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芬
7年级生物下册第5章“尿的形成”部分,对于学生理解“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非常重要。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但由于肾单位的结构复杂,又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肾单位各部分的连接方式、血液和尿液之间的关系以及肾单位的血流特点等,都无法直观感受,也就无法理解肾是怎样形成尿液的。因此,尿液的形成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制作了一种组合教具。
1制作材料
泌尿系统的组成模型制作材料:玻璃板、海绵、卡纸、一次性输液管、牙签、红色塑料纸(自带不干胶)、汽球、双面胶。
肾的内部结构模型:冰红茶塑料瓶、细铁丝、红色蓝色塑料管、红色蓝色细线、网状泡沫水果包装袋、胶皮管、塑料袋、红色塑料纸(自带不干胶)红色颜料。
2制作方法
2.1泌尿系统的组成模型
(1)先在卡纸上画出人体的形状。分别用红色、蓝色卡纸剪出肾动脉和肾静脉的形状。
(2)用海绵剪出两个肾的形状。由于肾是红色的,需再贴上红色的塑料纸。
(3)剪取两段较细的输液管,一端连在气球上,另一端分别用牙签固定在肾上,相当于输尿管。
(4)黄色气球相当于膀胱,上端连接输尿管,下端连接尿道。
(5)剪取一段较粗的输液管,充当尿道。在膀胱与尿道连接处,用止液夹夹住,充当膀胱拓约肌。
2.2肾的内部结构模型
(1)将塑料瓶沿瓶口往下9 cm剪掉,相当于肾小囊外壁。用塑料袋放在塑料瓶内,充当肾小囊内壁。用红色塑料纸将内外壁粘合。
(2)在塑料瓶盖上打1个小孔,胶皮管穿过小孔充当肾小管。
(3)用细铁丝插入到红色塑料管中,充当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间连接网状的泡沫水果包装袋,充当肾小球。将肾小球放入肾小囊内。
(4)从出球小动脉处连接几根红色细线,每根红色细线的末端再接上蓝色细线,然后编织成网状。缠绕在肾小管外,充当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网。几根蓝线的另一端连着在蓝色的塑料管内。在蓝色塑料管内插入细铁丝,充当肾静脉。
3仪器特点及用途
(1)特点:这是一组教具。由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和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组成。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将教材中的平面图做成了立体图,增强了美观性,先让学生从宏观上对组成泌尿系统的各个器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阐述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再引导学生分析肾脏的结构,从微观上认识肾单位的结构特点。此教具形象直观地反映出,肾小囊是双层的,有内壁和外壁之分。并且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血液中的成分是先经过肾小球的过滤,再到达肾小囊内壁的过滤,然后进入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再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从而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2)用途:本教具加强了直观教学,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进行学习。
①泌尿系统的组成模型富有立体感,让学生对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②帮助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液的形成。
4使用方法
(1)将泌尿系统的组成模型挂在黑板上,让学生从宏观上对泌尿系统的组成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学生根据自学,回答各部分器官的名称及功能。
(2)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那肾有着怎样的
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向学生展示肾的内部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到肾单位的细微结构组织。通过模型,学生可以认识到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的,它们是怎样进行连接的,以及与血管的关系。
(3)向学生展示模型,让学生理清肾单位的两条管道系统——血路和尿路。让学生认识到肾单位的血流特点:血液经过两次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有两套毛细血管网——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毛细血管网。
(4)引导学生按照从系统到器官再到组织结构的顺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尿液形成的原因,建立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5)此教具形象直观的反映出,肾小囊是双层的。并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血液中的成分是先经过肾小球的过滤,再到达肾小囊内壁的过滤,然后进入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