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小”字研究“微课程”

2016-09-23 00:15姚李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6年4期
关键词:笔者家长课堂教学

姚李

“微课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的。微课程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短,一般1~3 min,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工具,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信息,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微课程这几年才在国内兴起,主要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很多一线教师都认为,“微课程”是一个很高深的课题,那是专家研究的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生活相距甚远。其实“微课程”不仅可以运用于教学,还能运用在我们平时的教育工作中,甚至用于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微课程正让我们的教育经历着凤凰涅槃式的变化与成长。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镜头,来看看“微课程”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1镜头一:助推课堂教学改革

在一次授课中,笔者自认为已经讲解得非常详细了,但是课后通过测试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远远不如想象的那样。笔者很困惑,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怎样才能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呢?笔者开始进行探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通常教师为缺课学生补课,40~50 min的课堂教学内容,最多只需20 min就可以完成。这是因为,在一对一的补课中,学生学习态度特别诚恳,受环境干扰少,注意力更加集中,所以学习效率高。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在课前,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自学学习任务单”,制作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视频,使自主学习有任务、有测评、有目标、有动力、有成效。

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学学习任务单”,观看视频,完成基本的测评任务。不同的学生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掌握的进度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有困惑的地方暂停、倒退、重播。即按照自己的节奏、步骤、速度或方式学习。避免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讲课版本面对所有对象教学的弊端,有助于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学习,夯实基础,减少“学困”。

一堂课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比以前效果更好,特别是以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内化知识的效率比传统教学好了很多。这次的实验改变了笔者原来认为学生不会自学的看法。笔者发现,信息化教学前移,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更多的内化知识的时间,从而为教学创新提供新的空间。而且这样的课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商讨难点,既内化了知识,又学会了协作学习;既发展了人际交往能力,又收获了学习的成就感。

2镜头二:把“教师”带回家

班上有一些学生,每天做作业的时候总是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天课堂上反复强调并着重讲解过了的问题。但是学生在回家做作业的时候,就会忘记当天老师强调的内容,变成了自己记忆里的一种做法。比如,有个学生当天学习了除法竖式后在作业中就忘记把除数和商的积写在竖式下面,而是直接写了余数。反复强调的问题有些学生却反复出错,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笔者将“微课程”引入到教学中。教师制作一段视频,记录当天课堂讲授中的重难点,学生把这段视频带回家,做作业之前先观看一遍视频,把当天的学习内容温习一遍,然后再开始写作业。这样一来,就像是每一位学生都带了一位“老师”回家,这位“老师”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无论学生让“老师”讲多少遍,这位“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而且作为视频资源,特别适合学生在需要思考或者做学习笔记的时候暂停,在没有理解学习材料的时候重复播放,以便厘清思路,一步一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3镜头三:转换看问题的视角

一个夏天的中午,笔者远远看见操场上有一个学生一动不动蹲在地上,笔者怕学生中暑,便急忙走近,看看这个学生究竟在干什么。只见学生手里拿着一个放大镜,眼睛一眨不眨盯着地上的一张纸片。他在做放大镜聚光燃烧的实验,可是中午实在是太热了,笔者担心学生中暑,拍拍学生的肩膀说:“我们下次再来观察好吗?”那学生看都没看我一眼,继续看着放大镜下的纸片。于是,笔者走过去蹲在他身边,直接告诉他这个实验的结果和原理:“放大镜又叫做凸透镜,其实就是一块中间厚,边缘薄的玻璃。当阳光透过玻璃时会发生折射,因为玻璃厚度不一,所以折射角也不一样,光线穿过放大镜后,会在镜后的某一点汇聚,这一点叫做焦点。因为光是一种具有能量的物质,把太阳光聚集起来,温度非常高,所以能使纸张燃烧。”笔者一口气说了很多专业性的词汇,本以为学生会追问,没想到,那学生“哦”了一声,便起身跑开了。

学生起身跑开的一瞬间,笔者意识到自己做错了。那一通费解的解释,让学生子觉得很深奥,难以接受。如果顺着他的话题,引导他思考,或者启发他“还观察过什么”“还想观察什么”,使对话继续,这样容易走进学生子的内心世界,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引导。

笔者将这个故事告知了孩子的班主任蔡老师。蔡老师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入地交谈,得知孩子很喜欢观察动物、植物,有很多生动的小故事。经蔡老师推荐,这个孩子给全班同学做了一次“观察介绍”。

这个故事在学校广为流传,笔者一直在思考它为何这么能打动人?大概是因为它很小、很普通,但却流露着温情,令人感动。教育中的细节最动人,更能让人触摸到教育的本质。

微课程就是基于微问题和微研究开展的。微问题和微研究关注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引导教师放低视角,叩问细节,提升教育敏感度。微研究,让更多一线教师有了研究意识。

后来,笔者将这个故事做成了一个视频,供教师观看,并且鼓励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收集这样的小故事,并用视频、PPT或者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渐渐地,教师交流的东西越来越多,积累的小现象也越来越多。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特别是对班主任而言,正是这样的具体事件组成了每天的教育生活,我们将这样的教育事件积累起来,寻找他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才能真正领悟和把握教育规律。同时,教师在学习和开发“小现象”这一类微课程的过程中,体会着理念与实践的融合,并将自己的理念在不同的形式中不断实践。

4镜头四: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一天,一位学生的家长给笔者打电话说,孩子的铅笔接连4天都不见了。但是该家长表示,不是想要在学校调查这件事,而是希望孩子自己能通过这件事情管理好自己的文具。这位家长在家里告诉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件事情,然后给笔者打了电话,让孩子明天把这个情况同笔者说说。

因为有家长的事先沟通,学生反映问题时,笔者已经想好了应对的策略。告诉学生:“今天,你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照顾好自己的铅笔,你能做到吗?”学生很肯定地点了点自己的小脑袋。果然,学生特别关注了自己的铅笔,发现原来是自己在写作业的时候,铅笔掉在了地上,同桌捡到了却不知道是谁的笔,就把笔放在了讲台前面的笔筒里。但此事给学生的感受是:“原来,这些事情我自己可以解决,我的诉说老师也会倾听。”

这位家长选择了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如果当初一个电话打给教师,让教师解决或者责备教师,那么这件事情必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正是因为这位家长和教师在背后合作,将孩子推向前台,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将这件极小的事情做成了“微课程”,在一次会议上供家长们观看,受到家长的热烈欢迎。一位家长会后这样说道:“我也看过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也接受、认同很多教子理念,但苦于没有落实这些好的教子理念的具体实践方法,导致理念和行为之间相差甚远。这次的会议让我明白了如何具体地去操作,真是太好了!”

微课程是教师专业化教学的一种新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微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微”,如:微问题、微故事、微研究等。只要我们将眼光放低,着重关注常态的教育教学事件,就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微课程”。

猜你喜欢
笔者家长课堂教学
老师,别走……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家长请吃药Ⅱ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