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
摘 要:从全国看农业产业结构,近些年的调整确实有所好转,逐步合理配置经济作物与粮食,多种产业与经营正快速发展,基本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满足了社会发展与城乡居民生活需要。但现如今农业调整结构与过去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存在较大不同,对其调整需实现的目标大大超过正常阶段的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还具有诸多问题。
关键词:经济发展;农业产业;产业结构
在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要以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战略任务,其原则就是富裕农民、搞活农村经济、农产品优质、提高单产。一直以来在农村发展经济中,农村产业结构是核心问题。农业产业优化调整结构不但是新阶段发展农业的外部需要,也是发展农业的自身内在需求,对于加快建设新农村、提高农业竞争力与综合效益,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都有着现实意义。农业产业在我国调整结构已历经三十多年,对其进行了极大的完善,明显提高了其合理化程度。但仍面临各种不同的困境,本文阐述了农业产业调整结构的重大意义与问题,并归纳出一些思路,以便更好更快的对我国农业产业优化调整结构。
1 我国对农业产业调整结构的意义
1.1 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要想顺利实现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实现此任务不仅要重视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还要重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发展农村经济,还要重视农村建设三个文明,它是集成了发展经济与社会进步、加之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科学和齐全的体系,涉及了农村步步实现现代化的各种内容,折射出新形势下农村全面进步的核心要求。只有對农业产业展开全面化、战略性及科学性的重大调整,依托市场需要,优化农产品结构配置,构建符合现代农业的特殊体系,这样才可改善整体社会资源,以便加快增长经济与提高农业效益,进而创造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1.2 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步入小康社会对现有的农业及农村经济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对农村经济开展全面性的调整结构,并优化农产品种类与质量,才能达到人们为了生活质量提高而对农产品优质化及多元化的要求,这样经济增长动力、市场空间才能更加强劲、广阔。农村经济结构只有实行全面性的调整,对农村逐步转移过剩的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尽快实现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以此方能为未来的小康社会创造深厚基础。
1.3 农产品实现竞争力增强的基本途径
伴随经济为全球化加速进程,农村经济、农业正处于竞争白热化的国际市场中。但因农业的整体质量在我国不高,大多农业技术水平偏低,国际市场中不具竞争优势,这对农业无法避免的产生了强大冲击与压力,尤其在市场中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更没有优势,在竞争中正因为地方农业的低端生产经营,使其处于劣势地位。农业产业只有经过调整战略性结构,使资源正在做到优化配置真,努力发挥相对优势,力推农业转向外向型,这样现有资源优势方可转为产品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强化我国农业的实力。
2 我国农业产业调整结构遇到的问题
2.1 农产品缺少优质的品种与品质
农业调整结构主要限制在调整品种结构上,农产品的多元性、优质性与专用性,对市场需求结构一直无法适应变化,近些年不少地方一直在总体数量上对农业调整结构下功夫,协调产销与市场研发工作有待进步。所以通常农业调整结构更注重于调整品种结构,农产品尽管在多元性、优质性与专用性上发展很快,但对需求结构一直无法适应变化,造成难以根本解决普通农产品较多、特优质的新产品较少,一般性产品较多、专用性产品偏少,劣质或低层次产品偏多、高档产品很少的问题,很难让农业提高竞争力,乃至让农产品增加了经营成本与供求矛盾。
2.2 农业存在较差的产业化经营
就目前而言,相比其他部门农业明显收益较低,进而造成当前大量流失农业资源,致使农村出现大量弃农务工现象,农民务农的积极性极大受挫。除此之外,脆弱的农业基础,并且尚处初级阶段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极低。自对农村改革经济体制以来,尽管有一些专业化乡镇、专业农村及专业户在我国出现,但因投资专业化经营的风险偏大,另外农业本身比较脆弱,如今大部分地方还在沿袭传统体制,那些全而杂的经营模式还没从本质上打破,农户生产趋向于跨业化、多元化。尤其是农村市场体系在当前发育缓慢的环境下,生产经营中农户无法把握市场状况,做出准确的决策,只能依赖自身常年的经验判断,开展全而杂的生产,因此生产经营难以形成当地特色的格局。
2.3 制度缺乏创新与严重的体制障碍
从制度的角度讲,还没有完全形成支撑农业发展的市场制度,政府在对农业产业制定政策及防范措施上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理论支持,同时组织农业生产的方式比较落后,市场大与生产小并存的矛盾严重。从体制的角度讲,首先,我国不同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加工与出口、流通及金融投资等进行管理,这种对传统体制格局的沿袭,已使农产品提升实力与农业产业优化结构受到严重阻碍,这样我国农业就很难发挥出比较优势,更谈不上满足国际要求;其次,地方政府使用的经济职能过多,造成过度行政干预与行政区域替代经济区域普遍存在于农业调整结构中,要项目、争资金、全而杂,雷同产业与分割市场,很难具有比较优势,更难形成产业优势;最后,决定政策者从感情上存在一定情结,自然不自然的就凌驾市场,职能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考核、管理农业发展仍滞留于计划思维之中,轻视体制重视经济指标,轻视结构重视速度,继续盛行传统经济管理方式下的催种与催收,并且调整结构所对应的服务存在严重缺口,农业产业调整结构与许多农业金融投资、税收财政政策发生矛盾冲突。
3 我国对农业产业优化调整结构的思路
3.1 以市场为主导开拓流通渠道
我国要想对农业产业优化调整结构,就需要重视市场主导,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安排合理的生产规模与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同时让资源优势转为农产品、市场优势;宏观方面政府需积极的调控,以市场为指向,增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塑造;借助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更新改革,使农产品流通活跃,为农产品生产及销售不畅、脱节市场解决问题;需要布局合理、规划统一,配套实施渐渐完善,对管理农产品市场提升水准;要加快建设原产地批发市场,促进销售批发市场的逐渐完善;对农产品配套的市场设施要加快建设,诸如加工、储运、包装、分批分类、服务信息等;对批发市场要进行规范,大力培育包括批发商与代销商在内的中介机构,推动交易方式的改进,逐渐面向公众实行交易样品、竞价拍卖等方式。条件成熟的地区,能够实行生产基地密切结合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的流通新方式,扩展农产品市场与打通流通渠道;绿色通道的方式要继续推广,扫除各类关卡,杜绝乱罚款与乱收费现象,使农产品运输畅通无阻,尤其让鲜活农产品实现运销畅通得到保障。
3.2 农业应注重发展产业化经营
在农业产业调整结构中产业化是动力机制。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对农业配置资源起到基础作用,这就要建立将农户、加工、生产、销售及市场衔接起来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为了顺应市场需求与农业调整结构要求,将本地优势充分利用。从有的地方先行先试的经验看,引导农业调整结构需要产业化经营这个动力。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对农业实施产业化经营。首先,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正因市场自身缺陷决定仅依赖市场力量是不够的,政府需要对农业强化政策引导。从税收、银行贷款及财政角度,对农业产业化切实实施优惠政策。其次,各地需培育出本地的龙头農业企业,产业化经营的效果如何,龙头农业企业经营状况是关键。龙头农业企业要具备雄厚实力、影响力强、技术水平高、辐射面广,并能洞察市场情况及时引导农民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最后,为产业化经营营建必要的市场体系,要想引导农民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一定要建设好农产品的信息网络、质量标准及市场体系。只有建立合理的严格的质量标准,农产品才能得到真正的优质优价。
3.3 从体制上予以农业产业调整结构的制度保障
市场制度当属市场经济的重点中的核心,因而农业优化结构要以市场制度为基础策略。首先,通过将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合并使用,在产业调整结构中切实尊重农民自由交换、自愿选择、合作公平的权利。现如今既要维护与界定好农民的权益,又要注意不因保护全局、长远与集体、国家的利益而损害农民的权益。防范打着为农民调整结构的旗号而剥夺他们自主决策权的不良现象。其次,对当前农业的管理改革体制,协调好农产品加工生产、金融投资、流通与农业科研教育的关系,促使农业生产提高组织化程度;对大宗农产品的流通取消垄断限制,根据有助于农业提高国际实力与发挥比较优势来调整其流通、财税、金融投资及贸易等政策。最后,破除行业垄断与区域封锁,生产粮食的区域要自行调整政策,对农业生产实行明确的区域分工,以便让农业、流通及市场整体上个台阶。
4 结论
综上所述,农业事关国家与党的发展全局,在部署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应对农业产业加快优化调整结构,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科学使用资源,尽显区域优势,推动农民实现增收;以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调整结构,不但能够体现出高质量的结构调整,还能实现产业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进而保障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凯等.《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7-68
[2] 周向平,高顺全.立足本土,大力发展林业产业[J].中国林业,2010(10):44-44
[3] 刘小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科技,2011(05):1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