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东风中学 王桂秀
顺应学生天性,改进物理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反思
——顺应“00后”学生特点的理化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东风中学 王桂秀
本文分析初中学生的特点,通过调查学生现状,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提出课堂教学策略的核心目标。初中物理教师要立足物理学科特点进行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应学生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 激发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具体表现是:学生对事物抽象概括水平有所提高,判断推理比较严密,理解力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有所发展。然而,由于初中生的认识能力较差,独立批判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片面性。他们乐于寻求新鲜事物,渴望学习知识,常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他们对不同学科有不同兴趣,对感兴趣的学科越学越好。
初二学生即将学习物理学科。笔者在初二学生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做了一次学情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班级 总人数N(人)参加课外预习人数N1(人) N1/N八年1班 43 21 48.84%八年2班 49 28 51.14%八年3班 44 28 63.64%八年4班 43 28 65.12%八年5班 43 32 74.42%
部分学生升入初二之前,就开始了对新学科新知识的学习,如提前预习或参加辅导班、预科班,学习新内容。这给正常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干扰。通过调查可知,这部分学生占全班人数的48.84%~74.42%。由于提前学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神秘感和兴趣降低。正常教学时,一部分学生出现不认真听讲的状态,认为教师讲的内容已经听过了,没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没有求知欲,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影响自己学习,也影响他人学习和课堂秩序,甚至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1.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力求新、奇、巧
从广义上说,教学情境指使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狭义上来说,教学情境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教师创设物理情境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感知物理事物,领悟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物理基本观念。
2.演示实验——力求直观性强、准确、成功
一个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完成大概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但教师在课堂前的准备时间可能需要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准备器材、修整器材、提前反复试验、自制教具、改进实验器材,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无论多么小的实验,多么简单的实验,确保实验成功是教师教学的要求。教师要保证实验现象清晰直观、实验数据准确、实验结论正确。不易成功的实验,教师宁可舍弃,也不能引进课堂给学生造成错误认识。
3.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合作精神、批判精神、求证精神和乐于探索、追根究底的好奇心。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创新需要心灵自然放松,只有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会思维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勇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和自由,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再发现”。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4.学生的家庭实验和社会生活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家庭成员或同学朋友协作互助,完成一些小实验。这可以作为学生巩固知识的辅助手段。小实验包括:自制“水瓶琴”、哨子,演奏简单的曲子;夜晚关掉屋内电灯,点一支蜡烛,在一张纸上剪个小洞,观察蜡烛的像;陪着妈妈在厨房中做饭,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如玻璃窗上的冰花、锅盖上的水雾是在玻璃内测还是外侧,是什么物态);分别在晚上和白天,观察窗子上面是否有屋内物体的影像等。
这些课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主动性。很多学生积极主动完成课外活动,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物理知识的魅力。家庭成员的参与,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沟通。这些活动效果显著,出乎预料。
1.课堂的实验素材资源不足。教师准备实验素材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验方案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的实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2.课外实验活动达不到全员化,仍有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高。
3.反馈和评价不及时、不到位。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家庭小实验,不能得到及时地反馈和评价。有的评价只限于对个人的实践活动,实验过程没有更好地展示给全班学生,榜样作用没有较好地发挥。
实验教学可以反映教师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低。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物理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要提高物理教师的实验技能,物理教师必须养成积累的习惯。教师可借助网络这一信息平台,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搜集积累实验资源,如实验视频、图片、论文、制作教具的案例等,以补充自身知识储备。物理教师可以在借鉴他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筛选、加工、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ISSN2095-6711/Z01-2016-09-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