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诺 郭玟
时代人物TIMES FIGURE=T
郭立宏=G
T:你曾经是西北大学的学生,重新回到母校任校长,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G:我1981年进入西北大学学习,1988年开始在西北大学任教,去年回母校担任校长。我与西大结下不解之缘,这个缘分还将伴我终身。重回母校,我的感受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就是“感恩”“敬畏”“担当”。
感恩母校给予我的一切。曾在西大二十多年的学习工作,为我人生打下了丰富的人文底色,烙上了深深的西大情怀。而在我离开西大的10年中,无论何时何地,母校都是我可倚靠的精神家园,我都能深刻感受到西北大学带给我的自豪与骄傲。作为一名西大人,又回到母校,唯有感恩,不敢任性。
敬畏母校崇高的大学精神。西大有110多年的光辉历程,积淀厚重,精神崇高。我曾经强调过,她根植于陕西大地,给一碗水就能疯长;给一支点就敢攀登;给一块化石就可以对话历史,以朴素的环境培养了20余万才任天下的优秀学子。特别是“公诚勤朴”的校训厚重而不张扬,内敛而不外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位,是滋养一代代西大人成长的文化土壤。这种敬重和敬畏之心也是我前进的不懈动力。
担当母校建设发展的重任。西大的发展凝聚着一代代人的心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能观望,不能有半点滞留,仍须开足马力、跨越发展。我回校工作一年多时间,我更加深切感受到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时刻提醒自己要保障好、服务好西大的发展,要回归常识、抓住本质、尊重规律、注重长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接好接力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为建设特色高水平研究型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贡献自己的力量。
T:2015年11月,国务院下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正式提出我国大学、学科要在一定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的宏伟目标。西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定位是什么?
G:《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这个方案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重大政策调整,更加强调突出绩效,更加强调激发高校活力。这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手笔,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面对国家新一轮的战略布局,西北大学一定要紧紧抓住这次重大机遇,紧紧扭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和关键。首先要回答清楚3个方面的问题,即:是否能够对接好国际最前沿的学术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好区域、行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好产学研过程中制约体制机制运行的主要问题。我们将实施分层次建设“一流学科”计划,即“世界一流学科打造计划”“国内一流学科培育计划”“西部一流学科做强计划”“新兴交叉学科扶持计划”,力争到2020年,地质、考古等6个学科保持或达到全国一流水平,进入学科评估排名前5位或前10。同时要瞄准国家与区域战略需求,围绕能源化工、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石墨烯、量子信息、生态环境治理、生物制药、生物农业、新材料及新型智库建设等领域,整合学科力量,切实担负起服务“三个陕西”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任。
T:中国目前已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西北大学在改革方面的考虑是什么?
G:从大的发展环境和高等教育本身来看,许多方面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必须深改的关键阶段。上海市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市两校”综合改革试点较早启动,多所高校综合改革也已经进入实施推进阶段。经过调研和思考,我们提出首先要将相对集中的管理模式向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的管理模式转变。统筹管理就是要从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解决院系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事情。具体说,就是解决协同和共享的问题。分类指导是基于学科实际,解决差异和特色的问题。比如,基础学科要“养”,要少而精,应用学科要“放”,要大而强,同时要为学科交叉搭建平台、畅通机制、强化保障。去年以来,我们将推进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实施“一院一策”,作为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让办学主体和专家学者具有学术行动能力和资源掌控能力,最大程度激发“院系办大学”的动力和活力。我们强调院系是办学主体、质量主体,是改革主体,学校层面是宏观指导和调控。改革的整体思路和改革中共性的内容由学校整体把握,统一部署,主要做好宏观决策与管理服务,处理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重大事项。体现院系差异、学科差异的内容,如教师聘用、科研项目管理、课程设置、资源使用等,要充分发挥院系办学主体、教学科研主体的作用,由院系确定,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关联性和一致性,要形成拳头优势,要整体推进,协同发展。
年初,生命科学学院综合改革方案经学校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陆续实施符合该学院实际的教师职务评审、师资博士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等改革制度。不久前,地质系的全面深化改革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也已经学校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学校充分授权,使院系甩开了膀子、放开了手脚,有了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我们还将继续推进自下而上的改革,充分释放院系活力,提高质量与水平。
T:你曾多次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心声,不遗余力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去年和今年的毕业典礼上,你亲手为每一位毕业生拨穗正冠,颁发学位证书,感动了无数师生和校友。请你谈谈做这些事情的初衷。
G: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得以延续发展最基本的动力和源头。学生事务无小事,学校的每一位员工,都应发自内心地去服务学生、关爱学生。我们都要围绕“怎么方便学生学习、方便学生生活、方便学生潜能的发挥”,去做教育、管理和服务,让学生在西北大学这个大家庭快乐成长成才。毕业季上学校所做的工作,也是将毕业阶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環节来对待。
每次看着学生们洋溢着青春朝气的脸庞,我就仿佛回到了自己大学生活学习的美好时光。与学生交流和互动,我感到非常亲切。去年4月份和今年5月份,我先后召开两次学生座谈会,通报学校工作,与80余名各院系学生代表进行了坦诚交流,收集到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真切地感受到了广大学生对学校的深厚感情。不久前,看了学生们在网上写得“料得今年夏更长,装空调,郭校长”的戏谑,我一方面感到了学生们的可爱,同时也心情沉重。学校在学生宿舍、活动场馆、学习环境改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离大家的期望有一定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不遗余力地推进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通过学科专业,教学实践、文化活动、环境氛围,做好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培养工作,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成长,让学生更有智慧,更有情怀,更有视野。
T:在2016年的教代会上,你提出了建设师生共同成长的家园,让师生员工都能够尊严工作、体面生活。请你谈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思考。
G:师资队伍建设得好,学校事业才能发展好;师资队伍强,则学校强。“尊严工作、体面生活”,这是经过与班子成员、师生员工多次交流确定的理念。今年年初召开教代会后,学校随即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我提出了“奖励高端、调动中坚、扶持青年”的思路。学校按照这个思路出政策、建机构、推举措,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尊严生活、体面工作的氛围和环境,让归宿感、认同感、荣誉感、幸福感在人才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我们成立了高层次人才项目办公室,专门负责全校高层次人才项目的培育、申报、引进等专项工作。实施针对高层次人才的资助政策,在正常的工资津贴之外,给高层次人才按月发放高层次人才津贴,作为我校“十三五”期间“卓越人才”计划项目之一,先行实施。同时通过实施“顶尖人才奖励计划”“仲英青年学者计划”“秦岭学者计划”“人才队伍海外研修计划”等系列人才项目,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在解决规模和效率问题上,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多级人事代理制度,设立200个专职科研岗位和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院等一批无行政级别的实体科研机构,通过创新机制,汇聚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家和青年学术骨干。在环境氛围方面,我们下大力气建好一批亟须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基础设施和基建项目,多渠道获取办学资源,科学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使教师能够心无旁骛地做好教学科研工作。9月份,我们还准备召开全校人才工作会议,总结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人才工作力度,让广大教师的工作激情充分释放出来。
T:你心目中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西北大学是如何体现大学理想的?
G:我曾经给新入学的新生讲过大学是什么样子的。我愿意借这个机会,再次作一强调。我认为,一所有追求、有担当的大学,在于学问之大、胸襟之广、理想之高。大学学问应该是高深而常新的,大学应成为探索未知世界、创造科学新知、传承优秀文化的理想之地;大学胸襟是宽广而博大的,大学要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融入其高度的自觉行动中,增进人类福祉,推进社会进步;大学理想是远大而崇高的。大学就是要使人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弃旧图新,明理向善,达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優,勇者不惧的完美境界。
从1902年西部地区最早的地方新式高等学府,到1912年西北地区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等学府,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堡垒之一,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部直属的全国14所综合大学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所设院系中分立或合并成立了数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到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大学、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高校。西北大学一路走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产生了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学派、张伯声院士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侯伯宇的“侯氏定理”、王戌堂的“王氏定理”、张国伟院士的“秦岭造山带理论”、舒德干院士的“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理论”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以及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发明奖等国家重大奖励。学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国之英才,创造出了一大批追踪世界学术前沿的科技成果,也亲历和见证了中国人民寻求新知识、挽救民族危亡、推进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可以说,西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以探究新知、追求真理、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为己任。西北大学一路走来,彰显了顽强的学术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国高等教育追求大学理想的一个缩影。在我心目中,西大会因不断积淀的文化传统而愈发博大厚重,也会因不断涌入的新鲜血液而永葆年轻活力。
(感谢西大教务处曹明明处长,校办梁木老师对本次采访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