过影响“考核激励机制”,进而传导到“教师认知偏好”,最终影响“科研教学平衡”。由此可见,“政策环境导向”是产生“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根源所在
5 建议
参考访谈和调查问卷中教师提出的对于政府和高校在平衡科研与教学关系上的相关制度的建议,以及数据分析结论,可归纳出以下建议:
(一)改革高校教育经费制度。政府应当改变当下对科研投入力度大于教育的局面,在教育经费资源的配置方面,政府应尽可能对教学效果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高校倾斜,以形成良好导向。
(二)建立双轨制职称评价体系。高校应将教学和科研分开进行考核,建立适合科研和教育的两套机制,让不同类型的教师都有同等发展机会,得到认同。
(三)改进教学激励机制,加大教学经费投入,适当提高课酬,并对在教学上表现比较突出的教师予以肯定和奖励,以刺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的效果。
(四)完善反馈机制,让教师参与到决策中来,提高回复速度和效率,及时采纳实际的、有效用的意见建议。
參考文献
[1]崔鹏.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探讨[J]. 教育评论, 2014, (3): 18-20
[2]汪曾相. 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J]. 管理学刊, 2010, 23(5): 83-85
[3] 徐君. 高校教师与科研失衡原因及协调对策[J]. 博士论坛, 2009, (6): 36-39
[4] 李田、王卓君. 高等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失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2) :27-28
[5]刘献君, 张俊超, 吴洪富. 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2): 35-42
[6]张焕霞. 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认识和行为调查研究——以河南省高校为例[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作者简介
陈晓佳(1995-),女;高杰华(1995-),男;王甜(1995-),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14级本科生,主修统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