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瑜
摘 要:本文从指导学生品味记叙文语言的形象美、指导学生领略语言的音乐美、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色彩美三个方面对指导学生品味记叙文语言进行阐述,以期为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82-01
阅读记叙文,学生如果只了解它写什么内容,表现怎样的中心,这远远不够。要知道,文章离开了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尽管有时候内容也很生动,中心也很有意义。但毕竟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抓住作品中的生动语言,不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从作品成功的谴词造句中,还可以获得营养和借鉴,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下面就谈谈怎样指导学生品味记叙文的语言。
一、指导学生品味记叙文语言的形象美
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形象性。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本身具有形象的间接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从语言入手,调动学生想象和情感,使语言转化为鲜明的艺术形象。如高风的《金黄的大斗笠》中有这样一段话:“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溜”有不知不觉之中出现的意思;“推”既说明了风的作用,又使人觉得乌云有分量;“爬”字有一种慢慢的感觉;“卷”字包含着因受风力作用,一起一伏的形态;“挂”,树枝被折下,绿叶就像挂在上面一样;“啃”,是把东西一点一点咬下来,将羊吃草的情态逼真的传达出来。
教学这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动词进行分析、品味。因为这些动词能给人以准确、贴切、传神的印象,从而审视语言的形象美。如果是环境描写的语段,可以抓住那些比喻、拟人、形容语句的力度、强度对刻画事物、描写景色的奇异效果。
二、指导学生领略语言的音乐美
人们总认为歌曲、乐曲,才是音乐,才有音乐。实际上我们的汉字,以及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同样有诱人的音乐美。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要求,恰当地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语调、语速等。把文章赋予的节奏恰当地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领略文章所蕴涵的情感韵味。如高风的《金黄的大斗笠》中:“风来啦!……雨来啦!……姐姐带着斗笠来啦!……姐姐你怎么知道风来啦!……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
读上面这段文字,就像在唱一手优美的歌,“风来啦”“雨来啦”的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回环婉转的音乐美,出现一种热情奔放的气势,造成了美的韵律。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出喜悦、明快的节奏。
三、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色彩美
很多记叙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时,常常赋予人物、景物以色彩,为作品渲染气氛,来突出人物的性格、际遇、命运等。例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是这样刻画闰土的形象的:少年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带一顶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脸色灰黄……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以上文字通过对闰土的刻画、描写,可以看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极其鲜明的反应了闰土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
作品语言的色彩美,有的淡雅清新,如出水芙蓉;有的浓烈鲜明,如大幅油画;有的朦胧,有的亮丽……这是作品的整体产生的色彩美,是作家写作风格的特色。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欣赏、品味。
四、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含蓄美
记叙文的语言,蕴涵丰富的美,语言不多道理深刻。如含橄榄,回味无穷,含蓄丰富。既有字面的表层意思,又有深层含义。有时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有时直接表现主题。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领会这类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含蓄美。方法如下:
1、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去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如冰心的《小橘灯》中“我提着灵巧的小橘灯……我似乎觉得有无限的光明” ,结合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可以体会到语段的深层含义:小橘灯是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象征,那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正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一线光明。
2、结合特定的语境,领悟到蕴含在其中的表情达意。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觉察……” ,这句话中的“狡猾”不能按本意去理解,而应理解为“机灵、顽皮”的意思。
3、要善于从看似不合常情的表述、矛盾的语句中,领悟其中的言外之意。例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表现出:既是穿“长衫”,又不到里边喝酒,只是“站着”,与“短衣帮”为伍。这就是孔乙己的“不同寻常”之处,也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4、用修辞知识分析、感悟语句实际蕴含的感情。记叙文常常以多种修辞手法使语句更生动、更形象。教学使,适当作点修辞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更准确、更深刻、感受更真切。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字形象生动地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前面“偷偷地”修饰,写出了小草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出现的,生动地表明了春草的情态、活力和长势。“嫩嫩”“绿绿”,这些词传神的写出春草质地、色泽。指导学生阅读时,紧紧抓住这些词语,便会在他们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草图,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农小艳.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的几个要点[J].课外语文,2016(02)127.
[2] 柴继帅.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刍议[J].语文学刊,2016(03)104-105.
[3] 黄穗良.浅谈初中记叙文阅读的教学[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34-138.
[4] 李瑞林.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6(2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