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琳 龚卫平 图/ 张清林等
黄埔吉庆
文/钟琳 龚卫平 图/ 张清林等
黄埔村虽然名字中有“黄埔”,却与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并无关系,甚至也不在广州的黄埔区而在海珠区。它是古老广州的遗存,旧时称“凤浦”。在村西步行十余分钟,就是著名的黄埔古港,南宋时期已是“海舶所集之地”;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为外来船舶导航而设的海鳌塔,如今仍屹立于珠江河畔。清代,清政府在这里设粤海关黄埔挂号口、税馆、夷务馆,从此更是商船云集。实行一口通商后,这里成了世界各国的“商船大展示”,各地驶来的船舶多不胜数,形成了“夷舟蚁泊”的奇观。“去黄埔”成了当时世界上“去中国”的代称。得天独厚的贸易环境,让黄埔这个临港小村几乎成为当时广州近郊最富裕的地方,村中冯、梁、胡、罗四大姓,曾有宗祠三十五座,至今尚存十七座宗祠、三间家塾、三座府邸;此外原来还有玉虚宫、华佗庙、圣母宫、天后庙、洪圣殿等庙宇古建,可惜历经沧桑劫难,仅供奉北帝的玉虚宫得以保存。不过村中商业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艺术今天仍然十分繁盛,近年有不少文人艺匠进驻村中,开设书画、陶艺、剪纸、雕刻以及其它种类的工作室、作坊或展厅,进而带动了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比比皆是,而村中的北帝诞传统民俗更是远近闻名。
北帝,又称为真武帝君或玄武大帝。
因在五行中北方属水,这里是著名水乡,为了避水灾,保航行安全,人们信奉北帝。故,北帝诞是黄埔古村的一件大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每年“三月三”,黄埔古村都会举行大型庙会,来自其他各乡各镇的舞龙、醒狮队也都会在这一天赶赴这里拜“北帝”。如今一般两年一大庆,而今年更是盛况空前。除传统的“上匾”、飘色巡游,还有粤剧私伙局与惟妙惟肖的木偶剧在村中舞台轮番上演,并举办了汇集各色文创产品的“创墟”市集,当然更少不了丰盛的应节村宴。
“上匾”是黄埔古村特有的传统习俗,村中老人介绍,这个传统早在乾隆年间就已实行。凡是41岁以上的男性村民,不分族姓,每逢年龄尾数为“一”的,当年三月初三,都要集体到北帝庙举行朝拜仪式,并把名字一起刻于一块牌匾,悬挂到北帝庙玉虚宫墙上,每隔十年更新一次,叫做“逢十出一”,直至他们去世。如果是91岁的老人,名字就会在六块牌匾上出现。“这其实是一种祝寿和祈福的习俗,可以凝聚同年的不同宗族村民的感情。”
每年三月三北帝诞期间,正是岭南多雨时节,今年也不例外。是日,丝丝细雨在天空飘荡,但村民与游客热情不减,汇聚古村。大街小巷各色彩伞旋转流动,映衬着古祠新苑亭外池边怒放的红棉与娇艳的紫荆,更显岭南浓浓春意。
飘色是汉族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其神奇之处在于通过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将幼童担任的表演者(俗称“色仔”)置于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精心伪装的钢枝(色梗)上,表演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场景,因幼童扮相俊俏可爱,服饰艳丽,在色梗上恍若凌空而立,飘飘欲仙,故称“飘色”。
下午一点十分,黄埔“北帝诞”飘色巡游开始,一时鼓乐喧天,鞭炮轰鸣,百里挑一的3至8岁精灵乖巧的“色仔”、“色女”们凌空俏立,飘色花牌、彩旗队、少先队鼓乐队、花篮队、醒狮队、彩龙队,还有彩船、彩马等,从黄埔古村村口牌坊出发,鱼贯而行,一一游过北帝庙玉虚宫、村中各姓宗祠所在的大街小巷以及汇集了各色文创产品的“创墟”市集,历时约3个小时。超过5万名村民和市民游客沿途观看或相随,叫好声不绝于耳。更有众多摄影者的长枪短炮手机平板,前迎后随攀高俯就,忙得不亦乐乎。
雨过天晴,天蓝云白,岭南工艺街区的大舞台旁围得水泄不通。一时粤韵悠扬,老人家随声附和;更有艺人走出后台,当众操纵木偶,舞蹈、武打,喷火、吐烟,无所不能,令小朋友瞪圆了眼睛……
及至傍晚,村民乡邻及远近亲朋好友相聚路旁树下及各姓祠堂早已摆开的席座,共享村宴“阿公饭”,整个村子变成了一个露天的大餐厅。我们这些摄影的外乡人也加入进去,在广绣基地罗氏祠堂,与广绣传人唐老师一同围餐,欢声笑语相伴醇酒佳肴,不禁醺然欲醉,恍惚感觉自己也融入了黄埔古村的浓浓乡情……
① 花心 张清林
② 甜蜜蜜 梁丽茹
③ 时空穿越 伍红卫
④ 古港学堂 刘明
⑤ 吉龙 张兆荣
⑥ 上匾 施用和
⑦ 黄埔北帝诞 周美霞
⑧ 飘色 张兆荣
⑨ 大师出场 龚卫平
⑩ 老街巡游 张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