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晴
摘 要:本文从语言本身规律出发,指明语言的学习是了解声音所代表的意义,利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掌握语言,无论是第一语言学习还是第二语言学习都遵循这一原则,也就是解释了相同之处。接着从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不同、教学对象不同、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负影响等方面研究探讨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作为第一语言教学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语言;汉语;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
作为地球的居民——人类日益感到地球是联通的,面对浩瀚的宇宙,地球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而村子里的人们因交通的发达、通信的发达,需要互相学习。古老的巴别塔传说,让人类所持语言不同、沟通不畅。熠熠闪光的中国文化,吸引了各国探求的人们,汉语作为唯一的没有中断的古文明的记载体,延续五千年,外国学习者日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任务重了,探讨与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就很有意义。
第一语言是母语,我们的母语是汉语,相关的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比如我国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学习语文,他们已有了汉语环境下六年的听、说、交际的基础。第二语言是非母语,是在习得母语后又学习使用的其他语言,比如,我们学习英语,就是学习第二语言。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针对母语是非汉语的外国人的教学,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均需从头培养。所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作为第一语言教学的相同之处
1.1 同是学习语言的活动或行为,都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首先,语言是交际交流的工具,声音和意义要建立联系。语言是音义结合体,一种语言发展到的一定时期,音义相对固定:特定的声音代表特定的意义,特定的意义能用特定的声音表达,意义和声音之间有特定的对应关系。言语现象就是人们说话时所用的句子和词,而这些作为言语现象的句子和词都是音义结合体。人们学习语言,无论是学习母语——第一语言,还是学习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只要是学习某种语言,那么在学习的起步阶段,都是要符合规律按顺序地学习,先是一个音一个音、一个字一个字,再是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学习这些言语现象。无论学习什么样的言语现象:一个音、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都需要正确输出这种言语现象的声音,同时正确表达这种声音所代表的的意义。
其次,语言是交际交流的工具,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要建立联系。特定的形式结构只能表示特定的语义结构,特定的语义结构必须用与它相对应的形式结构来表示,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是一一对应的。人们学习语言,无论是学习母语——第一语言,还是学习非母语的第二语言,都要理解和运用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对应关系,并且都要借助形式结构掌握语义结构以运用语言。人们学习母语的过程是直接联系概念与声音的过程,因此,此二者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是同时习得的。学习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也是只有把一种言语现象的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同时掌握,才能运用这种言语现象。例:“被”字句的教学:公式:主语+“被”+动作的发出者+谓语动词+其他成分例句:书+被+我 +放+在桌上。通过大量的替换练习,学生对这样的形式结构能够掌握得很熟练。
再次,语言是交际交流的工具,习得一种语言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学习一种言语现象的前提条件是感知,感知就是听到或看到言语现象。接下来就是理解,即明白感知的言语现象的意思、涵义,也就是了解这种言语现象的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不理解的言语现象,无论是学习母语——第一语言还是学习非母语第二语言,是学不会的。输入阶段结束,就是输出阶段了。模仿就是照样子做,模仿老师的发音和话语,重复课本上的话语。记忆也是习得一种言语现象的必要条件。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使很容易遗忘的短时记忆发展为不易遗忘的长时记忆就是巩固。反复训练是巩固的主要方法,重复是学习之母。应用就是把学过的言语现象用于实际,在交际中使用语言获得沟通。这样就使所学言语现象得到巩固,同时也达到了学习语言的目的。无论是学会第一语言,还是学习第二语言,只有不停地应用学到的言语,才能真正学会。
再其次,作为交际交流的工具语言的规则——语法,它的习得也有一定顺序。第一语言的语法习得和第二语言的语法习得,由易到难,结构顺序相似。换句话说,先学会一些语法,后学会另一些语法。
最后,无论是第一语言的习得,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结果,即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客观条件指语言环境,主要是指目的语的输入输出环境。主观条件指每一个语言器官健全的人都先天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习得第一语言的能力,也具有习得第二语言的能力。客观条件是外因,主观条件是内因,两者相结合就能学会语言。
1.2 同是教学活动,都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
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设计讲授、学生听讲、演练,互相作用,从而达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掌握所学内容:作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汉语知识、技能,从而能够运用汉语,并能通过明确的考核测评。
2 漢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作为第一语言教学的不同之处
2.1 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不同
多数人出生不久就学习和习得的语言,通常是本民族的语言,也就是母语,这种最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也叫做第一语言。学会了母语后又学习的其他语言,叫做第二语言。多数中国人从出生不久就开始学习汉语,并在达到学习年龄后继续学习汉语,如学校中的语文课,我们称其为作为第一语言教学的汉语教学;一些非中国人在学习了其第一语言后,选择学习汉语,此时针对这些人的汉语教学,我们称其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
2.2 汉语教学的对象,即学习的人员不同
作为第一语言的汉语教学对象是指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而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对象是指在异质文化背景下长大的青少年、成年人,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他们有适合自己文化特点的成熟的逻辑思维。
2.3 第二语言教学要从教发音开始
教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和最基本的语法规则,更偏重于口语教学,以期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而在第一语言教学时,因为求学者已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熏陶了六年,具备了相当的听说能力,所以学生一进入课堂,就可以练习读写了,更偏重于书面语教学,逐步增加识字和词汇量教学是重点。人们在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几乎为零,音形义都是重点,甚至音义更是重中之重。模仿语音、语调,大量练习听说才是最普遍的教学方法。
2.4 第二语言教学会受到学生已有的第一语言的影响
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之处是不同的语言比较的结果。如汉语和英语都是“主+谓+宾”的语序,这样的造句就不容易错,例如:英文也是同结构“I like it.”汉语是“我喜欢它。”。这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作用。既然有正迁移,就会有负迁移。汉语和英语在状语的位置上有不同,如:英文也是 “Im reading a book at home.”汉语就不能说成“我正在看书在家里。”,而要说成“我正在家里看书”。因此,第一语言的正迁移作用的充分发挥,负迁移作用的设法消除,逐渐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会让第二语言教学更有效。而第一语言教学没有此问题。
2.5 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不同语言形成的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和冲突
当人们习得母语的时候,也形成了相关的母语文化心理和习惯。学习第二语言时,会有与第一语言不同的文化现象。当学习者不理解和不接受时,就形成文化障碍,甚或文化冲突。因此,讲解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消除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有助于解决相关文化冲突。这也是第一语言教学中没有的问题。
2.6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要明确每一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
例如一节新授精读课的环节为复习上节课的语言点、检查本课预习情况、新授生字生词、新语法知识点讲练、新授课文讲解、口语交际练习、本课重点归纳等环节。教师要清楚地使学生意识到:现在我在做什么,要達到什么目的,学生应当做什么,怎么做。每个教学环节紧紧围绕住这一点,反复练习,直到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为止。比如听写这一教学手段有可能出于以下一个或数个不同的教学目的:检查学生的汉字预习情况;为后面的语法练习提供词汇;为后面的叙述提供提示词;利用听写材料纠正发音等等。如果为了目的一,就要避免重复,以节约时间;如果是为了后两个目的,就必须按要求对生词进行不同逻辑的排列组合等等。为了不同的目的,要有不同的实施方法。要在学生屡屡重犯的语法错误中,教学者要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以求提高效率。
3 总结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就是要在讲解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教授外国人掌握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内容,教授中国文化中主流的有代表性的语言和文化,目的是让外国人、让世界正确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使中国元素在世界文化中显示其应有的美丽。汉语作为沟通的桥梁,联系了中国人和外国人,联系了现代文化和古代文化。怎样更有效地教外国人学习汉语,明确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就能更好地为此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 姚笛.从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看对外汉语教学[J].卷宗,2015,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