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讲述了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在松鼠的鼓励下,一步步跳上台阶,终于到达山顶,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故事。课文告诉孩子们,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顶点。课文言近旨远,对话精彩,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特征,是进行朗读训练和说话训练很好的范本。笔者采用依葫芦画“新”瓢的思维,将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朗读和说话训练上,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画瓢:寻几个语气词,读到词语的情感
复习导入阶段,教师出示课文中几个语气词:“喏、哪、呢、啊、吗”,让孩子们寻找这几个词语的特点。发现它们都有“口字旁”后,教师指导:这些叫语气词,可以帮助句子表达不同的语气,疑惑的、高兴的、苦恼的、失望的……这些词语,一个个读没有味道,放在句子里,就有感情。然后出示“天哪,这么高的山”、“是啊,这山是太高了”,让孩子们反复朗读。学生在明确词语意义和用法的情况下,朗读非常到位。
教低年级学生朗读方法,重要的不是教授纯朗读技巧,而是依据文本内容,感悟人物特征,感受语言特点。因此,以敏锐的目光发现文本中的关键词,告知它们的意思和内涵,是引领学生读好句子的重要方法。在这个复习朗读环节中,文本中的重要“葫芦”——语气词,是教师找出来的,而领悟过后的“瓢”——语气词在句子中的朗读方法,意义所在,表达特点,却是学生自己“画”出来的。
二画瓢:抓两处说话句,读好人物的内心
青蛙对于看海这件事情是有明显的情感变化的,苍鹰的话让它失望,松鼠的鼓励让它重拾信心。读好文中两处对话是精读课文的重要任务,也是感受人物内心的重要依据。
第一处,从“渴望”到“失望”。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高大的山,引起孩子们的惊讶,接着背诵上学期的《咏华山》,强化他们对高山的直观印象。“葫芦”的模型又一次构建好,当然,“瓢”还是由自己画。此刻,学生对于青蛙那句:“我没有一双想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已经有了理解基础和情感把握,再加上教师反复指导,情感朗读也不成问题。
第二处,“信心”来了。青蛙和松鼠的对话比较精彩,一问一答,言简意赅。但是,没有提示语的描写增加了低年级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教师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线画出青蛙和松鼠的话,再让同桌分角色朗读。读懂对话内容后,教师再次指名朗读并进行评价:我从你的朗读中发现小松鼠很有方法,很可爱;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小松鼠很会表扬人,“好”、“一定”都是很好的鼓励……看似不经意的点拨,其实又在孩子脑中建立起一个个“小葫芦”,让孩子寻着这些“葫芦”,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和关键标点,感受青蛙内心的变化,并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三画瓢:搭一个高台阶,读到坚持的力量
青蛙跳上台阶的第十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精读这一段,要让孩子们悟出坚持的力量和一步一个脚印的重要性,这就是文本要传达的深刻道理。教学这一段,笔者分了两步走。
第一步:范读。低年级语文课堂,绝不能缺少教师的范读,教师对文本独有的理解,个性的朗读技巧,能创设出一种绝佳的朗读情境,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引发共鸣,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听教师范读第十自然段,似乎看到青蛙一步步登上高山的精彩历程。老师用自己的声音帮学生建立起可以模仿的“葫芦”。
第二步:表演。教师带领学生编创儿歌:一级两级往上跳,三级四级再跳跳,无级六级接着跳,七级八级跳跳跳,九级十级再跳跳,坚持跳,不放弃,一步一步往上跳……唱着儿歌,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模仿青蛙动作往上跳。学生在热闹的、有趣的、很累的动作模仿中,自然感受到登山的艰辛和青蛙的坚持。
以上两个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搭建一座高山上的台阶,自己就在这座台阶上走了一回。教师范读,有利于学生形成初步了解青蛙登山的不易;情景表演,起到趁热打铁的作用,加深学生的感受。如果说教师范读为学生提供“依葫芦画瓢”的最好范本,那么情景表演则让学生在“依葫芦画瓢”的基础上,触摸内心,以自己身心的变化,切入人物内心的感悟,从而深化对课文主旨的认识。
四画瓢:回归文本,表达自己的理解
课文结束,回归文本,表达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达过程同样是训练过程,老师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一级一级、累了、渴了、不知不觉”几个词语,讲一讲青蛙登上山顶的故事,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可以用上“喏、哪、呢、啊、吗”等语气词。有了课文中描述青蛙登山的句子,这道说话练习并不算难,不过也不算容易,因为要有所创造地加入语气词。这样的课堂练习,应该是有效的,学生在“跳一跳”后“摘到桃”。“摘桃”的过程不是凭空往上跳,而是依托文本中的“葫芦”和之前训练的基础,依着“葫芦”画出自己理解的“瓢”,这样的“瓢”更创新,更有价值。
朗读和说话训练,是低年级语文课堂的两大教学重点。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训练过程中铺设台阶,提供范例是必要的。所以,和学生一起找到可以模仿的“葫芦”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快速领悟能力。当然,单纯地“依葫芦画瓢”我们不特别提倡,我们更欣赏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借鉴,画出自己脑海中新的“瓢”。
在提倡“语文素养”的今天,朗读和说话训练不仅关注技能的提高,而且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让文本中优秀的语言、思想熏染学生,是我们要重视的。我们要有慧眼,寻到文本中具有教学价值的“漂亮葫芦”,它们会像一座明灯,指引学生在更美的语文世界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