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华,张 敏
(1.山东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财经大学 当代金融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4)
金融研究
金融发展新业态、金融深化新趋势及其发展前瞻
陈华1,2,张敏1
(1.山东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财经大学 当代金融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4)
金融危机后,金融业改革步伐加快,金融发展出现新业态,金融深化也表现出自由化、脱媒化、表外化、虚拟化、网络化、数据化等新趋势,并涌现出一批新型金融模式。目前我国金融业呈现出融资结构失衡、信贷结构不完善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等一批新业态金融模式萌生并得到一定发展,在对现有新型金融模式涉及范围、特点和优势分析基础上,指出我国下一步的金融深化新趋势,主要包括:金融自由化、脱媒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层次化、网络化,具体指出其改革深化的方向和方法,突出明确着力点,推进金融深化发展。最后,对金融业未来发展进行前瞻,细化金融市场,多元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加快金融新业态发展速度,构建数据化、自由化、表外化、虚拟化金融模式,推进金融业转型升级步伐,确保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金融发展新业态;金融深化新趋势;数据化;网络化;虚拟化;前瞻
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对于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反思,推动着金融业进入快速变革时期。在加快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民营资本投资渠道的匮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金融新业态的产生与发展,我国金融深化出现新的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是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垄断行业,垄断的存在使得实体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悬殊的利润差距。截止到2015年4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规模为176.16万亿,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138.12万亿元,占比78.4%,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为70.48万亿,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总资产分别为33.15万亿和19.21万亿元①数据来源中国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根据2012年中国500强企业报表数据显示:2012年,500强企业中5家国有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占比65.9%,利润占比35.7%;260家制造业企业收入占比40.6%,但利润占比仅为19.3%,收入和利润占比严重失衡②数据来源于《2014中国企业500强报告》。。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源于存贷利差,银行业的高利润使得企业面临高融资成本,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
2013年7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允许民间资本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发展普惠金融等举措,揭示了我国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同时,随着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第三方支付业务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迅猛,也悄悄地改变着金融行业格局,出现了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小微金融、产业链金融等一系列金融新业态,金融服务越来越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虚拟货币比特币的出现,更是对传统金融及其运行方式的重要变革,也对传统金融监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挑战。
金融业最根本的功能是资金融通和风险分散,从这点上看,金融业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收缩信贷,加速了去杠杆化的进程;而我国为保经济增长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在增加投资、降低失业率的同时,也推动了货币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16.47万亿元,助推M2余额超过120万亿元。与此同时,货币和社会融资增长对经济的刺激效应却在不断下降。货币供应量(M2)/GDP即单位GDP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2002年为1.61,到2012年达到1.93,增长19.88%;相应的,社会融资规模/GDP,2002为0.16,到2012年为0.26,增长62.5%,特别在2009年该值达到0.41,表明了社会融资规模的强烈扩张和投资效率的明显下降。因此,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体制改革,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图1 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总额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一)社会融资结构失衡
1、社会融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16.47万亿,其中股票和债券融资2.87万亿,占比17.42%。目前的社会融资结构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导致银行体系存在一定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其次,信贷资源向科技创新型和小微企业流入比较困难,主要基于银行资金自身的低风险偏好所决定*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中国金融》,2009年第14期。。
2、对于银行而言,存贷业务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利润构成都占有绝对比重,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相比于发达国家严重不足。这样的社会融资模式,扭曲了银行的利润结构。
3、对于债券融资,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分别由不同的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市场存在分割,使得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交易品种均不统一,影响了债券融资的发展。
4、对于股权融资,行政审批的存在使得大量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难以获得上市融资的机会,且股票发行市场的市盈率、市净率指标严重高于流通市场,估值结构和发行管理制度不尽合理。
5、保险和养老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发展缓慢,所持长期资本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二)信贷投放结构不合理
1、银行资金“短借长贷”的配置模式导致期限错配风险加大,并致使其难以继续提供大量的长期信贷资源,支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2、大型商业银行信贷投向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的格局并未改变,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积累。
3、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性信贷投放量虽然不断增长,但小微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比重、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占银行资产比重仍然较低,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服务的中小银行。2012年金融机构贷款数据显示,大型商业银行企业贷款中仅有19.90%投向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占资产比重仅为8.69%。
近几年,金融新业态是我国金融领域出现的积极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跨领域、跨行业的民间资本整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弱化了金融机构的中介地位。但同时,金融新业态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风险控制等诸多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
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主要体现为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业务、资金融通业务和理财业务,如支付宝、阿里小贷、P2P(peer-to-peer)融资、“余额宝”等。此外,在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阳光化、规范化民间金融,提高金融普惠性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1、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表现
(1)支付方式。“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典型支付方式,通过对移动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技术的利用,转移货币价值清偿债权债务关系,减少潜在风险因素。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和掌上电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和多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整合利用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实现随时随地的实时支付。
(2)信息处理。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是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使用、分析和处理方式。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网络揭示和传播信息,供给方通过对需求方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整合与数据挖掘,例如电商平台上的交易记录等流量,实现对其必要的诚信与价值评价,完成借贷过程,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3)资源配置。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直接利用网络实现借贷,并不需要通过银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同时,一个投资者可以向上百个投资者发放小额贷款,实现点对多,业务批量化,分散风险。这种投融资方式实现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民间借贷、个人投资渠道不足等问题。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势
(1)降低经营成本,完善小额信贷。小额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银行发放贷款不具有成本优势,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基于电商和网商平台,内部积累的巨量交易信息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及时完成贷款审核和贷后监管,实现小额信贷的“工业化”操作,降低运营成本。
(2)完善投资渠道,促进民间金融阳光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民营企业可以尝试互联网创新业务,尤其是有多重管制的金融业务。“余额宝”等阿里金融的创新产品使得小额资金也可以进行理财,并且在需要进行网购支付时随时赎回,兼顾了资金的收益性和流动性。同时,相比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0.35%的收益率,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天弘基金3%-4%的年化收益率,百度百发高达8%的收益率,使得居民在储蓄之外有了多重投资选择。
3、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
(1)“余额宝”的资金并不等同于银行活期存款,投资者要全额承担基金交易过程中出现的亏损。从历史数据来看,货币基金主要用于投资安全性高、风险较小、收益较稳定的有价证券,如国债、银行存款等,但对于投资者而言,“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始终存在风险*朱小群:《“余额宝”搅局银行业》,《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第8期。。同时,“余额宝”账户的资金可以随时赎回,货币基金的流动性能否保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一创新产品的发展。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于电商、网商等大数据平台的存在和运行,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的概念,赵昌文教授给出了一个较为认可的定义:科技与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科技与金融融合机制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机制、风险分散机制、信息处理机制、激励监督机制等四个方面。
1、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散机制
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表现为资金的配置,金融发展加速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科技创新企业和项目可以通过金融工具吸引资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自身发展。在科技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内源性融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小额信贷、担保贷款、股权融资等不同风险偏好和不同目的的金融资本可以完成整个技术创新周期的资源配置,实现科技金融的融合。同时,金融资源的配置过程也是风险分散的过程,政策性资金、风险投资、银行信贷、股权融资等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和期限,多元化的金融资源融合科技发展保证了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2、信息处理和激励监督机制
信息是资源配置的基础,金融体系在加工、处理信息方面的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可以使得科技创新项目能够及时地获得融资。而且,信息的内部性和垄断性,也使得相关主体能够获得足够的收益,激励并监督科技创新项目的发展过程,降低投资风险。
(三)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体系主要服务于弱势产业、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不过分强调利润,兼顾业务业绩和社会效益,在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监管框架下,为所有层面的客户提供普惠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邢乐成:《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构建与运行要点》,《东岳论丛》,2015年第8期。。
1、普惠金融的特征
(1)配套金融服务。所有的家庭和企业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一整套金融服务,包括存储、短期和长期贷款、租赁、抵押、保险、养老金以及汇兑等。
(2)完善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配备合理的内部管理体系,定有统一的行业业绩标准,并构建了健全的市场监督机制,具备财务和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提供长期的金融服务。
(3)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提供主体。主要包括微型金融、小额贷款公司、农商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各类机构,能够在金融领域形成竞争,为客户提供具备成本效益且种类多样的金融服务。
2、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1)普惠金融需求主体。我国普惠金融的需求群体主要有四大类:农户,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城市贫困人群和城市创业人群,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其贷款需求主要表现为小规模种植养殖、创业、启动和扩大市场所需资金。
(2)普惠金融供给主体。需求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我国普惠金融供给的主要形式为小额信贷,主要涉及农业银行或农信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社区银行、民间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信贷等。
(3)普惠金融体系构建阶段。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即: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普惠金融。因潜在客户群体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基础设施在贫困和偏远地区建设较不完善等原因的存在,我国目前仍处于普惠金融构建的最初阶段*邢乐成:《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构建与运行要点》,《东岳论丛》,2015年第8期。,即“巩固和完善小额信贷阶段”*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中国金融》,2010年第10期。。
(四)小微金融
小微企业在扩大就业机会。缩小贫富差距、活跃市场、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均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弱小等原因的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
(1)经营风险大。小微企业的市场规模较小,获利能力比较低,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以个体工商户为例,其经营范围广,经营业务技术水平低,所获利润为社会平均利润率,因此,经营风险较高,抗风险能力比较薄弱。
(2)经营成本高。小微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有限,缺乏能够作为银行抵押物的不动产。因此,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多为信用贷款,贷款成本较高。
(3)信息不透明。小微企业缺乏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信息通常不对外公开,财务状况缺乏一定的公开透明度,没有经过审计的合格财务报表,难以判断其经营风险和财务状况,不利于银行的贷款审核。
2、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
首先,贷款期限短,流动资金贷款居多。小微企业的贷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之内,甚至有些仅需两至三个月,且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通常只对小微企业发放短期贷款;其次,贷款规模小,小微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有限,因此,其贷款规模较小,通常只有几万元;再次,贷款连续性强,为控制资金的使用成本,小微企业贷款往往较为频繁,一年之内需要进行多次融资。
3、小微金融发展现状及趋势
现阶段,虽然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占资产比重较低,但其余额较大,这也就造就了其绝对优势地位。与此相呼应,中小型银行则表现出微弱的比较优势。
我国目前征信系统尚处于建立阶段,小微企业多方面的标准化信息很难获得;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大型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仍然是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因此,未来应充分发挥中小型银行的比较优势,发展“关系型贷款和快速审批”模式,适应中小微企业的贷款结构需求。
(五)产业链金融
从金融深化的角度讲,发展产业链金融,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民营银行的建立与发展将为产业链金融创造条件,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融资,降低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
1、电商金融
电子商务正改变着现有消费模式,淘宝、天猫“双十一”交易额累计超过350亿元,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线上交易,未来线下选择、线上购买将成为新型消费趋势。发展电商金融就是给予类似苏宁、京东等基于大型物流配送基础且其商业实体店铺和网点分布全国各地的电商特殊的金融权利:
(1)获取民营银行执照,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初具规模的营业网点作为民营银行体系的基层网点,借助客户优势,根据以往对他们的了解和熟悉度,直接为其办理商业信贷业务。
(2)为在线上线下购物的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依据交易数据发放消费信贷,并可以根据消费信贷的交易情况发放抵押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
2、厂商金融
厂商金融主要是基于制造业的外部融资需求和固定资产价值较高的特点,允许其建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子公司、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行有效的结合运用。像三一重工、中国一汽等制造业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资产规模和充足的资本,成立股份制银行围绕自身产业链、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可以为集团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本支撑和更低的资本成本。
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完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金融资源主要表现为资金形式,资金融通效率的提高必须依靠市场发挥决定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使我国金融发展呈现出新态势,金融自由化、金融脱媒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分层化、金融发展网络化、虚拟化,将成为未来一定时间内我国金融发展的新趋势。
(一)金融自由化加深,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定价市场化
1、利率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更加完善
汇率和利率是资本市场两套重要的价格体系,必须加快对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的建设、完善,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对风险进行定价,确定风险补偿,将成为我国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的新趋势。
(1)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
利率是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市场指标,差异化的利率定价策略可以让市场根据风险确定不同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规模,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且可以让优质企业节约部分资金成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善将遵循以下思路:首先,继续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逐步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最后完全放开利率管制;其次,降低金融体系的市场准入标准,使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体系反映资金供求,保证利率反映真实的资金价格;再次,发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的基准作用,促进利率品种的多样化和结构的合理化,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最后,建立债券违约市场化处理机制和问题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真正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巴曙松:《新一轮金融改革四大突破口》,《经济参考报》,2013年11月21日。。
(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
汇率是调节外汇市场供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经济指标,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有利于反映真实的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同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是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推进将遵循以下思路:首先,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基础产品和衍生品结构,转移和分散外汇风险,促进外贸企业的稳定发展;其次,有序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增强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再次,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央行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最后,通过对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助推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利率市场化配套措施更加完善
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民营资本进入到金融体系并开始发挥作用,这会加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此外,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的存在,必然会挤退出一部分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作为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配套措施,必将成为金融发展的新趋势。
(1)规范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深化金融机构产权和治理结构改革,以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方式处置问题金融机构,将成为金融机构退出的重要方式。以企业的方式建立和管理金融机构,必然会出现资不抵债的问题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属于高杠杆行业,具有大的负的外部性,风险控制一旦处置不当会导致不良贷款余额的大幅增加,造成挤兑导致破产。因此,在建立之初就应该规范市场化退出机制,实现金融机构的有序健康发展。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风险补偿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首先,可以避免市场恐慌,防止挤兑和局部风险的扩散;其次,有利于推进民营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再次,当问题银行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破产危险时,储户的利益可以得到部分保障,实现一定的风险补偿;最后,存款保险制度也部分替代了央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使央行可以更高效地专注于货币发行、金融监管等其他职能。
(二)金融脱媒化趋势明显,直接融资占比显著提高
金融脱媒是指实体经济的融资更多地依赖债券和股权融资,减少对金融中介的依赖程度。融资比重的提高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首先,较少的资金流动链条可以适当地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分散投资风险;其次,让市场更多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从而引入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完善投资的匹配性;再次,可以避免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问题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创造条件;最后,债券和股权融资多为长期资本,可供企业长期使用。
1、债券市场产品和结构更加合理,市场监管日趋完善
(1)债券市场管理日趋完善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反映市场供求关系,需要一个成熟、规范的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环节的多头监管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债券市场的一个难题,规范债券市场应明确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和证监会的职责划分,建议由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负责债券的注册发行管理工作,由证监会负责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监管,以明确监管责任,提升监管效率。
(2)债券产品和市场结构更加合理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将发挥市场在金融产品定价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发行以SHIBOR为基准利率的浮动利率债券;完善债券市场产品结构、定价方式,债券评级制度,开发利率衍生品,方便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2、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实施,股权融资发展迅速
推动股票发行制度由审批制到注册制的改革,减少对股票市场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定价作用,促进发行人、中介机构和投资主体归位尽责。监管重心从市场准入控制转向对行为和过程的监督,加强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以信息披露为中心,不断提升财务报告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投资者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推动股权融资,充实上市公司长期资本,减少企业负债率和杠杆水平。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分层化,普惠金融体系更加完善
大型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私人银行和社区银行的同时存在,表明我国金融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细分市场,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供价格合理、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1、银行综合金融优势显现,私人银行发展加快
近年来,随着银行综合金融优势的提升,私人银行得到迅速发展。作为银行零售业务的最高端层面,为高净值客户配置一站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将改变部分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思路,对我国的金融发展格局形成一定影响。
(1)财富市场迅速膨胀,多元化高净值人士投资需求
基于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中国财富市场迅速膨胀。从银行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目前,各大银行借助自身金融平台优势,整合资源优势,推陈出新,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了覆盖全领域,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据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极高净值私人银行客户数量达到1.6万人;2013年,全球极高净值私人银行客户数量达到2.3万人;2014年,全球极高净值私人银行客户数量预计达到3.5万人*吴轶:《中国高净值私人银行客户数将超100万》,新浪财经,2014年11月6日,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41106/171320751108.shtml。。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私人财富市场正呈现一个迅速的增长趋势。
此外,随着目前出国留学和移民生需求的发展,使得我国高净值人士的投资需求趋于多元化,境外资产配置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境外投资渠道较少,缺乏成功的投资经验,促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专业的银行服务。
(2)金融业综合化趋势明显,全能银行模式展现
通过业务、组织形式和控股方式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实现了与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基金等金融机构的交叉融合,金融业综合化趋势明显。以平安银行为例,平安银行借助自身综合金融平台优势,在寿险、产险、养老险、信托、证券、银行等金融领域,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为高端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平台。不同业务领域的信息共享,可以让平安银行利用自身的综合金融优势,为客户在税务筹划、个人保险、家族信托,不动产投资等方面提供不一样的客户体验。
2、中小型金融机构更加健全,小微企业发展快速
(1)市场准入放宽,小型金融机构数量增加
中小型金融机构包括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以民营资本为主的金融机构。中小型金融机构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和拓宽民营资本投资渠道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因此,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中小型金融机构营造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并引导其立足小微金融的市场定位,这将成为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
(2)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得到强化
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将使得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等适合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显著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将允许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和民间融资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来源。
3、社区银行深化发展,社区类金融服务更加完善
深入社区,一方面揽存,一方面发掘居民信贷需求,为小区居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成为近年来金融发展的新趋势。社区银行、社区便利店,虽然不能从事柜台现金业务,但可以发展客户开立电子账户、购买理财产品、申请贷款,没有新设网点的漫长审批过程。通过对中高档小区的划分细分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控制风险,未来将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金融发展数据化、网络化,新业态促进金融业转型升级
1、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趋势
互联网金融有着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便捷优势,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处理技术,传统的存贷业务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工业化”的批量处理,深化金融服务的覆盖渗透。同时,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形式更多地表现为金融产品销售方式的创新而非具体金融产品的创新。因此,产品与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互联网金融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
2、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与监管
规范和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风险控制和监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使得信息甄别和客户筛选更具有不确定性,信用贷款的风险性更大;而且,信息的高效性和投资的分散性,使得风险更易传播。未来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应首先保证收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创新监管的思路和方法,尽快建立征信系统,从源头控制和隔离互联网金融风险。
(五)金融深化虚拟化,网络虚拟货币出现挑战传统金融
1、比特币的演进
比特币(BitCoin)是一种典型的虚拟货币形式,2009年由中本聪发明,依据其原理该币种可以安全的在互联网各平台通用,并可实现交易兑换。最初,比特币的使用局限于小范围的电子极客圈,随着全球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和中国交易平台BTCCHINA的构建,比特币的交易规模、参与主体范围逐渐扩大。同时,比特币已经开始在全球商业领域小范围内流通,美国网站WordPress、Mega、Reddit、中国壹基金、北京车库咖啡等机构和商业企业已接受比特币支付,亚马逊等大型电子商务公司也开始尝试比特币支付模式。比特币的出现和演进代表了虚拟货币创新的一个新阶段。
2、比特币创新虚拟货币的发行
哈耶克等经济自由主义者一直强调的货币发行非国家化、去垄断化,虽然未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但却在互联网创造的虚拟世界中进行了尝试。电子极客基于密码学原理发行比特币,控制发行总量,逐渐提高发行成本控制通货膨胀,以克服信用货币的缺点;并且人人都可参与的货币发行制度,也使得货币发行的去垄断化成为可能。
3、比特币带来的优势作用
网络虚拟货币比特币的发展过程使人们对货币的发行、流通和监管有了新的认识。基于密码学原理的比特币在无政府状态下运行,不再具有垄断特性。同时,比特币的生产过程需要耗费成本,从而使得比特币与Q币、百度币、盛大点券等虚拟货币不同,不仅可以作为交易媒介,而且具有了投资价值和货币属性。
作为新生事物,价值的不稳定性致使其泡沫严重。自2013年以来,比特币的价格更是屡创新高,2015年10月17日,比特币在中国交易平台上的最高价格达到每个1835元,近一周来上涨了16%,创下最高涨幅,投机现象严重。但同时,比特币价值的快速上升也表明了互联网对金融业发展的巨大影响,从单一的支付结算、资金融通已过渡到尝试货币发行的创新。
4、比特币提出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的普及运用,虚拟货币的发行,对我国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包括货币发行规模、增长速度、货币流通方式、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同时,凯恩斯主义强调的国家垄断货币发行干预经济与经济自由主义者强调的货币发行私人化、内生化之间的权衡也将面临不同的挑战。
(一)市场更加细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表明金融业的发展将更具有市场化的特征,发展普惠金融体系,细分市场,引入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加快发展私人银行,多层次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
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层次性发展也决定了其更具针对性。大型商业银行发挥成本规模优势,贷款投向将主要针对大型企业、基础设施、长期资本构建等企业和项目;中小型金融机构则应发挥比较优势,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涉农信贷、社区金融等融资需求。资本市场的建立也将更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满足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融资需求。
(二)金融暴利时代结束,金融业回归社会平均利润率
金融体制改革,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建立,将引入不同风险偏好的资本进入金融体系,分散金融风险,从而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同时,风险的分散也将意味着金融暴利时代的结束,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将使得金融业回归社会平均利润率。
(三)金融新业态提速,带动金融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链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将促进金融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促使金融业让利于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金融自由化,全能银行与专业化银行并存
社会分工的细化决定了银行的专业化,同时,个人财富的不断增长和投资理财需求也要求银行能够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因此,金融自由化的加深,将使得针对个人业务的全能银行和针对客户群体融资需求的专业银行并存。
(五)金融数据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提升
征信系统的建立,将增加信息的可获得性,从而使信贷审批和贷后监管数据库的建立成为可能,为实现信贷审核和监管的批量操作奠定基础,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
(六)金融脱媒化,企业融资方式多元化
发达国金的金融实践表明,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将逐渐转变为市场主导型。一国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决定着一国的经济结构,而经济结构的发展阶段又决定着金融结构。企业产权结构的明晰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将逐渐改变其融资方式,由传统的依赖银行贷款转变为依靠债券和股权融资,金融脱媒化将进一步显现。
(七)金融表外化,表内业务表外化
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将导致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业务的减少,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将更多地诉诸于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而不是资产和负债规模的大幅增长,表内业务表外化,支付与结算、信托与咨询、贷款承诺、担保业务等占有银行利润构成的比重将逐步提高。
(八)金融虚拟化,虚拟货币促进支付方式网络化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契约形式,可以促进金融虚拟化的快速发展。比特币的出现,人们对虚拟货币的运行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未来金融虚拟化、支付方式网络化将成为金融发展的全新趋势。
[责任编辑:王波]
本文受山东省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重大委托项目:“金融产业优化对山东省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的支撑策略研究”(14AWTJ01-3),山东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市场模糊修正与随机赔偿评估下的存款保险定价研究”(ZR2014GQ014)的支助,特此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陈华(1967-),男,经济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财经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学校关键岗位学科带头人;张敏(1991-),女,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
F832
A
1003-8353(2016)06-01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