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
传统的文言文课堂,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一堂课,老师在上面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为什么呢?因为文言文的讲解,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琐碎的串讲,对文本按部就班分析,而且全部是老师的一家之言。本该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却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不过是记笔记的机器,偶尔响起的读书声也不过是所谓自主课堂的点缀。这种填鸭式的文言文教学,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必然导致课堂效率低下,随之而来的就是课后负担沉重,学生疲于应付背诵和各种练习,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无从谈起。怪不得有学生抱怨:学文言文如同听天书,听老师讲课如同和外星人对话。
那么,在新课改推行的大背景下,有效地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有利因素,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一点心得,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教学目标——齐头并进,双管齐下
文言文的教学其实是两个板块,一是文本的基本解析,二是对文本的解读深化。如果教者一味强调前者,则是忽略了文言文教学的审美性;一味强调后者,则弱化了对文言文基本知识的培养。因此,在目标的制定上,我们必须要两头抓,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齐头并进,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取得文言文教学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审美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
二、教学方法——适当引导,自主探究
一堂文言文课,任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用心去品味,那么,这节课就不算是成功的。只有老师还学生课堂自主探究权,文言文的教学才能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在课堂教学的掌控上,核心是一个“讲”字,但这里的“讲”,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不必讲的绝对不讲,可讲可不讲的一般不讲,非讲不可的要讲到点子上。一句话,只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完全可以放手。
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了自己的时间,自然可以完成完整的步骤:初读课文,纠正字形字音,尝试断句;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悟文本;三读课文,深入文本,品味情感;再读课文,升华文本,吸其精华。
三、教学设计——立足诵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笔者建议应立足吟诵,让学生去多方感受意境。
吟诵绝不只是简单的读课文,它还要求学生能科学地运用语调、语速、轻重音、节奏、表情等朗读技巧。因此老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可巧妙地融入学生朗读与老师范读、学生个别读与集体朗读、男女生分读与合读、领读与跟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直至进入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这样更利于理解吸收感悟,培养语感,提高鉴赏力,同时,又可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朗读氛围,可避免因课堂过于单调而使学生产生厌课情绪。
四、教学技巧——精于铺垫,深入理解
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不能按部就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感悟,也要强调老师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这里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要精于引导、点拨、释疑,当然也不排除教师质疑,从而为学生更好理解文本作好铺垫。
怎样铺垫呢?以下就如何“引导”提供几种方法:
(一)培养逻辑思维。这种方法既适用于全篇,也适用于片段。它的好处是提纲挈领,一目了然。如教《黔之驴》,可引导学生理出“虎见之——稍出近之——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荡倚冲冒”的思路,学生就能把握故事情节,将课文化繁为简。这样,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思考,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画示意图。此法能曲折而直观地反映学生的理解程度,且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于园》可让学生画一示意图,标出前堂、后厅、卧房、槛外、水阁的相对位置。此图画得好,学生读背的时候,脑子里自然有了空间概念,对课文自然有了深入的了解。
(三)找语言标志。此法适用于句式特点明显的语段。如教《黄鹤楼》在让学生明确“分——总” 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对偶、排比句式的语言标志,也是比较轻松的。
(四)情景表演。此法适用于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的片段。如教《赵普》,可让学生模拟表演“赵普与太祖对话”的情景,这样学生对赵普那种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人物形象就能活生生地立于脑中了。
五、达成目标——能力迁移、学以致用
学生学会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不算什么,主要要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要求,然后将所学知识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由课内向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如学了《晏子使楚》,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它篇目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点在现实教学中例子举不胜举,在这里不多讲了。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可见,把知识储备变为学生自己的再生过程,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自己去历练体验,去感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例如,《童趣》是学生进初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作者在文章中描绘的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极易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面对童心未泯的孩子,我在课堂上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他们争先恐后、活灵活现地向大家讲述着童年的趣事、傻事,这节课虽然文言句法分析得不多,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对生动的情节有了深切的感受,最主要是文言文的初次教学,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或许学生此后就爱上文言文了,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收获吗?之后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实践,努力让学生获得自己切身的感受,体验自己真挚的情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从此后的教学实践来看,这样的实践是十分有效的。
总之,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终极目标。相信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最坚实的步伐。文言文教学的沉闷局面,一定会为生动活泼所代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