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 城
把绿色蔬果变成绿色心情 有机餐厅风生水起
[上海]西城
有机餐厅不仅代表了食品安全和环保精神,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种时尚和品位的表现。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有机餐厅以及开始提供部分有机食品的餐厅也渐渐多了起来。之所以被大家推崇,是因为和美味相比,它们首先向你卖健康。
ABC kitchen是位于纽约的一家餐厅,玩起了永不过时的“环保”概念,室内装修与其主题相呼应,以纯白为主色调,墙面白漆刷涂,简洁而明快,搭配黑白相间的挂画,十分抢眼。
原木的装饰房梁,像极了我国传统古建筑,仿旧的水泥柱,复古又现代的吊灯,这里的装饰品很多来自纽约的本土设计师,回收的桌椅,绿色的植物,乡野的田园风格与都市的摩登前卫浑然天成,令人耳目一新。
有机健康的饮食理念在这家餐厅体现得淋漓尽致。食材均采用纽约本土农场当季最为新鲜、无化肥、无添加剂的有机蔬果,低脂、低糖、低油,尽可能以食材的原本鲜味征服食客的味蕾。这里的餐单很简单,也比较家常,价位还算适中。中午有$32的午餐3 courses套餐(前菜+主菜+甜点)。
讲究环保的ABC Kitchen采用的是diver scallop,这种人工采摘的方式要比机械采集对环境的破坏度低许多,从食材的选择,运用,到装饰都将环保理念进行到底。
其间多处细节可体现出餐厅环保的理念,用回收的厚纸板做成餐单的夹板,每张餐桌上都会摆上一束小巧而精致的插花,半开放式的厨房外还摆放着当天使用的新鲜蔬果食材,顾客可以真切地看到原材料,在餐厅就餐,仿佛置身小型农场般,清新自然,营造出舒适的就餐环境。
在怡人的环境下就餐,加之清新的香菜、茴香,如同将夏日凉爽的海风吃进了肚里。
在喧嚣纷闹的三里屯,Tribe有机餐厅显得格外清新怡人。它可以带领大家了解有机餐厅过去几年在中国发生的变化。
餐厅取名Tribe(部落),创始人余敏想将这个城市里对健康饮食感兴趣的人聚集起来,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社区。像Tribe这类的有机餐厅成为了一种新趋势,它们会经常组织活动来增强社区感。
这股有机风潮从国外掀起。如今中国年轻人也越来越在意饮食健康。这些成长中并不缺少防腐剂和添加剂的城市青年,对工业化生产的食物愈加反感起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他们也不再信任反季节的食材。
所以Tribe餐厅首先兜售的是——你面前的这道菜,到底如何健康。在菜单上会用不同标识指出,每道菜照顾到了哪种特殊饮食需求——VV代表“严格素食”,GF代表“无麸质”,O是“有机大满贯”。
余敏开这家餐厅的初衷是为了摆脱熬夜和不规律作息,她想吸引的对有机餐厅感兴趣的人,似乎都有类似经历,受过身体状况不佳的折磨。在全球范围内,这群人正在集体引领一股健康饮食风潮——所谓“从农场到餐桌”(Farm to Table)的运动。
其中最重要的理念是吃当季食品。有了冰箱和航空运输之后,我们可以随时吃到任何想吃的东西,但在无形中农药、化肥、添加剂的使用,已经破坏了食材本身的味道。
她发现,要实现“保持食物本身味道”的理念,不仅要有高超厨艺,更需要有机农业的支持。后者利用生物循环的原理来种植农作物,无污染、可持续、不浪费。
余敏和几个朋友最初为Tribe投入了200多万元。为坚持“有机”,它的成本比同类餐厅高出30﹪。所有的食材都是有机的会负担不起。一些有机食材在国内更无法找到,比如红豆和坚果。
黄志豪理解了餐厅遇到的这种无奈,他陪同一位瑞士合伙人,回国后建成农场,取名为Verdura(维多绿),意思是绿色蔬菜。这个市场还是比他想象得发展快了点。在上海市奉贤区有20亩地,黄志豪选择种植的大多是微型蔬菜和食用香料,比如西餐中常见的微型芝麻菜、微型罗勒、迷你胡萝卜等。
在上海很多餐厅吃到的有机菜苗都来自这里。它们被栽培在一个个苗盘里,放在大棚里培育,温度、湿度、光照、水量都由电脑来控制。两年多来,他为上海70多家餐厅供应食材,多为中高端的酒店和西餐厅。“100克的成本是30元。”黄志豪直接将有机菜苗卖给公司人——Tribe的主要客群。
现在可以在Tribe店内看到羽衣甘蓝、秋葵、有机鸡蛋等农产品,这也是目前大部分有机餐厅采用的商业模式,餐厅加零售,以提高单店坪效,也是“从农场到餐厅”的直观表现,它们本质上共同推动了这个市场的增长。
位于北京SOHO尚都的分店Tribe Nutrition已经是Tribe的第二家店。但它不能堂食,顾客只能在网上下单,餐厅会小范围配送。开业两个多月后,每月订单就以30﹪到40﹪的速度增长。餐盒上的Bebas Neue无衬线英文字体,也提示了消费者这可能是有点不一样的快餐。
“我相信最终中国人会接受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不好吃’。”余敏说,“吃法与习惯的彻底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毕竟是吃惯了味精的中国人,但有机餐厅迟早会蔓延中国市场。”
有机餐厅主打标语:“You Are What You Eat,Drink and Brea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