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实效性研究

2016-09-22 16:25郭小婷
成才之路 2016年22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职业指导实效性

郭小婷

摘 要:职业指导对帮助就业、提高就业稳定性和促进职业生涯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部分高校粗放型的指导方法、功利化的工作目标导向和日益变化的职场环境影响了职业指导实效性的发挥。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与就业满意度、专业匹配度和职业稳定性不高现象并存。树立更加科学的工作理念,加强培训与实践的结合,建立落实全员化、全程化职业指导长效工作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手段进行个性化指导,是提高职业指导实效性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职业指导;实效性;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473.8;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08-02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必须从各方面创新,提高职业指导实效性,充分实现大学生就业,为社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当今“90后”大学生成长于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思想更加独立,价值取向更为现实,个体需求和行为方式更显个性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面临挑战。传统的上大课、讲政策、授技巧等职业指导方式已难以达到新形势和新发展的要求,刻不容缓地探索提高职业指导实效性的方法,为社会发展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每个职业指导教师义不容辞的重大使命。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职业指导实效性现状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供需双方自主选择这种就业形式大大强化了企业和毕业生二者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利,也给职业指导提出挑战。经过多年的实践,高校普遍意识到职业指导的重要性,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各高校基本上都成立单独设立的职业(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建立了就业信息网。职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很多高校的教学计划,职业指导课题研究也日渐规范,但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不容乐观。

1. 高校就业率高与专业匹配度不高、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现象并存

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大部分高校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这意味着每年大批量的毕业生都能毕业即就业,开始职场生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但具体到每位毕业生,有时却不是那么令人如意。通过对几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大学时所学专业的匹配度不足40%,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环境、发展前景、薪资的满意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 由于缺乏有效的职业指导,学生职业发展视野不宽,稳定性有待提高

大部分高校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职业指导,比如分专业进行专业介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但高校的职业指导有时存在形式化、空泛化等问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不足,职业发展视野不宽,就业稳定性有待提高。部分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创造的价值低但跳槽率却很高,企业最关心应届毕业生能否留下来。

3. 职业指导多以就业为目的,对用人单位的指导和帮助不够,职业指导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未能凸显

职业指导人员一边面向用人单位,一边面向学校和毕业生,掌握着双方的诉求。职业指导架起供需双方交流的渠道,对提高供需匹配几率起到积极作用。职业指导人员通过市场需求研究,为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建议。但目前高校职业指导以帮助学生就业、联系用人单位举办招聘会的居多,功利倾向明显,对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指导和帮助不够,职业指导帮助用人单位更好地做到人尽其用的终极目标尚未实现。

二、影响高校职业指导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职业指导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指导的推动促使人们更加系统、全面地考虑就业服务的性质和作用。在“互联网+”时代,职业指导作用的发挥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高校功利化的工作导向影响职业指导的开展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不少高校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但由于对职业指导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刻,一些高校将就业率作为职业指导工作相当重要的考核指标,却缺乏对职业指导人员的培养。部分人员因此认为职业指导只是单纯为了提高就业率,不够重视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和满意度,更谈不上指导大学生关注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2. 粗放型的职业指导方法影响职业指导的成效

比较成熟的职业指导体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其起点是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在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往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职业指导。较之以往任何年代,毕业生受教育程度得到显著提高,职业能力素质也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教育成本大幅增长,毕业生对劳动报酬的预期等非理性因素增加。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指导缺失,高校职业指导仓促上阵,学生的职业认识有时难免偏颇。此外,由于学生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一些高校并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展一对一职业咨询和指导,学生个体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3. 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对职业指导提出新的挑战

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重大转变。一方面,“招工难”问题从局部日益扩延,越来越多的企业反映招不到合适的人,也难留住人;另一方面,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短时间大规模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有些毕业生所学专业陈旧,社会需求量少;或某些入学时的热门专业毕业时不热,毕业生滞销;某些新型行业所需专业人才供应不足。一些毕业生在大学仅满足于完成应学课程,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适应性不强,难以达到企业希望的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协作创新能力的要求。与此同时,当今“90后”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比重加大,毕业后生存压力相对较小,父母的扶持助长了毕业生就业观念的非理性。有的毕业生不管自身能力如何,一心只想找到待遇高、发展前景好、工作环境舒适的工作,否则不愿就业,甚至甘当“啃老”族。毕业生就业观念中的非理性因素,直接影响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三、“互联网+”时代提高职业指导实效性的若干实践措施

要切实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性,必须从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导向、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多方位构建职业指导的立体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才能切实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为社会发展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1. 树立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工作导向,帮助学生做好规划

(1)改革职业指导课程,系统地帮助学生做好定位和规划。本着为客户服务的思想,职业指导必须围绕客户的需求做文章。高校职业指导的直接客户是学生,间接客户是家长,最终客户是用人企业。通过广泛的学生、企业需求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企业的需求,结合二者的真实需要,做学生和企业职业连接的桥梁。在基于企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自我,学以致用;同时在基于“90后”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指导企业选人、用人和培养人,从学生、企业中来,到学生、企业中去。

(2)变被动为主动,未雨绸缪,提前预防指导,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前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职业指导也是如此。要做到只要能提前解决的问题,决不让学生带入职场;只要能提前预防的问题,决不让问题恶化。高校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即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学生的职业目标更加明确,专业匹配度才更有保证,职业生涯才更稳定健康发展。

2. 建立落实职业指导全员化、全程化长效工作机制,为提高职业指导实效性提供保障

(1)完善职业指导相关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确保职业指导的系统性。高校要完善职业指导相关制度建设,制定职业指导相关政策,贯彻落实职业指导机构、经费、人员、场地“四到位”要求,为职业指导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保障;把职业指导“一把手工程”作为长效机制确立下来,构建院、系级职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深入推进职业指导“全员化”工程。

(2)严格实施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职业入口关,提高职业指导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高校可要求从事职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职业指导专业培训,持有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以此确保职业指导队伍的整体水平。对职业指导专职人员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水平,为提高学生的满意程度保驾护航。

(3)职业指导课是高校进行职业指导的主阵地之一。高校要改变以往“上大课”“说教式”的方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教研活动,从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职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顺应时代发展、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三年级不同时期不同的需求和心理反应,安排相应的职业指导内容,深层次地帮助学生选择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3. 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新技术手段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增强职业指导影响力

(1)高校可充分运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地域性和无时间性特点,突破传统指导的瓶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建立校园网络平台为依托的职业指导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网上职业指导的功能,强化网络辐射作用,积极开通网上职业指导办事平台,开展网上个性化职业指导。

(2)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合的职业咨询策略,加强一对一指导,唤起学生的自助和主动。每个学生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能力和职业期望各不相同,职业指导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诉求,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咨询策略,开展咨询指导工作。

4. 加大职业指导与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双联结的实践应用,定制培养,提高学生专业匹配度和就业满意度

以黄炎培先生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职业指导专家,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经使用心理测验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当年所用的职业指导课、职业咨询、体验式培训和就业信息提供等指导方式,对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价值。新形势下高校可创新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双联结的实践应用,将企业与院校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高校的宽口径培养与企业的专项定制培养进行仔细区分,为企业量身打造定制人才培养方案,牢牢地抓住企业用人需求脉搏。或者将同一类型的企业需求中的共性总结出来,由企业提计划,高校组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定制培养,实现学院对企业用人的主动定制培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任重而道远。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的职业指导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高校必须明确职业指导为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服务的根本宗旨,从学院层面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指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同时,高校必须创新“互联网+”时代职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服务于学生和企业。用新技术架设学生和企业职业沟通的桥梁,让各方资源同步发展、相互协调和同向作用。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性,充分实现大学生就业,为社会发展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岳君,等.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

[2]庞世俊.黄炎培职业指导的理论精髓和现实价值[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

[3]梁业胜.试论高校和谐就业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02).

[4]冯岩岩.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服务企业人才需求[J].成人教育,2009(02).

[5]杜月菊.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5).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职业指导实效性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