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
我校举行了近三年内新上岗教师优质课大赛,参加比赛的11节课中,每节课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这顺应了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
在听课过程中,我特别关注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场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员参与度不够,往往让小组优秀者包揽全场,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而成绩不好、腼腆拘谨、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了“看客”,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真正解决出的问题并不多;二是有些教师将一些毫无讨论价值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这样的讨论没有多少价值,在浪费时间之后,学生没有获得多少收获;三是教师在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就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讨论,不进行指导和调控,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展示,结果没有被老师叫到的学生有些扫兴;四是老师提出问题后,因为困惑而没有学生有勇气举手回答,却被老师叫起来被动回答问题,最后还是没有给予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由老师给出问题的答案。
其实,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或多或少地犯过类似的错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合作学习的概念不甚了解或了解得不够全面。在观念上过于迷信合作学习的作用,认为它无所不能;过于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的目的、概念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组织形式不确定,学生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讨论和交流具有随意性,把一般性讨论、交流等同于合作学习;课堂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表现欲强,而学习不好的“搭便车”;课堂学生参与不均衡的现象,主要是教师在合作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优势互补,在角色安排上缺乏明确的分工。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实施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教师要对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要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明确组员分工。
它不同于一般性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讨论、交流是建立在明确的色分工和个人责任制基础之上并指向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的。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我们一般要强调异质分组,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教师对组内成员做好角色分工,根据每人的特点分配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使信息资源共享,成功喜悦共享。比如,六人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首先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按照秩序交流:先按照1号学生到6号学生的顺序,一人讲五人听,逐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本小组学生都不能解决问题,举手求助);然后会的学生讲给不会的学生听,不会的学生听懂后,再讲给其他组员听,本组所有学生都解决问题后,推荐一名学生作为小组代表(最好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示问题的答案。这样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不会出现热热闹闹的交流背后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的现象,更不会出现学生高高举手因为没有展示机会而感到扫兴的现象。
二、以生为本,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学情确定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考虑学习任务是否有必要通过合作完成,需要选好合作学习的材料,提出有挑战性、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小组研讨。教师备课时,会事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预设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但在课堂上,如果遇到没有事先预设而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就应该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如果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己能解决问题,要远比老师通过讲解解决问题记忆更深刻。相反,对于事先预设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如果课堂上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问题的答案,就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三、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
通过独立思考,学生会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再通过合作交流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
四、教师要成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要做旁观者,要深入各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指导。教师要放手但不放任,相信学生但不失控,要成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是一次航海旅行,那么,教师是“指南针”,学生才是真正的“航海家”,一切都让学生自己做。
五、课堂评价时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更要关注学生的团体,对于积极合作、善于合作的小组,应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学会转变自己,“向学生学习”,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呼声,关注学生的需求,同时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要让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真正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构建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学生喜欢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