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小学科学课的任务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学生在短短的40 min的时间内跨越人类几万年、几千年的科学过程,单凭灌输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必须注重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启迪和收获呢?
科学课学生做实验时,大都精神饱满,兴趣较高,求知欲特强,只要教师精心准备,正确引导,带领学生做到“四求”,即求新、求异、求变、求实,促使学生多想、多看、多做、多说,标新领异催开科学绚丽的花朵,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鼓励“求新”敢于让学生“多做”
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是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实验是科学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接触到科学教学的时间良久,一直让笔者深感疑惑的是:很多教师在上科学实验课时,为了防止学生“瞎折腾、浪费时间”,保证实验成功,就精心设计实验,并强调实验的步骤,学生只要按照教师提供的步骤去做,就可以了把一个可以是有趣的探究性实验变成了一个机械的验证性实验。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虽能“成功”地完成实验,但科学探究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让学生自己探究,即便“失败”了,也让学生能从失败中反思实验过程的一些细节,并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和改进实验,学生对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就会刻骨铭心,形成严谨的实验风格,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自然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对象主要是客观具体的自然事物,大多数内容是儿童周围常见的事物和自然现象,很多结论单凭讲解是很难说清楚的。教师积极地创造实验条件,使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充分的感知,最终获得相应的知识。而现在科学课学生做实验,大都是草草收场,学生并未“尽兴”。有些教师一旦发现一个(一组)或者是几个(几组)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构,或者直接说时间不允许就迫不及待地喊停,因为这时极少数学生偶尔的成功已经与教师要的结论相吻合,这种做法明显与科学教学的原则相悖。
2鼓励“求异”敢于让学生“多想”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能让学生以与众不同的思维角度、思维方法、思维路线去思考问题,获得与众不同的认识,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
科学课学生做实验前,对于有关的现象和结论,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地想,中国有句古话“诗从胡说起”,自然实验的有关结论也可以从“胡说”开始。人类科学史,最早的“科学”不是“胡想”吗?“燃素说”统治了几百年,燃金术开拓了最早期的化学活动,成熟的、正确的科学成果不正是从这些错误的、幼稚的学说中而获得的吗?过去人类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哥白尼说,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为了宣传这个真理,布鲁诺牺牲在罗马的鲜花广场。可是,托勒玫的地心说还是天文学历史上的一重要阶段。科学家进行实验,在没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也可能就是“胡想”。为此,小学生在实验时,不应提前告知有关科学结论,应让孩子敞开思路,无所顾忌地想,甚至异想天开。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认识事物能力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教学《加快溶解》一课时,教师在做增加热能加快溶解这一演示实验时,可在分别装有冷水、热水(不让学生知道)的两个烧杯中同时放入两粒高锰酸钾丸,让学生观察哪个烧杯溶解得快,为什么?这时可鼓励学生朝不同的方向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放出异彩。
3鼓励“求变”敢于让学生“多看”
在日常的教学中,关注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视角去看待和认识所碰到的问题。这样的思维常常会别开生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看,即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同时教会学生观察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科学实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仔细充分观察,只有如此,才可能获得正确、清晰的实事和现象。
如教学《岩石的风化》一课,做岩石破碎的模拟实验,即:将一块岩石在火上烧热,然后浸入水中,反复做几次,做完一次后,岩石会有什么变化呢?这时要适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他们会发现岩石上出现裂痕,表面慢慢剥落。最终学生总结出了自然现象的规律。这样,由学生自己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来的结论,其教学效果是言语传授无法比拟的。
4鼓励“求实”敢于让学生“多说”
科学课教学中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重视在实验的过程中搜集和积累数据,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学生讨论激烈、动手积极、主动,可教师只给最终的实验数据汇报、分析留下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便匆匆收尾,导致学生常常缺少充分的交流,对一些与自己的原认知有差距的结论仍感困惑或迷茫。使得课堂虽呈现新颖别致、热闹非凡的景像,却总有让探究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走马观花之嫌。因此,我们也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对事物不仅在面上有认识,更从量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实验后,应让学生把实验的结论说出来,不让学生说,怎么知道他们是如何想的呢?怎么知道他们思维的全过程呢?怎么知道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怎么去伪存真,达成共识?怎么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和进行科学素质的磨练?因此,实验后应让学生多说,给他们自由的空间畅所欲言,这是他们的权利,也是教师的责任。
因此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做实验不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要成为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规律、发现真理的手段,让实验之魂融入到学生探究性学习中去。
总之,教师根据学生求新、求异、求变、求实、求动、求知、求趣等心理特点,因材制宜,灵活运用,通过科学实验,使各种思维有机融合,打破僵化的思维定势,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让学生创新的火花频频闪耀,促使学生头脑中科学的种子早日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