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明
大学任务之首,就是培养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培养毕业之后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贤才。大学生学习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会用学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就是:能够砸开句号成问号,再伸展问号成感叹号。
句号(。)是一个圆圈,代表着自己已有之成绩,也象征着学术上已有之结论。就发展逻辑而论,句号是一种“低级清楚”状态,甚至是思想之镣铐。两个句号就铐上了双手,四个句号连双脚也能铐上。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首先看你能否砸开句号,将句号变为问号。
砸开句号变为问号,需要有三种意识。第一种是人民意识。我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要永远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科学发现不能用于危害人民、危害社会。这是科学伦理学。第二种是批判意识。批判意识并不是简单的批判,也不是凡事皆批判。批判意识提倡自主思考,理性思考,不迷信,不盲从。第三种是创新意识。学习不只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创新性学习,是在学习中创新,学习是为了创新。
要砸开句号,第一,必须站在学术前沿,身在远离学术前沿处,砸开句号只能是奢谈。站在学术前沿最快捷的办法就是读书。我们处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用整块的时间静心读书的机会越来越少,要学习欧阳修的“三上”读书法:马上、枕上、厕上。第二,要面向现实。书本不能取代社会现实。要面向社会现实思考问题,要解决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面向现实就是关心天下,胸怀天下。第三,要展开理论遐想,善于利用演绎来发现规律。3D打印、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为人类的演绎活动提供了更多方便,我们不仅要善于利用物理实验室,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实验室”和“大脑实验室”。
问号(?)是指学术的疑惑和疑问,指科研问题。与句号相比,它是一种“高级糊涂”状态。
问号是打开问题的钥匙,是学术进步的掘进器,是前进的内驱力。问号(?)之形,也酷似追求真理的躬耕劳作的身影。一个人拥有多少问号,就拥有多少学术动力。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标志着一个人的学术品位。能植入他人脑中多少问号,代表着有多大的学术影响力。解决了多少问号,解决了什么层次的问号,代表着学术贡献度。
大学教师,应是善于在学生脑中植入问号的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当今之世,用“传道、受业、解惑”来表述教师之职责,已不确切。为人师者,应是帮助学生寻求问号、解决问号的学术导师。
感叹号(!)代表着问题的解决,附带有解决问题之后的愉悦。就发展逻辑而论,相比于句号和问号,感叹号是一种“高级清楚”状态。
问号(?)伸直,方成感叹号(!)。伸直问号之法与砸开句号之法大体相似,但更为艰难。能够找到问题不容易,解决问题就更难。人生苦短,没有多少时间能够让人展开所有的问号。就是长命百岁,也只有大约31亿秒的时光。决定伸直哪些问号,试图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学术决策,体现着学术智慧。
大量的科学实践表明,伸展问号的最佳领域:在学术交叉边缘处,在社会重大需求处,在未来的学术生长处,在最能显示自己学术能力处。伸展问号的活动是学术活动,从事学术活动也就是进入了学术共同体。进入学术共同体,有三条很重要:
第一,遵循学术规矩。抄袭、剽窃,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都是违背学术规矩的。对于学术道德不端,学术共同体是零容忍。考试作弊,也是学术道德问题,学校对此也是零容忍。第二,讲究学术方法。科学不只是得到结论,而是要看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材料得到的结论。所谓“学会用学术的方式思考”,主要就是思考的方式方法问题。第三,掌握学术话语。学术表达有其共同体的特殊要求,掌握学术话语,既是大学学习的新任务,也是大学阶段语言能力发展的新使命。掌握学术话语,不能只看教科书,教科书的学术话语不典型,其所讲的知识也多不在学术前沿。要学会学术话语,主要应读论文论著,读经典原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担当。站在池塘边往里丢一枚石子,涟漪一波一波荡开。这就如同人类的思想库,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从一圈涟漪扩展到下一圈。青年学生的学术担当,青年学生的学术创新,就是一圈一圈地扩充人类的思想库。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