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研究实践与思考

2016-09-23 18:16廖俊杰周小平李广杰王颖颖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改革

廖俊杰++周小平++李广杰++王颖颖

摘要: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探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力图为高职院校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方面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016-03

收稿日期:2016-05-20

作者简介:廖俊杰(1965-),教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及管理。( 广东 广州/510300)

周小平(1982-),副教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研究方向:管理学。( 广东 广州/510300)

李广杰(1981-),副教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广东 广州/510300)

王颖颖(1989-),助教,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广东 广州/510300)

基金项目:本项目获得2013年广东省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立项。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新时期高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指明了教育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再次提出“要提高创新创业者的能力和素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大学生群体是最具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也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新的工作方向。2014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纳入学分管理,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这一政策对于学生自主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2015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各专业需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伴随着创业教育政策的逐步推进和落实,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主阵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点。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重构课程体系,对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的概念。即: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培养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自谋职业出路、成为开拓创业型人才的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能够创办个体或私营小企业,能实现自我就业的小企业经营者的教育。二者的区别在于,广义的创业教育强调综合素质教育,而狭义的创业教育更倾向于是一种实用性强目的性强的教育,一般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广义的创业教育这一定义。美国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认为创业教育不应以眼前的功利为目标,而应着眼大学生设定的“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为教育理念。“创业遗传代码”即为经过一种特有的教育方式,将比尔·盖茨式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传递给受教育者,并使之成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除此之外,我国也有学者对“创业教育”做了相关的概念界定,如:彭钢认为,“所谓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社会建设者,经济建设主力军,是基于通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采取渗透融合的方式在教育领域实施的独立的教育体系。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现代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模式;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面向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以培养其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其创业水平、开发和强化各项创业基本素质、技能为宗旨,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综合品质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培养的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依据

于我们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新的教育理念,尚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基础和完备的理论依据。我校通过自身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尝试性的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依据——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理论思考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一个起源于经济学领域的名词,在产业结构调整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认为“供给侧”理论在教育领域同样可以得到应用。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和时效,使其不仅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形成社会倒逼学校教育模式改革的机制;另一方面是要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多元、多样、可供选择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及教育服务模式的供给侧结构,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限的课程资源、固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供给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创设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形成了职业教育新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实现受育人的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要求的匹配,实现了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 精准解决“培养人才”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的矛盾。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研究实践与思考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嵌入完善课程体系

如今我国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创业教育的时期,开展了创业教育的相关选修课,但这些课程尚不能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据调查,在全国 100 多所“211”高校中,只有 41 所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创业相关课程较少且形式单一。多数院校是以《创业导论》等入门课程为主,缺乏深入研究或者实务类的课程。在教育部九所试点高校中,仅三所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多数高职院校尚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教育课程只在选修课程中体现,没有作为必修课,课程体系没有系统化,课程内容尚不健全。由以上资料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及课程内容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未完全融入课程体系。

我校在这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系统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及相关教学内容,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嵌入和相关课程标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推行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性原则要求,每个专业设立《创新能力》、《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基础课程;每门专业核心课需分配4~6课时,用于讲授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与专业技能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每个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必需与企业生产实践结合,以真实的生产项目开展教学,培养熟能生巧的技能,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课程经历了由选修课程到必修课程、由单一课程到系统课程的转变。

(二)“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第二课堂

目前国内较少有高校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大多是以相对孤立、零散的形式进行的,未形成独立、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在实施创业教育中,应注意加强系统知识的培训,加强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早在194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就创办了创业课程,美国百森商学院按照学生知识掌握的过程为一至四年级的本科生开设了不同的课程。 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在2007年已经开始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研究和课程建设,其中《创新创业》课程在我国隶属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范畴,我校开始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方面要加强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熟练的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延伸到第二课堂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如创客教育、创新平台、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孵化等,将这些创业平台纳入人才培养过程使其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并通过第二课程的延伸直接产生教学成果。美国在这方面就颇为受益,在麻省理工学院的“5 万美元商业计划竞赛”中,每年都有 5-6 家新的企业从竞赛中诞生,有些创业计划和团队被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高价收购,可以看出第二课程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真正发挥了作用。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进入创业基地参与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自主经营的创业平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教育氛围。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校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创业社会实践、 创新技能竞赛、科技“挑战杯”活动、创业交流研讨、创业沙龙,创业孵化园、创业基地等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培养了一批满足教学需求的创新创业指导师,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创业教育平台。

三、几点思考

(一)“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维度支撑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教育部开始在清华大学等九所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实践,目前还存在着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偏离、课程内容体系不健全、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从多维度多方面加强建设,如建立新课程体系和新的课程标准,建设自主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建设创业指导师队伍,改革学分制考核及保障体系,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创业互联网创业实践活动等。我们需要清楚地看到,创新创业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平时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有时还需要等待机会,创新创业需要坚定的目标和毅力,因为奋斗的路上会有障碍和险阻,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所以成果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针对受教育者开展的全方位的教育,与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紧密关联。

(二)“创业”的知识和能力涵盖“创新”

首先,在知识与技能层次,应该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形成,强调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知识点和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创业教育领域,一方面、应该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创业通用知识、创业实务、创业典型案例等。其中创业基本知识包括:创业基本理论、创业基本概念术语、企业家精神与素质的培养等;创业通用知识包括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法律常识等知识;创业实务涵盖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资金募集、公司登记注册及工商税收的办理等知识;创业典型案例指选取有代表性的创业经典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使学生在案例学习中可以吸取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在操作技能上,要求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释有关创业知识,综合运用评估、决策、规划、管理、评价、反馈等知识独立完成创业项目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创新、行为能力创新,培养未来企业经营主的领导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交际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所以创新能力蕴含在创业的知识与能力之中。

(三)“创新”“创业”因果辨识

熊彼特认为,所谓的经济发展就是企业家不断创新的结果。创新是企业家在创业活动中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改善经济绩效的行为。而创业对它的内涵有很多种不同看法,但一般是指从业者就业时自己开办企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的行为。创新和创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创业不一定要创新,创新不一定能创业。一方面不创业的就业者也可以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实现创新,行使构造“新的生产函数”和“创造性摧毁”的经济职能;另一方面许多创业者(尤其是广大中小创业者)在创业之初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资源整合能力,实施创新对其创业而言并不一定有正向作用。第三个方面是创新和创业可以并行不悖,但是不一定同时出现。不管怎样,能够在创新基础上实现创业是高质量的创业,是我们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周炳.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4(12):12.

[2]郭欲丹.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12.

[3]丁蕙,陈风华,肖云龙.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J].教育评论,2004(04):98.

[4][5]安波.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5.

[6]欧阳伦四,郭岚.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存问题的思考[J].创业教育,2011(09):75.

[7]廖俊杰等.职业核心能力嵌入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8):54.

[8]廖俊杰,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综合素质[J].广东教育(职教)2015(1):22~24.

[9]王长宇.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民族教育,2006(Z1):73.

[10]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2014(02):201.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实践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