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学阅读教学之隐忧

2016-09-24 23:27陈永洪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阅读文本学生

陈永洪

摘 要: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身份,转变教师“专家”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新教材的教学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老一套的“满堂灌”必须丢弃。时代需要创新精神,国家需要创新人才。

关键词:阅读;学生;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54-01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反思身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自己,是否真正领会到了教育专家提到的教育改革实质?是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来自教材领域的“呼声”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对于这样的名篇,在文本解读上会有相当多的可以借鉴的资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笔者所掌握的材料看,《声声慢》从教材、教参到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几乎千篇一律,其中最共同的一点就是:首先迫不及待地把词人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资料提供给学生。

这是很愚蠢的做法,快速而直接地扼杀了学生的最初的阅读体验。

学生在初次阅读的时候,很容易读出词人的孤单凄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就是这种“莫名其妙”的愁绪,最为珍贵。学生可以据此展开联想,并由此生长开去,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实现文学创作。学生的这种文学再创造很容易和词作者产生共鸣。这种因分离产生的愁绪,这种即使是莫名产生的愁绪,对于已经很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在字里行间的阅读中很容易体会到词人的情感,觉得词人简直就把他们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细致淋漓地娓娓唱出,从而引发对词作者的喜爱,对诗词的喜爱。

其实,如果深入考究会发现,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是有待考证的。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人教版)文下注释说:"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晚年作品。"毋庸讳言,此释难以令人满意。"晚年"怎能说明创作时间?年过五十才叫晚年,李清照终年七十二岁,那她"晚年"有二十二年之长。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中,到底哪一年才是《声声慢》的创作时间?此问题关涉到词的创作背景和意境理解。在没有明确的创作背景下就想当然地去估摸评价词人的情感本身就是不客观的,何况人的情感是最复杂的,要实现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完全契合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开放度高的、空间度广的命题可以带给学生更广的阅读空间、思考空间,学生更能走进文本进行细读,而不是泛泛而读。甚至还没有读文本,就抱着背景材料、参考资料把文本“读懂”了。

二、来自高考试题领域的“呼声”

脱离文本的、功利性的、快餐化的阅读,会直接导致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忽视文本本身,挖空心思想写作背景,从而出现不合理的推断、不正确的结论。

在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就是几十年不变地大卸八块、抽筋剔骨地命制试题,直接导致备考乃至平时教学也是这样做。古诗词鉴赏教学成了高考仿真训练,严重忽视了学生深入阅读、体验的心灵感受,没有发自灵魂的共鸣和震撼,只有教师干巴巴的讲解,生硬地灌输写法、特点、主旨等,只教授答题技法和应试技巧。殊不知,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真功夫就是靠一次次真感受、真思考、真感悟和真共鸣来练就。

事实上,学生该怎么赏析就怎么教学,该怎么教学就怎么考查,以获取不断螺旋上升的正能量,而我们所考的和所做的一直正好与之相悖,前景是很令人担忧的。不仅如此,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的文面还常常“一丝不挂”,一些超纲的字词或知识也大都不考虑作注释,结果导致考生几乎读不懂,又何谈进行深度体验、感受和赏析?高考这样命题,备考又“高仿真”地做,大家都在“玩游戏”,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效果可言了。

现代文阅读鉴赏,尤其是文本类阅读和鉴赏长期面临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就是试卷卷面有限,题面文字不宜多,必须得对原文进行压缩。这样一来,往往就把文意压走了,而试题却照出。这样的试题显然很难保证考生做到思考全面,评析到位,答题谨严。这个问题已经有专家关注到了,而且年年依旧。一句话,怎样考就怎样教、怎样备考,肯定是危害不浅。

三、努力探索,建议一二

1、教师应当首先做个读者

教师不能做个很好的读者,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意识形态对审美领域长期侵占后的遗留问题。我们一线教师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 “传道”者的角色,认为凡文章必有“道”,且必是天下家国之道、时代主旋律之道。

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但其质量多半决定于备课时形成的预案;而预案的质量,则取决于文本初阅读。文本初阅读的结果,决定一位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王荣生先生说:“教学内容决定组织形式”。据此,文本初阅读间接地决定了课堂教学时的引导方法与引导路径。

2、尊重自己是尊重学生的前提

教师要学会尊重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感受不说最真实,至少是最真诚的。而尊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就是对文本和作者的最大尊重,也是尊重学生个性阅读感受的前提。不能想象一个无视自己阅读感受的教师会真正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所谓的合作学习、小组探讨、师生对话云云,全是形式,不改教师自说自话、“一言堂”的实质。在当前的评价考查环境下,教师毕竟是权威,学生在根本上仍是弱势,他们该有多么坚强才能对抗如此方式的阅读教学“熏陶”。

个性化阅读就是教师激发学生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个性化阅读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学生只有在属于他们的活动中才会如鱼得水,才可能感觉到自己是阅读主体,才可能实现自我激励。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实质上正是反映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使师生在主动和被动角色扮演中形成良性推进的和谐关系,并获得自我充分发展。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将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创新教育的奥秘,力求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
阅读文本学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学生写话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